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2012年8月4日于台南念佛会台语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的讲题是“不问罪福,念佛皆生”。
我们这个法门属于净土宗,以“往生弥陀净土”为宗旨。所以,学习净土法门就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也可以说,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往生弥陀净土。进一步来说,这不仅只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也是我们出世为人唯一的、最高的目的。因为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在未来生死轮回之中一定会堕落,不是下一世就是下下世。
一切众生只要还在六道轮回,就有一件大事,这叫作“人生之大事”,这件大事不是相对性的,是绝对性的大事。所谓相对性的就是有大有小,但是绝对性则是超越大小。
人生在世虽然有成败得失、苦乐祸福,但是这都是暂时性,都会过去,不是永恒,所以这些都不算大事,唯有——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不能永远在人界或天界,终有一天会堕落三恶道,这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最严重的事情。
所以,修行的目的也好,学佛的目的也好,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要解决六道生死轮回这件大事。因此,我们要有一个观念:我们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是为了解决人生之大事而来学佛,来修行。
但是要解决人生之大事并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之中,如果没有依靠净土宗念佛法门,要解决这件大事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不只是困难而已,是不可能!如果了解净土宗而专一念佛,那不只人生大事今生今世可以解决,而且是不必等到临终,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肯定这件大事已经得到解决了。
净土宗也叫作“念佛宗”,显示念佛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有什么因自然得到什么果,是不必勉强,也不必经过补充造作的;如果需要勉强、造作,那就不是自然。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有因无果,或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样就不符合因果。
宇宙中有其自然的因果性,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这就是自然的因果。但是如果对“念佛必定往生”这个道理不明了,恐怕就会退失道心,以为修学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并不简单、容易,因而放弃修学净土宗,也不敢求生弥陀净土;或是虽然照常念佛,愿生弥陀净土,但是心中却忐忑不安,有种种的顾虑与恐惧。这都是因为对“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没有正确的了解,才会有种种无谓的顾虑、恐惧与不安。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大家如果能够了解,就会知道:喔!原来只要专一念佛不改变,这样就绝对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功德名号,靠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既然这样,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需要有任何无谓的顾虑与恐惧,因为念佛必得往生是自然性的。
今天所讲的内容,完全是依据善导大师的著作而阐述。
善导大师是唐朝时代的高僧,自古相传是弥陀的化身。善导大师号为“光明和尚”,为什么呢?因为大师念佛口中就会放出佛光,一声佛号一道佛光,声声佛号声声佛光,所以当时的人就赞叹、尊称他为“光明和尚”。
净土宗宗派的建立是哪一位祖师呢?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将净土宗的教理,有组织、有系统地架构起来,完备了一个宗派所应具备的要素。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虽然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属于净土宗,但将缺乏组织,也没有纯正的教理在里面。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教理来了解净土宗,而是依其他大德的解释,则念佛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因他们对净土法门的解释不很准确。
净土法门就是要使我们现在就能安心,了解并相信只要念佛不改变,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下一世就是在极乐世界,在那里快速成佛,从此长揖娑婆恶世,高登弥陀净土,与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关系了。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250页)(简称《善全》)言: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全》251页)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两段文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核心要义。
《阿弥陀经》的经文很短,总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而已,文句非常简洁、美妙,也是一般寺院早晚课诵所诵念的一部经。
《阿弥陀经》的内容在说什么呢?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介绍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唯乐无苦,令我们产生仰慕,之后劝我们愿生极乐世界。
第二点,释迦牟尼佛劝我们要愿生极乐世界,并说明往生的方法,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第三点,举出十方诸佛异口同音、主动来赞叹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共同劝导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善导大师这两段文,上一段叫作“就人立信”之文,下一段叫作“就行立信”之文。
“就人就行立信”,是就堪能相信的人与堪能相信的行来建立我们凡夫往生的信心。
“就人”,是就什么样的人呢?是就释迦牟尼佛,不是就菩萨或是阿罗汉,或其他的人。佛的慈悲、智慧已经达到圆满,所以叫作大悲满足之人;以大悲满足的佛所说的话来建立往生的信心,这就是“就人”——就释迦牟尼佛来建立信心,乃至就十方诸佛来建立信心。
《观经疏》“就人就行立信”之文(《善全》250~252页)言: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一段是“就人立信”之文,就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开示与证诚建立信心。
“就行”,是就什么样的行呢?善导大师说: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这一段是“就行立信”之文,就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建立信心。
《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善全》360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善全》540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这两段文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核心的法语。
刚才提到,《阿弥陀经》有三个要点,其中第二要点就是往生的方法、往生的正因。
经文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佛经所说无非就是流露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我们是凡夫,虽然读诵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但往往不能明了,甚至误读,误解。自古以来,有些大德批注《阿弥陀经》,但是未必都完全正确,因此要有所选择,而我们就是选择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善导大师相传是弥陀化身,而且证悟念佛三昧;善导大师所批注的是经过佛示现来指导、加持的,所以完全可以相信,值得依循。
这几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非常简洁扼要,一目了然,不会让人看不懂或觉得模棱两可,需要猜测。
接下来专门就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逐句对照《阿弥陀经》的经文,并稍作解释。
请看“不问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这两句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切凡夫”;不问罪福是多还是少,都是属于善男子、善女人。前面提过的《观念法门》也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这样说起来,《阿弥陀经》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这样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回心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他原本是造罪的凡夫,也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不问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这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这是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很多人都误读,误解。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如果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一心不乱…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