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选辑 IV▪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蕴之中。圣弟子借着正观五蕴无常、苦、非【我】,就会对它们生起厌离心,断除对于五蕴的喜贪,而得到解脱。于是,圣弟子能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回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状态的羁绊』。」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色】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受】、【想】、【行】、【识】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它们也不是。」

  

  佛陀问道:「阿耨罗陀,『有情众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有情众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识】之中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在【色】之外,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没有。」

  

  佛陀又问道:「那么,离开了【受】、【想】、【行】、【识】,别有所谓的『有情众生』存在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没有。」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就是『有情众生』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问道:「那么,『有情众生』没有【色】、【受】、【想】、【行】、【识】吗?」

  

  阿耨罗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着问道:「阿耨罗陀,既然只有迁流不定的五蕴,而所谓的『有情众生』在究竟法上并不存在,那么有关『有情众生』死后存在与否的各种论断还有意义吗?」

  

  阿耨罗陀比丘答道:「世尊,它们的确没有意义。」

  

  于是,佛陀告诉阿耨罗陀比丘说:「你不置答那些外道所提的问题,而直接告诉他们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乃是正确的响应,合于正法,没有诬谤于我,也无可责难。在如来的教法中,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说的只是灭苦之道,不作余说。」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耨罗陀比丘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五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48。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五蕴』(五阴)和『五取蕴』(五受阴)。注意听!」

  

  佛陀开示道:「何谓『五蕴』(五阴)?

  

  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统称为『色蕴』(色阴);

  

  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蕴』(受阴);

  

  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蕴』(想阴);

  

  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蕴』(行阴);

  

  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蕴』(识阴)。

  

  比丘们,这五大类构成生命现象的元素就统称为『五蕴』(五阴)。」

  

  佛陀接着说道:「何谓『五取蕴』(五受阴)呢?

  

  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当它们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统称为『色取蕴』(色受阴);

  

  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取蕴』(受受阴);

  

  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取蕴』(想受阴);

  

  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取蕴』(行受阴);

  

  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取蕴』(识受阴)。

  

  比丘们,当『五蕴』(五阴)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称为『五取蕴』(五受阴)。」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三○二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12:17。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灵鹫山上。这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走下灵鹫山,正要进城乞食。当时,有一位名叫阿支罗迦叶的外道为了办一些事而出城,朝灵鹫山的方向走来,与佛陀不期而遇。他远远地看见了佛陀,就迎上前,问道:「乔达摩!我有些问题想请教您,不知是否有空回答我?」

  

  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说:「现在不是议论的时候,我正要入城乞食,等我回来再为你解答。」

  

  阿支罗迦叶一再要求而不得要领后,不耐地抱怨说:「乔达摩!为何如此刁难我呢?乞食前和乞食后说还不都一样?请现在就解答我的疑难吧!」

  

  于是,佛陀就对阿支罗迦叶说:「好吧!请说出你的问题。」

  

  阿支罗迦叶就问佛陀:「你的看法如何?乔达摩!苦因是由受苦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

  

  佛陀告诉他:「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阿支罗迦叶又问道:「那么,你的看法如何?乔达摩!造作苦因者另有其人?」

  

  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

  

  阿支罗迦叶又问道:「那么,苦因有一部分是受苦者自己造作,另有一部分则是来自他力,对吗?」

  

  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说:「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意义。」

  

  阿支罗迦叶又问道:「这么说来,乔达摩!苦因既非出于受苦者自力造作,亦非来自于他力的造作,纯属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对吗?」

  

  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说:「你这样的提问也不恰当,无从置答其是非。」

  

  阿支罗迦叶又问:「乔达摩!为何我问苦因是否受苦者自己造作、他力造作或二者兼而有之,还是无因而生,你都不肯定地置答其是非?苦是不存在的吗?」

  

  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说:「那又不然!苦是确实存在的。」

  

  阿支罗迦叶说:「好!乔达摩!你说苦是存在的,就请你为我说法,使我也能懂得苦谛。」

  

  于是,佛陀告诉阿支罗迦叶说:「若受报者就是造因者,两者具有同一性,吾人才可说苦因是受苦者自己造作出来的;

  

  若受报者与造因者分属不同的二者,而且彼此互不相涉,吾人也才可说苦因是受苦者以外的他力造作的。

  

  同样的道理,说苦是受报者与造因者共同造作的或说苦是来自受苦者以外无因而自然发生,这些见解都没有意义。

  

  如来一向宣说的『缘起法』是舍离前述那些边见而说的,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众【苦】聚成的有情世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众【苦】也灭尽。」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支罗迦叶当下舍离各种世俗邪见,证得清净法眼。这时,阿支罗迦叶已知法见法,不再疑惑迷惘,也不再乞求他力的救度,于正法律中无畏无惧。他起身向佛陀顶礼,说:「世尊!我已开悟!善逝!我已得度!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惟愿世尊接受我做您的出家弟子!」

  

  佛陀告诉他说:「迦叶!外道若想在我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依例应经四个月的别住。经过四个月的别住与试练,仍不改其志向,才可以使他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虽然如此,我也知道各人的情况不同,此事不应一成不变。」

  

  阿支罗迦叶回答说:「若外道异学必须经四个月的别住与试练才可获准出家为比丘,我愿意接受四年的别住与试练,再出家成为比丘。」

  

  于是,阿支罗迦叶在佛陀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尊者阿支罗迦叶出家后,独居静处,舍离放逸,精勤于禅思,不久即自知自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就这样,阿支罗迦叶成为一位阿罗汉。

  

  

  汉译杂阿含第三○○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12:46。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里。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参访佛陀,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造业者与受报者具有同一性(自作自觉),你说对不对?」

  

  佛陀回答那位婆罗门道:「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那位婆罗门又问道:「那么,造业者与受报者不具同一性(他作他觉),对不对?」

  

  佛陀回答他道:「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

  

  那位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为何我问造业者与受报者两者是否具有同一性,你都不给我肯定的答复?这是甚么道理呢?」

  

  于是,佛陀向那位婆罗门开示道:「造业者与受报者具有同一性(自作自觉)的见解堕于『常见』,造业者与受报者不具同一性(他作他觉)的见解则堕于『断见』。合于真理的说法,是舍离前述两种偏邪的见解,处于中道而说的,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众苦也灭尽」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那位婆罗门充满法喜,起身告辞离去。

  

  

  汉译杂阿含第二九六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12:20、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十一缘起品。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缘起(因缘法)以及依…

《杂阿含经选辑 IV》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选辑 V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