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心專念”。這樣,每個人都看得懂,也做得到——包括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根器遲鈍、智慧低的人,也可以做得到;甚至連鹦鹉、八哥都做得到。
有關“一心不亂”的解釋,有的解釋爲斷除煩惱、無明的事一心或者理一心;有的解釋爲清淨心,或進入禅定,具有靜定的功夫,不然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樣才是一心不亂。這樣的解釋完全錯誤,完全不對!這樣的解釋歪曲了釋迦牟尼佛的本意,違背了阿彌陀佛的本懷,也誤導了千千萬萬的念佛人。
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就是專,專念。
“一心”,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也就是“專心”;“不亂”,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就是“一心專念”,意思就是以每個人的根機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衆生的根機各各不同,有出家衆,有在家衆,有根器高,有根器低;有出家時間多、念佛多,有在家而士農工商時間少、念佛少……雖然,十方衆生根機千差萬別,都以各自的根機來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固定的標准、條件。若要說有條件、有標准的話,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標准。
另外,善導大師有一首偈,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卻是解釋這段《阿彌陀經》核心經文的重要法語——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這首偈出自善導大師的《法事贊》下卷,下卷是專門解釋《阿彌陀經》大意的。《阿彌陀經》往生正因之經文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法事贊》的這首偈,就是在解釋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
這首偈很短,希望大家都能背下來。
經文也好,或是我們這個法脈相承祖師的著作也好,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都是曆代祖師體驗的結晶。這種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不必花錢,也不必經曆辛苦地追尋就能接受下來,怎麼接受呢?就是背下來。將這些法語背下來,其中的道理就會在我們的心中醞釀發酵。就像播種,種子落地,隨著時間就會發芽、開花、結果,就好像別人的智慧白白地送給我們一樣。
所以,我們法門中的經論與法語,如果能背就盡量背下來,雖然一時不能了解,但是背下來反複地複習,自然就會了解。
爲什麼自然會了解呢?所謂“自性具足萬法,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其實我們的本性、佛性裏面都有,也都了解,只是因爲被無明貪瞋癡覆蓋著;可是若將法語背下來,自然會觸動我們原來所有的。這並不是外面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家裏的舊家當,只是在我們的倉庫裏已經放了很久,覆藏著。如果將它拿出來洗一洗、磨一磨,恢複原狀,它還是會放光。所以這首偈很好,要背下來。
善導大師這首偈語說“教念彌陀專複專”,“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說“念彌陀專複專”。
因此,我們只要專念這句彌陀名號,不管有沒有斷煩惱達到事一心不亂,或者破除無明達到理一心不亂,也不管念佛當中有沒有妄想,是否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些都不管,只須專念這句名號。今天有清淨心也好,沒有清淨心也好,都專念這句彌陀名號;今天過了,如果生命已盡,我們就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如果生命未盡,還有第二天的生命,我們第二天還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有煩惱、沒煩惱,是善是惡,都不管。
我們的生命還有叁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七年、七十年,都一心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南無阿彌陀佛,不用靠其他的功行、功德、功夫,所以叫作“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這四個字就是說,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是百分之百——不是百分之九十九,也不是百分之六十,是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在解釋《阿彌陀經》的哪一句經文呢?就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果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那“其人臨命終時”——這個人臨命終還沒有斷氣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預先顯現在他的面前,“是人終時”——這個人斷氣時,自自然然就“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往生去哪裏?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如果就《阿彌陀經》這幾段經文來看,就有兩重因果。
第一重: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因),就可以得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的果。
第二重:阿彌陀佛既然現前(因),自然使我們“心不顛倒往生極樂”(果)。
所以,第一重就是我們現在專念彌陀名號,就能獲得臨終彌陀現前;第二重就是彌陀現前,自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兩重因果”。以表格顯示如下,便能一目了然:
其實這“兩重因果”,從《阿彌陀經》的經文一看就非常清楚,我們如果依照經文的次序讀下去(不要彎曲地解釋),經義當下一目了然。
所以,有人解釋“念佛要念到臨終時心不顛倒,正念現前,阿彌陀佛才會前來迎接”,這樣就是錯讀經文,錯解經義,將佛所說的錯解,使佛的目的無法達成,這就是叁世佛冤。
佛的目的是什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救度衆生離開輪回,使衆生成佛。這個目的達成是靠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唯有靠專一稱名的淨土法門。
《阿彌陀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念佛,臨終佛親自來迎接,使我們斷氣時,當下往生極樂世界。這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說而已,東方的佛也出來證明,西方的佛也出來證明,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盡宇宙所有的佛全部都出來證明,證誠釋迦牟尼佛所說不虛。
所以,若將經文錯誤解釋,不僅違背佛意,也贻誤衆生。善導大師解釋得非常簡要、清楚、明了,讓我們容易了解,也容易做到,使我們今生能夠安心、不恐懼。
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就說“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我們衆生的恐懼很多,我們都怕老,沒有人不怕老的,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人一老邁,視聽不好,行動不好,睡不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還有像牙齒痛、胃腸病、心髒病、腎髒病、肝病等等,都是老邁所引起的。因爲老了,器官退化了,所以就更容易生病,大家都會怕。而且,求不得也怕,怨憎會也怕,尤其是愛別離更害怕,但是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死亡,由今世的苦,又進入一個更大更長的苦,更令人恐懼害怕。
我們的“一切恐懼”——不是只有一個恐懼而已,是所有的恐懼,阿彌陀佛都要使我們安心,不只是“安”而已,而是要使我們“大安”——大安心、大歡喜、大安慰、大滿足:這就是“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種種的恐懼就好比一棵樹,有根,有幹,有枝,有葉,這棵樹若是一棵有毒的樹,從根幹到枝葉都是有毒的。我們今天摘這片葉子,明天砍那根枝幹,這樣能徹底解決問題嗎?不能。唯有連根拔除,才能徹底解決。
釋迦牟尼佛說人生是苦,而且是苦海無邊: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是苦,而根本的苦就是六道輪回苦。如果能將六道輪回之苦拔除,其他的苦雖然暫時還在,但那些苦將不會長久,因爲根已經斷了,就好像樹根已斷,雖然目前枝葉還未幹枯,但不用多久就會全部幹枯了。
同樣,雖然我們現在尚未臨終,但是生死輪回這件大事若能解決,就好像樹的根已經斷除,這樣即使我們今生的果報還未盡,肉體還在世間,還有煩惱,還有苦,但時間並不長久,最長也是幾十年的時間而已;一期的果報若盡,自然就揮別娑婆,往生極樂了。
我們在這世間,父母妻子也好,與其他人相處也好,甚至做生意有賺錢、沒賺錢,一切都是因緣。若有緣,時間一到就會得到;若無緣,再怎麼追求都不可能得到。所以,緣盡時自然就離開世間,如果業債未還完,就不可能離開。有很多老人長期病苦臥床,甚至成爲植物人,一口氣要斷不斷,就是因爲在這世間的債還沒還完。那要怎麼辦呢?應該將他的財物拿去布施。布施出去,沒有那些東西了,就等于這裏的債還完了,他就可以離開這世間了。而且爲他布施就減少了他的業,不然等到他緣盡,又沒有布施,就墮落下去了。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說,就是爲他念佛,在他身邊爲他開示彌陀慈悲救度的道理,使他心中念佛願生極樂。
一個人昏迷,我們不要以爲他什麼都不知道,其實不是,他還是靈靈覺覺的。尤其是完全昏迷時,肉體雖然昏迷,神識卻會浮現,出入不須經由大門,牆壁照常穿過,他看樓上樓下,不必擡頭仰望或低頭俯視,而且我們不用說話,一起心動念他就知道。所以對于昏迷的人,就在他的身邊開示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讓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必無疑也。
這四個字是指十方諸佛的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之言,不虛假,不虛诳,衆生應該相信,不要懷疑,照這樣做,自然就能得到往生的大利益。
善導大師這段文解釋《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清楚明白。
接下來單獨就“不問罪福”之文,逐句另作闡釋。
一、一切凡夫——
《小經》言:“善男子、善女人”。
此指五濁惡世凡夫,依念佛之德,佛即贊言“善男子、善女人”。
如《觀經》“下品上生”言“善男子(此人多作惡法,無有慚愧)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阿彌陀經》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他的本質就是凡夫,只要是凡夫,就一定有無明、煩惱、罪業。世間的凡夫,不是善凡夫就是惡凡夫,但是惡凡夫比較多。既然這樣,…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