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字是讲别人的。你认识不到自己不圆满,你认为自己已经很圆满了,你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别人,那当然就存在顽固了。你看我和你们在一起,有没有说过“你们必须要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听过?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很少。比如说,某某,你必须来听,或者必须来学佛,有没有说过?我顶多提个建议。我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错过闻法的机会。我没要求你必须来,比如说你要是不来了,我就生气:我好不容易从北京到这里来,你还不来听,不来学。打个电话,兴师问罪,叫他们把你抓起来,会不会?师父会把建议给你们,你们听不听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师父有没有给你发号施令说你必须怎么样。
当然,并不是说我完全做到了,但这就是我的方式。所有人过来都想改变我,都想用他的语言来影响师父,师父是那么容易被影响的吗?这边讲东,那边讲西,所有的话我都能听得到,我心里都很清楚。实际上像这样的话我说过很多遍,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能理解能明白就不错啦。你真能够明白一点,马上人生命运就会改变一点。你明白得越多,改变得越多。所有人都是强求别人,没有一个人来看自己。不以自我为中心出发来看任何人,要求任何人,这就是无我。去掉我执,永远不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就是破我执。
同事摄就是参与,这个参与还包括一种欣赏。一个人如果你特别讨厌他,他会听你的劝告吗?为什么我们对其他人没有作用呢?你喜欢他吗?你欣赏他吗?你能认识到他的苦衷吗?如果你认识不到,你决定不能改变他。所以说要想使我们的话让别人容易接受,首先一点,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顽固不化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不讲理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多坏的人、多差劲的人。所以你要想改变他,你要想让他能够听进你的话,你就应该欣赏他,理解他,看到他的优点去赞叹他。
当然欣赏别人很难,要恨一个人、讨厌一个人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师讲,我们学佛或者修净土应该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你看,这跟我们平常的认识是反的,我们看自己顺眼,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看别人怎么看都有问题、缺点,都不如我。所以你真要修行,就要把它反过来,这才是修行的方向。
同事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参与,第二就是关心,包括欣赏。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什么叫关心呢?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你,算不算关心呀?孔子说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你自己不想被别人骂,或者你自己不想被别人讨厌,那你也不要讨厌别人。我们不许任何人讨厌我,但允许自己讨厌任何人。还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说的,我们既然不能送给别人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那我们应该送给别人他喜欢的东西、想要的东西。你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别人想要。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别人喜欢。你把你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别人不一定高兴。因为你喜欢的东西,他不一定喜欢。你把你喜欢的东西送给他,就是强加于他,这就是强求。打个比方,我喜欢吃辣椒,你最怕吃辣椒。因为我喜欢吃辣椒,所以我把辣椒强推销给你,你肯定不高兴呀。我一片好心啊,我老喜欢吃的,送给他,他还不高兴。这叫做好事没有智慧,好心不得好报。我们总考虑我喜欢不喜欢,你想想看,你有没有考虑别人喜欢不喜欢呢?所以要把什么东西送给别人呢?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叫“人所欲,施于人”。你得去理解别人想要什么,但是事实上我们不关心别人想要什么,我们只关心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所以别人不能接受你。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比如,女的爱逛街,这个男的就不肯陪,觉得没有意思。妥协一下,她喜欢,你满足一下她,将来不就好沟通了嘛。反过来也是,男的喜欢的东西女的可能不喜欢,但是你不妨适当参与一下,当然指的是好事啊,坏事你别参与了。比如他可能喜欢看看足球,那他看足球的时候你就别换台。这样两人才能有沟通的前提、基础啊。
你必须理解、消化之后,才能明白实际可操作性的东西。否则,一辈子你也不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事实上是在指导大家怎样运用佛法。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浅,所有的无我和空性都在里头,只是你听不懂而已。这就是把“我”放下,我不用“空”这个词,我把“空”告诉你。你看,把自己放下,能想到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就是“无我”。我们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不重要,这不就“空”嘛。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别人,关心别人。
关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强加给别人,尤其是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子女,结果会影响到儿女天分的发挥。做父母的都喜欢孩子听话,完啦,这就是个错误的方法。他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都按你的要求去想孩子,最后就会把孩子给耽误了,害了孩子。孩子听话就好吗?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他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刀切。引导孩子去走适合他发展的路子,我喜欢音乐,孩子就得学音乐,我喜欢静就让孩子不动……你看大人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跑来跑去很不高兴啊,老是跑,打你啦,叫你不要跑,跑来跑去烦死啦……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呀?因为你是大人,他是孩子啊,你怎么用你的要求来要求他呢?他要真一动不动就完了,肯定有病。所以说,没有几个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因为没上过学,没经过培训,所以孩子长大以后都耽误了,因为父母就没有受过教育就突然当上了父母,你说他能会教育吗?爷爷奶奶也是如此,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上岗,爷爷奶奶也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所以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非常成问题,道理就在这儿。
佛法当中以及传统文化讲的都是这些,比如《弟子规》就是告诉你怎样去做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曾经有个弟子跟我说:“师父啊,我想发心给庙里捐钱。”我说别着急,你一定要征求你家里人的意见,钱多一点少一点并不重要,但你家庭的和谐比这个更重要。所以很多东西一定要明白道理在哪里。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做错了,不会做。为什么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会有代沟?因为父母跟儿女之间无法沟通交流,父母觉得儿女不近人情,儿女觉得父母太唠叨,老顽固,父母觉着儿女没有耐心,不听话。事实上都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你总想把你喜欢的东西给他,我喜欢佛法就给你,这个想法有没有错啊?看起来没有错,其实有问题,你先得让别人能够接受你才行啊。如果他就认为佛法是迷信,这时候你硬要塞给他,他能要吗?决定不要,所以这时候双方都不高兴,本来想做件好事,最后搞得灰头土脸的,费力不讨好。
第四是利行摄。利益众生的行动,就叫利行摄。利行也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别人有利的,绝对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总或者政府、单位的领导,他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去利益别人,他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拥戴、拥护,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所以我们要想使众生对我们产生好感,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光嘴巴上,应该实实在在地用我们的行动去帮助他们。有些人你跟他打交道,他嘴巴里讲得天花乱坠,可是如果一旦到了实际该做事情、面对现实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躲开了。当需要他付出的时候,他请假了,他忙啊。当真的需要他发心的时候,这时候他就退缩了,不敢承当,不肯承当。
有些人讲:“你们都皈依了,应该好好做呀,我就不一样了,我还没皈依呢,你们皈依的要多发心,你们都学佛啊。”这样讲对不对?事实上佛法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改变靠我们所造的这些善恶的因果,要靠福报,所以“命自我立,福由己造”。福是靠自己来造的,命运也是靠自己。所以说,你种一分福田,将来就会有一分收获,因果决定不爽。可有些人总是在退缩,这样你的福报不可能现前。真正我们要想修行要有所进步,你一定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肯定是的,修行嘛,你看释迦牟尼佛吃了多少苦啊!如果说是我们什么事也不用做,轻轻松松的,吃好的,穿好的,什么事情别人都帮我们搞得清清爽爽的,这样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不是说骑在别人头上拉屎拉尿,就是比一般普通人境界要高的这种人,必须要能吃得苦中苦,所以要修福报。不畏艰辛困苦,不辞劳苦,你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这样的人是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人才能做人上人。你说一个人成天躺在沙发上,然后吃别人的,喝别人的,这样的人你会拥护他吗?你会佩服他吗?这样的人是做不了人上人的。所以佛法里讲,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那什么最难行、最难忍呢?什么最容易行、最容易忍?我习惯做的事情最好做,我们都习惯贪嗔痴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东西好行。我们做哪件事情不是为自己着想啊?你想都不想,就照着做去了。这样好做,这样好行,这样也好忍。忍就是安住。那什么难行,什么难忍呢?就是把自我放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处处以他人为中心,能够为别人着想,是不是难行呢?是不是难忍呢?这是实际利益众生的行动。所以说,我们要走在前面,自动自发地去种福报,因为福是由自己造的呀,自做自得呀;罪也是自己造的,自做自受啊。所以说,我们就会自觉地去行善,用不着别人看到,用不着别人来说,你自己就会去做。如果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别人缺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你都马上去做了,别人会愿意接受你的。这是最实在的方法。你平时不跟别人打交道,突然过去就命令别人,这样的话别人能接受吗?
打个比方,过去家里穷,冬天冷得不行,炉子没有碳,这时候别人把碳送过来,你感不感动啊?比如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饿得没得整了,这时别人给你送上几斤粮食来,你感不感动啊?这样子你讲什么事他不听啊!之所以别人不能够接受我们,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我们能够以这四摄法来对待众生,众生会被我们所感动,会接受我们的想法、建议。可是实际上我们做得不够啊,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这样对你好,你不这样就下地狱,你要这样子的话你能去极乐世界。你突然来这么一下子,别人谁接受得了啊?平时对人家不闻不问。
所以说,只有通过利行摄以及其他的这些摄受众生的法门,众生才会容易接受我们,这就是菩萨无往而不利的原因,这就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大法宝。所以千万不要用那种蛮横的、僵化的方法去对待众生。比如说我们这儿的水断了:“啊,去解决啊,搞啊,找人呀!”你自己不主动出去找解决方法。“唉,怎么没人呢?你们怎么都不管呀?”你要自己行动才行。事实上,一个人他到底做得怎么样,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四摄的法门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四大法宝,也就是菩萨乃至任何一个学佛人应有的在世间生活、处事的态度。如果你懂得,你想想看,你的这些善缘多不多啊?你要不懂得,你苦不苦恼啊?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 5 四摄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