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2012年8月4日于臺南念佛會臺語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叁稱)

  今天的講題是“不問罪福,念佛皆生”。

  我們這個法門屬于淨土宗,以“往生彌陀淨土”爲宗旨。所以,學習淨土法門就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爲目的;也可以說,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往生彌陀淨土。進一步來說,這不僅只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我們出世爲人唯一的、最高的目的。因爲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未來生死輪回之中一定會墮落,不是下一世就是下下世。

  一切衆生只要還在六道輪回,就有一件大事,這叫作“人生之大事”,這件大事不是相對性的,是絕對性的大事。所謂相對性的就是有大有小,但是絕對性則是超越大小。

  人生在世雖然有成敗得失、苦樂禍福,但是這都是暫時性,都會過去,不是永恒,所以這些都不算大事,唯有——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不能永遠在人界或天界,終有一天會墮落叁惡道,這才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最嚴重的事情。

  所以,修行的目的也好,學佛的目的也好,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要解決六道生死輪回這件大事。因此,我們要有一個觀念:我們不是爲了學佛而學佛,不是爲了修行而修行,是爲了解決人生之大事而來學佛,來修行。

  但是要解決人生之大事並不容易,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如果沒有依靠淨土宗念佛法門,要解決這件大事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不只是困難而已,是不可能!如果了解淨土宗而專一念佛,那不只人生大事今生今世可以解決,而且是不必等到臨終,活著的時候就可以肯定這件大事已經得到解決了。

  淨土宗也叫作“念佛宗”,顯示念佛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有什麼因自然得到什麼果,是不必勉強,也不必經過補充造作的;如果需要勉強、造作,那就不是自然。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可能有因無果,或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樣就不符合因果。

  宇宙中有其自然的因果性,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這就是自然的因果。但是如果對“念佛必定往生”這個道理不明了,恐怕就會退失道心,以爲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並不簡單、容易,因而放棄修學淨土宗,也不敢求生彌陀淨土;或是雖然照常念佛,願生彌陀淨土,但是心中卻忐忑不安,有種種的顧慮與恐懼。這都是因爲對“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沒有正確的了解,才會有種種無謂的顧慮、恐懼與不安。

  今天我所講的內容,大家如果能夠了解,就會知道:喔!原來只要專一念佛不改變,這樣就絕對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功德名號,靠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既然這樣,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無謂的顧慮與恐懼,因爲念佛必得往生是自然性的。

  今天所講的內容,完全是依據善導大師的著作而闡述。

  善導大師是唐朝時代的高僧,自古相傳是彌陀的化身。善導大師號爲“光明和尚”,爲什麼呢?因爲大師念佛口中就會放出佛光,一聲佛號一道佛光,聲聲佛號聲聲佛光,所以當時的人就贊歎、尊稱他爲“光明和尚”。

  淨土宗宗派的建立是哪一位祖師呢?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將淨土宗的教理,有組織、有系統地架構起來,完備了一個宗派所應具備的要素。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雖然說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屬于淨土宗,但將缺乏組織,也沒有純正的教理在裏面。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教理來了解淨土宗,而是依其他大德的解釋,則念佛人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心,因他們對淨土法門的解釋不很准確。

  淨土法門就是要使我們現在就能安心,了解並相信只要念佛不改變,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下一世就是在極樂世界,在那裏快速成佛,從此長揖娑婆惡世,高登彌陀淨土,與六道輪回永遠沒有關系了。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善導大師《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善導大師全集》250頁)(簡稱《善全》)言: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全》251頁)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兩段文是在解釋《阿彌陀經》的核心要義。

  《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總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而已,文句非常簡潔、美妙,也是一般寺院早晚課誦所誦念的一部經。

  《阿彌陀經》的內容在說什麼呢?大意有叁點:

  第一點,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唯樂無苦,令我們産生仰慕,之後勸我們願生極樂世界。

  第二點,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願生極樂世界,並說明往生的方法,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第叁點,舉出十方諸佛異口同音、主動來贊歎釋迦牟尼佛,爲釋迦牟尼佛作證明,共同勸導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善導大師這兩段文,上一段叫作“就人立信”之文,下一段叫作“就行立信”之文。

  “就人就行立信”,是就堪能相信的人與堪能相信的行來建立我們凡夫往生的信心。

  “就人”,是就什麼樣的人呢?是就釋迦牟尼佛,不是就菩薩或是阿羅漢,或其他的人。佛的慈悲、智慧已經達到圓滿,所以叫作大悲滿足之人;以大悲滿足的佛所說的話來建立往生的信心,這就是“就人”——就釋迦牟尼佛來建立信心,乃至就十方諸佛來建立信心。

  《觀經疏》“就人就行立信”之文(《善全》250~252頁)言:

  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叁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

  這一段是“就人立信”之文,就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開示與證誠建立信心。

  “就行”,是就什麼樣的行呢?善導大師說: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這一段是“就行立信”之文,就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建立信心。

  《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善全》360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往生禮贊》“念佛必生”之文(《善全》540頁):

  若有衆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這兩段文也是在解釋《阿彌陀經》核心的法語。

  剛才提到,《阿彌陀經》有叁個要點,其中第二要點就是往生的方法、往生的正因。

  經文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佛經所說無非就是流露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我們是凡夫,雖然讀誦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但往往不能明了,甚至誤讀,誤解。自古以來,有些大德批注《阿彌陀經》,但是未必都完全正確,因此要有所選擇,而我們就是選擇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爲善導大師相傳是彌陀化身,而且證悟念佛叁昧;善導大師所批注的是經過佛示現來指導、加持的,所以完全可以相信,值得依循。

  這幾段經文,善導大師的解釋非常簡潔扼要,一目了然,不會讓人看不懂或覺得模棱兩可,需要猜測。

  接下來專門就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逐句對照《阿彌陀經》的經文,並稍作解釋。

  請看“不問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

  這兩句是在解釋《阿彌陀經》所說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導大師解釋爲“一切凡夫”;不問罪福是多還是少,都是屬于善男子、善女人。前面提過的《觀念法門》也說: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這樣說起來,《阿彌陀經》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這樣釋迦牟尼佛就贊歎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回心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他原本是造罪的凡夫,也就是罪惡生死凡夫。

  不問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這是在解釋《阿彌陀經》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這是解釋《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很多人都誤讀,誤解。爲什麼?因爲他們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解釋。如果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一心不亂…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