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5 四攝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字是講別人的。你認識不到自己不圓滿,你認爲自己已經很圓滿了,你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那當然就存在頑固了。你看我和你們在一起,有沒有說過“你們必須要怎麼樣”,大家有沒有聽過?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很少。比如說,某某,你必須來聽,或者必須來學佛,有沒有說過?我頂多提個建議。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要錯過聞法的機會。我沒要求你必須來,比如說你要是不來了,我就生氣:我好不容易從北京到這裏來,你還不來聽,不來學。打個電話,興師問罪,叫他們把你抓起來,會不會?師父會把建議給你們,你們聽不聽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師父有沒有給你發號施令說你必須怎麼樣。

  當然,並不是說我完全做到了,但這就是我的方式。所有人過來都想改變我,都想用他的語言來影響師父,師父是那麼容易被影響的嗎?這邊講東,那邊講西,所有的話我都能聽得到,我心裏都很清楚。實際上像這樣的話我說過很多遍,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能理解能明白就不錯啦。你真能夠明白一點,馬上人生命運就會改變一點。你明白得越多,改變得越多。所有人都是強求別人,沒有一個人來看自己。不以自我爲中心出發來看任何人,要求任何人,這就是無我。去掉我執,永遠不從別人身上找問題,永遠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這就是破我執。

  同事攝就是參與,這個參與還包括一種欣賞。一個人如果你特別討厭他,他會聽你的勸告嗎?爲什麼我們對其他人沒有作用呢?你喜歡他嗎?你欣賞他嗎?你能認識到他的苦衷嗎?如果你認識不到,你決定不能改變他。所以說要想使我們的話讓別人容易接受,首先一點,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頑固不化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不講理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多壞的人、多差勁的人。所以你要想改變他,你要想讓他能夠聽進你的話,你就應該欣賞他,理解他,看到他的優點去贊歎他。

  當然欣賞別人很難,要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師講,我們學佛或者修淨土應該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你看,這跟我們平常的認識是反的,我們看自己順眼,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看別人怎麼看都有問題、缺點,都不如我。所以你真要修行,就要把它反過來,這才是修行的方向。

  同事有兩種意思,第一是參與,第二就是關心,包括欣賞。要設身處地地爲他人著想,要關心別人、理解別人。什麼叫關心呢?把我的想法強加給你,算不算關心呀?孔子說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給別人,你自己不想被別人罵,或者你自己不想被別人討厭,那你也不要討厭別人。我們不許任何人討厭我,但允許自己討厭任何人。還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說的,我們既然不能送給別人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那我們應該送給別人他喜歡的東西、想要的東西。你想要的東西,不一定別人想要。你喜歡的東西不一定別人喜歡。你把你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別人不一定高興。因爲你喜歡的東西,他不一定喜歡。你把你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就是強加于他,這就是強求。打個比方,我喜歡吃辣椒,你最怕吃辣椒。因爲我喜歡吃辣椒,所以我把辣椒強推銷給你,你肯定不高興呀。我一片好心啊,我老喜歡吃的,送給他,他還不高興。這叫做好事沒有智慧,好心不得好報。我們總考慮我喜歡不喜歡,你想想看,你有沒有考慮別人喜歡不喜歡呢?所以要把什麼東西送給別人呢?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叫“人所欲,施于人”。你得去理解別人想要什麼,但是事實上我們不關心別人想要什麼,我們只關心我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所以別人不能接受你。父母子女、夫妻之間,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比如,女的愛逛街,這個男的就不肯陪,覺得沒有意思。妥協一下,她喜歡,你滿足一下她,將來不就好溝通了嘛。反過來也是,男的喜歡的東西女的可能不喜歡,但是你不妨適當參與一下,當然指的是好事啊,壞事你別參與了。比如他可能喜歡看看足球,那他看足球的時候你就別換臺。這樣兩人才能有溝通的前提、基礎啊。

  你必須理解、消化之後,才能明白實際可操作性的東西。否則,一輩子你也不會明白自己錯在哪裏,這事實上是在指導大家怎樣運用佛法。大家不要認爲這個淺,所有的無我和空性都在裏頭,只是你聽不懂而已。這就是把“我”放下,我不用“空”這個詞,我把“空”告訴你。你看,把自己放下,能想到別人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就是“無我”。我們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並不重要,這不就“空”嘛。要設身處地爲他人著想,理解別人,關心別人。

  關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給別人,尤其是做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子女,結果會影響到兒女天分的發揮。做父母的都喜歡孩子聽話,完啦,這就是個錯誤的方法。他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都按你的要求去想孩子,最後就會把孩子給耽誤了,害了孩子。孩子聽話就好嗎?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他是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刀切。引導孩子去走適合他發展的路子,我喜歡音樂,孩子就得學音樂,我喜歡靜就讓孩子不動……你看大人是不是經常看到孩子跑來跑去很不高興啊,老是跑,打你啦,叫你不要跑,跑來跑去煩死啦……這樣做爲什麼不對呀?因爲你是大人,他是孩子啊,你怎麼用你的要求來要求他呢?他要真一動不動就完了,肯定有病。所以說,沒有幾個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因爲沒上過學,沒經過培訓,所以孩子長大以後都耽誤了,因爲父母就沒有受過教育就突然當上了父母,你說他能會教育嗎?爺爺奶奶也是如此,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了,父母沒有經過培訓上崗,爺爺奶奶也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所以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問題,道理就在這兒。

  佛法當中以及傳統文化講的都是這些,比如《弟子規》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做人。爲什麼要學習這些?曾經有個弟子跟我說:“師父啊,我想發心給廟裏捐錢。”我說別著急,你一定要征求你家裏人的意見,錢多一點少一點並不重要,但你家庭的和諧比這個更重要。所以很多東西一定要明白道理在哪裏。事實上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做錯了,不會做。爲什麼現在父母和兒女之間會有代溝?因爲父母跟兒女之間無法溝通交流,父母覺得兒女不近人情,兒女覺得父母太唠叨,老頑固,父母覺著兒女沒有耐心,不聽話。事實上都缺乏這方面的培訓和教育,你總想把你喜歡的東西給他,我喜歡佛法就給你,這個想法有沒有錯啊?看起來沒有錯,其實有問題,你先得讓別人能夠接受你才行啊。如果他就認爲佛法是迷信,這時候你硬要塞給他,他能要嗎?決定不要,所以這時候雙方都不高興,本來想做件好事,最後搞得灰頭土臉的,費力不討好。

  第四是利行攝。利益衆生的行動,就叫利行攝。利行也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別人有利的,絕對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作爲一個公司的老總或者政府、單位的領導,他能夠處處爲別人著想,去利益別人,他肯定會受到大家的擁戴、擁護,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人歡迎。所以我們要想使衆生對我們産生好感,接受我們的建議,我們不是光嘴巴上,應該實實在在地用我們的行動去幫助他們。有些人你跟他打交道,他嘴巴裏講得天花亂墜,可是如果一旦到了實際該做事情、面對現實的時候,就不一樣了,躲開了。當需要他付出的時候,他請假了,他忙啊。當真的需要他發心的時候,這時候他就退縮了,不敢承當,不肯承當。

  有些人講:“你們都皈依了,應該好好做呀,我就不一樣了,我還沒皈依呢,你們皈依的要多發心,你們都學佛啊。”這樣講對不對?事實上佛法告訴我們,人的命運改變靠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惡的因果,要靠福報,所以“命自我立,福由己造”。福是靠自己來造的,命運也是靠自己。所以說,你種一分福田,將來就會有一分收獲,因果決定不爽。可有些人總是在退縮,這樣你的福報不可能現前。真正我們要想修行要有所進步,你一定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肯定是的,修行嘛,你看釋迦牟尼佛吃了多少苦啊!如果說是我們什麼事也不用做,輕輕松松的,吃好的,穿好的,什麼事情別人都幫我們搞得清清爽爽的,這樣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人上人不是說騎在別人頭上拉屎拉尿,就是比一般普通人境界要高的這種人,必須要能吃得苦中苦,所以要修福報。不畏艱辛困苦,不辭勞苦,你能做到別人所做不到的,這樣的人是一定會有福報,這樣的人才能做人上人。你說一個人成天躺在沙發上,然後吃別人的,喝別人的,這樣的人你會擁護他嗎?你會佩服他嗎?這樣的人是做不了人上人的。所以佛法裏講,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那什麼最難行、最難忍呢?什麼最容易行、最容易忍?我習慣做的事情最好做,我們都習慣貪嗔癡啊,習慣以自我爲中心,所以這東西好行。我們做哪件事情不是爲自己著想啊?你想都不想,就照著做去了。這樣好做,這樣好行,這樣也好忍。忍就是安住。那什麼難行,什麼難忍呢?就是把自我放下,不要以自我爲中心,而處處以他人爲中心,能夠爲別人著想,是不是難行呢?是不是難忍呢?這是實際利益衆生的行動。所以說,我們要走在前面,自動自發地去種福報,因爲福是由自己造的呀,自做自得呀;罪也是自己造的,自做自受啊。所以說,我們就會自覺地去行善,用不著別人看到,用不著別人來說,你自己就會去做。如果我們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別人缺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你都馬上去做了,別人會願意接受你的。這是最實在的方法。你平時不跟別人打交道,突然過去就命令別人,這樣的話別人能接受嗎?

  打個比方,過去家裏窮,冬天冷得不行,爐子沒有碳,這時候別人把碳送過來,你感不感動啊?比如說叁年自然災害期間,我們餓得沒得整了,這時別人給你送上幾斤糧食來,你感不感動啊?這樣子你講什麼事他不聽啊!之所以別人不能夠接受我們,說明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如果我們能夠以這四攝法來對待衆生,衆生會被我們所感動,會接受我們的想法、建議。可是實際上我們做得不夠啊,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他:這樣對你好,你不這樣就下地獄,你要這樣子的話你能去極樂世界。你突然來這麼一下子,別人誰接受得了啊?平時對人家不聞不問。

  所以說,只有通過利行攝以及其他的這些攝受衆生的法門,衆生才會容易接受我們,這就是菩薩無往而不利的原因,這就是菩薩攝受衆生的四大法寶。所以千萬不要用那種蠻橫的、僵化的方法去對待衆生。比如說我們這兒的水斷了:“啊,去解決啊,搞啊,找人呀!”你自己不主動出去找解決方法。“唉,怎麼沒人呢?你們怎麼都不管呀?”你要自己行動才行。事實上,一個人他到底做得怎麼樣,我們都看得一清二楚。

  四攝的法門是菩薩度化衆生的四大法寶,也就是菩薩乃至任何一個學佛人應有的在世間生活、處事的態度。如果你懂得,你想想看,你的這些善緣多不多啊?你要不懂得,你苦不苦惱啊?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5 四攝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