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IV▪P3

  ..續本文上一頁緣起所生起的現象(緣生法)。甚麼是緣起呢?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爲【無明】而有【行】,因爲【行】而有【識】,...乃至有衆【苦】聚成的有情世間。無論如來是否出現于世間,緣起都是固定的法則,而其中的各支(緣生法)也必須依一定的條件而生起。如來自行澈悟緣起,成就無上正覺,爲人們演說、開示、顯發這個真理。

  

  也就是說因爲【無明】而有【行】,因爲【行】而有【識】,...乃至有【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順著緣起而生起的各種現象,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緣生法)。這些現象都有賴于特定的條件而生起,具有無常的特質,都會敗壞或消失。」

  

  佛陀接著說道:「當一位聖弟子能以內明的智慧觀察緣起(因緣法)以及依緣起所生的現象(緣生法)時,他就會見到構成生命現象的心理要素(名)與物理要素(色)無論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相依相存而互爲因緣,從而了悟到它們生滅不已、無常、苦、非【我】。他不會冥索前世:『我于過去世存在嗎?』、『我于過去世不存在嗎?』、『我于過去世是哪一類的有情?』、『我于過去世是處于怎樣的狀態?』、『我的過去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他也不會臆測來生:『我于未來世將存在嗎?』、『我于未來世將不存在嗎?』、『我于未來世將投生成爲哪一類的有情?』、『我于未來世的際遇將會如何?』、『我于未來世受生之後,又將成爲誰呢?』;他對于現前的五蘊身心不會疑惑地問說:『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誰?』、『我是處于怎樣的狀態?』、『有情衆生從哪裏來?』、『有情衆生的歸宿何在?』。這些迷惑就如同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們被各種世俗謬見所系縛一樣,將那些遷流不定的心理要素與物理要素所構成的現象執爲人、我、衆生(我見、衆生見),相信靈魂不滅或自性永存(壽命見),迷信符箓咒術、祭典儀軌或各種趨吉避凶之道(忌諱吉慶見)。」

  

  佛陀接著說道:「各位比丘!多聞聖弟子爲何能舍離叁世的疑惑,而至永盡苦邊?那是因爲多聞聖弟子入于法流,經由正知見...乃至正定,開發出內明的智慧,如實觀察緣起(因緣法)以及依緣起所生的現象(緣生法)。」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二六○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21。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舍衛國遊化。這一天,阿難尊者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行禮問訊後,退坐在一旁,問道:「世尊,所謂寂滅,究竟要止息的是甚麼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色身(色)是遷流不定的,依因緣而生滅,靠特定條件而存續;它會變得衰弱,然後完全腐朽掉,而歸于無有。各種感受(受)、認知暨分辨作用(想)、出于意志的活動(行)、知覺(識)也都是遷流不定的,依因緣而生滅,靠特定條件而存續;它們也不能常存,終歸于無有。阿難,如來所開示的寂滅之道,正是要止息這生滅不已的現象。」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阿難尊者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二叁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91。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那時,羅侯羅尊者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行禮問訊後,坐在一旁,問道:「世尊,對于現前這個能見聞覺知的身體暨在它之外的其它有情衆生,吾人該有甚麼樣的知識與體驗,才可以斷除身見、貪愛與我慢呢?」

  

  佛陀開示說:「羅侯羅,對于五蘊中的【色】,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內、外、胖、瘦、美、醜、遠、近,應當運用內明的智慧,如實地觀察並體驗【色】不是【我】、【色】不爲【我】所擁有、【色】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色】之中;對于【受】、【想】、【行】、【識】,也要做同樣的觀察與體驗。羅候羅,多聞聖弟子若能充分理解五蘊無常、苦、非【我】,並且以內明的智慧澈見五蘊的真相,就能斷除身見、貪愛、我慢以及其它一切結使(煩惱),而永盡苦邊!」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羅侯羅尊者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一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12。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舍衛國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裏。這一天,佛陀向比丘們開示道:「應當如實觀察色身(色蘊)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于正見的禅觀,能使行者生起厭離心,不再貪愛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脫。同理,也如實觀察各種感受(受蘊)、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蘊)、各種出于意志的活動(行蘊)、各種知覺(識蘊)也都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于正見的禅觀,能使行者厭離它們,斷除對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現象的貪愛,從而使心意得到解脫。

  

  像這樣,比丘們!從五取蘊(五受陰)的系縛中解脫出來,就能依願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回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羁絆。』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這番開示,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二四八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35:193。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波咤利弗多羅國的雞林園裏。這一天,純陀尊者來到了阿難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寒喧問訊後,就坐在一旁。然後,純陀尊者問道:「尊者阿難,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是否有空爲我解答?」

  

  阿難尊者說:「仁者請說無妨,我會就個人所知,爲你解說。」

  

  于是,尊者純陀問道:「世尊依其所知所見,將有情衆生的色身解析爲地、水、火、風四大類不同性質的元素,施設各種譬喻,善巧方便地開示色非【我】的法義。那麼,【識】又是怎樣的情形呢?世尊是否也說它非【我】呢?尊者阿難,您在僧中最爲多聞,我爲了聽聞關于【識】的法義,專程從遠方來見尊者。懇請尊者慈憫,爲我開示其義!」

  

  阿難尊者就對純陀尊者說:「我向你提幾個問題,你隨自己的意思回答。尊者純陀,有沒有【眼】、【色】與【眼識】?」

  

  純陀尊者回答道:「有的!」

  

  阿難尊者接著問道:「【眼識】是以【眼】與【色】爲因緣而生起的,對不對?」

  

  純陀尊者回答說:「是的!」

  

  阿難尊者又問道:「那麼,作爲【眼識】賴以生起之因緣的【眼】和【色】這兩者是常還是無常呢?」

  

  純陀尊者回答說:「它們是無常的。」

  

  阿難尊者又問道:「當【眼】和【色】這兩項因緣發生變化時,原來生起的那個【眼識】還能繼續存在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尊者阿難,這是不可能的!」

  

  阿難尊者又問道:「尊者純陀,既然【眼識】隨因緣而生,也隨因緣而滅,多聞聖弟子還會執持『【眼識】就是【我】、【眼識】爲【我】所擁有、【眼識】在【我】之中、【我】在【眼識】之中』這類的知見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不會的!」

  

  阿難尊者接著問道:「尊者純陀,你對于【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的看法如何?它們是存在的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是的!」

  

  阿難尊者問道:「前面提到這五個【識】也都是以相對應的根、塵爲因緣而生起的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是的!」

  

  阿難尊者又問道:「那麼,這五個【識】所賴以生起的因緣是常還是無常呢?」

  

  純陀尊者回答說:「尊者阿難,後面提到的這五根與五塵也一樣是無常的。」

  

  阿難尊者問道:「當這些根、塵發生變化時,那些以它們爲因緣而生起的【識】還能維持不變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不能!」

  

  阿難尊者接著問道:「既然六【識】都隨因緣而生,也都隨因緣而滅,整個【識蘊】都是遷流不息的生滅現象,多聞聖弟子還會執持『【識】就是【我】、【識】爲【我】所擁有、【識】在【我】之中、【我】在【識】之中』這類的知見嗎?」

  

  純陀尊者回答說:「不會的!」

  

  阿難尊者開示至此,就爲這次說法作一總結:「所以說,尊者純陀,世尊也一向宣說【識】無常、苦、非【我】。尊者純陀,且讓我就剛才所講的法義,爲你說一個譬喻:有一個壯漢,手持利斧,入山伐木,見到一株芭蕉樹,以爲那是堪用的木材,就將它斷根削葉、剝除樹皮,想要從中得到堅實的好木材,結果剝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整株芭蕉樹都被解體,也沒有堅實的木材可得。就像前述的這則譬喻一樣,多聞聖弟子以正知見觀察思惟【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如實知見它們無常、苦、非【我】的真相,了知它們無可執取,由是斷除貪愛,無有絲毫的染著,而能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經過這番法談後,兩位善士充滿法喜,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

  

  

  漢譯雜阿含第八九二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5:1。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向比丘們開示說:「有情世間的諸多生理與心理活動,無不來自六個門戶。哪六個呢?它們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具有無常、苦、非【我】的特性。對于這個教導能夠如理觀察,而生起須陀洹道心者,就是一位信行人。他已遠離塵垢,脫離了凡夫的境地,也不會再造作任何導致墮入叁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的行爲。他在此生命盡之前,必然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接著說道:「對于六根無常、苦、非【我】的本質,能夠以智慧作更深入地觀察思惟,並生起須陀洹道心者,就是一位法行人。他已遠離塵垢,脫離了凡夫的境地,也不會再造作任何導致墮入叁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的行爲。他在此生命盡之前,必然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接著說道:「對于六根無常、遷流不定、苦、非【我】的本質,以智慧觀察思惟,斷除了身見、戒禁取、疑這叁結者,就是須陀洹(初果),不會再墮入惡趣,未來必定成就正覺。」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雜阿含經選輯 IV》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選輯 V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