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十五這一天在高樓上沐浴受齋。忽然東方出現金輪寶。寶輪千輻毂辋(車輪的內框和外框)具足,不是工匠所造而是自然形成的,飛來頂生這裏。頂生大王心想:我曾經聽具有五神通的仙人說,刹利王十五日在高樓沐浴受齋的時候,如果有金輪千輻不減,毂辋具足,不是工匠所造自然形成而來,那麼此王就會作轉輪聖帝。又想我現在不如試驗一下。于是左手拿著輪寶,右手拿著香爐,右膝跪地而發誓言:此金輪寶如果真實不虛,應該能跟隨過去的轉輪聖王所行的路。然後此金輪寶飛到虛空,遍滿十方後,仍然回到頂生的左手中。這時頂生心中歡喜無量。又說我現在一定會作轉輪王。
之後不久又有象寶,形貌端嚴如同白蓮花,七支拄地。頂生見到又想我曾聽五通仙人說,轉輪王十五日在高樓沐浴受齋的時候,如果有象寶形貌端嚴如同白蓮花,七支拄地而來接應。那麼此王就是聖王。于是決定試驗真假。拿著香爐右膝跪地而發誓言:此白象寶如果真實不虛,應該能跟隨過去的轉輪聖王所行的道路。之後白象寶從早至晚遍布八方的大海,然後回到原處。這時頂生非常歡喜、踴躍無量。說:我現在一定是轉輪聖王了。
之後不久又有馬寶。顔色青黃,馬尾金色。頂生見到心想我曾聽五通仙人說,轉輪王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齋時,如果有馬寶,其色青黃馬尾金色而來接應,那麼此王就是聖王。決定試驗真假,于是拿著香爐右膝跪地而發誓言——此绀馬寶如果真實不虛,應該能跟隨過去轉輪聖王所行的道路。然後绀馬寶果然從早至晚,周遍八方的大海回到原處。這時頂生非常歡喜、踴躍無量。說我一定是轉輪聖王了。
然後不久又有女寶,形貌端正,微妙第一。不高不矮、不白不黑,身上毛孔出栴檀香味。口氣香潔如青蓮花,視力能見一由旬遠,耳聞、鼻嗅也是如是。舌頭寬大,伸出遮住臉,外形細薄如同銅葉。聰明睿智有大智慧,對衆生語氣柔軟。此女手碰大王的衣服就知道大王是否安樂,有什麼病患,也知道大王心中所願。這時頂生心想如果有女人能知道大王的心事那就是女寶。
其後不久在王宮內自然出現寶摩尼珠。顔色純青琉璃,像人的脾髒那麼大。能在黑暗中照亮一由旬遠。如果天降暴雨,此珠能遮蓋方圓一由旬,讓那裏下會下雨。這時頂生心想如果轉輪王得到此寶珠必是聖王。
其後不久有主藏臣自然出現。富有財寶、巨富無量、國庫盈溢,沒有缺乏的東西。眼力能見一切地中所有埋藏的寶藏。隨大王所想得事務都能辦理。這時頂生也要試驗他。就一起乘船入海,告訴藏臣:我想得帶珍異之寶。藏臣聽後就用兩手伸入大海,取出十指時就捧著十種寶藏。奉獻給聖王說:大王須要就隨意使用,剩下的再投入大海。這時頂生非常歡喜,說我一定是轉輪聖王。
其後不久有主兵臣自然出現。不僅勇猛而且策謀第一善于用兵。如果需要戰爭則出現在聖王面前。如果不用就隱退不現。能讓沒有摧伏的敵人被摧伏,已經被摧伏的能讓他們守護國土。這時頂生心想如果轉輪王得到此兵寶,一定是轉輪聖王。
這時頂生轉輪聖帝告訴大臣。“你們知道此閻浮提安隱豐樂。我今日就算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還有什麼可做的呢?”諸臣回答:“大王。東弗婆提還沒有歸順大王,應去討伐。”這時聖王帶著七寶一切營從,飛到東弗婆提。那裏的人民立刻歡喜歸化。頂生又告訴大臣:“我閻浮提和弗婆提安隱豐樂、人民熾盛都來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還能有什麼作爲?”諸臣回答:“大王。西瞿陀尼還沒有歸順”。這時聖王又帶著七寶和一切隨從,飛往西瞿陀尼。大王到了那裏人民也立刻歸化。頂生又問大臣:“我閻浮提、弗婆提、瞿陀尼都安隱豐樂人民熾盛,都以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還有何作爲?”諸臣回答:“大王。北郁單越還未歸化。”這時聖王又帶著七寶和一切隨從。飛往北郁單越。國王到後那裏的人民歡喜歸化。于是頂生又問大臣:“現在四天下都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全部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還有什麼用處呢?”諸臣回答:“聖王。叁十叁天壽命極長、安隱快樂。那裏的天人身形端嚴無比。所居住的宮殿床榻臥都是是七寶作成。自恃著天福大,不肯歸化我們。現在可以去討伐他們,讓他們摧伏。”這時聖王又帶著七寶和一切隨從飛到虛空來到忉利天。見到一中樹顔色青綠。聖王見後就問大臣:“這是什麼東西?”大臣回答:“此是波利質多羅樹。忉利天人夏日叁月,經常在樹下娛樂。”又見如白雲的樹。又問大臣:“這是什麼東西?”大臣回答:“是善法堂、忉利天人常在那裏討論人天的事務。”
這時天主釋提桓因。知道頂生王來此就到外面迎接。拉著他的手進入善法堂,分別入座。這時二王形容相貌一模一樣。除了眼珠有所差別。聖王心想我現在不如取而代之,做爲天王。
善男子。帝釋已經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分別爲別人解說,只有深奧的道理還不能通達。因此讀誦受持分別爲人解說的因緣而有大威德。善男子。而頂生對此帝釋生惡心後立刻墮落回到閻浮提。與他所喜愛的人天離別而産生巨大苦惱,于是得了重病,很快就死了。那時的帝釋就是迦葉佛,而轉輪聖王就是我。善男子。要知道愛別離是極大的苦。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尚且回憶過去這類衆生的愛別離苦。何況菩薩住于大乘大涅槃經怎麼會不觀照現在世間的愛別離苦呢。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何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怨憎會苦呢?善男子。是菩薩摩诃薩觀照地獄、畜生、餓鬼、人和天上。都有此怨憎會苦。比如人在牢獄裏被枷鎖杻械鎖閉認爲是大苦。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觀照五道一切受生都是怨憎合會的大苦。另外善男子。比如有人常害怕被怨家抓住,舍離父母、妻子、眷屬、珍寶、産業而逃避。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羅蜜入于涅槃。迦葉。這是菩薩摩诃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
善男子。菩薩如何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求不得苦。求就是一切盡求。盡求有二種。一是求善法。二是求不善法。善法不會得苦、惡法不能離苦。這時粗略解說五盛陰苦。
迦葉。以上就是苦谛。
這時迦葉菩薩摩诃薩對佛說:“世尊。佛所說的五盛陰苦,恐怕有問題。爲什麼呢?如佛往昔告訴釋摩男。如果色是苦的一切衆生就不應求色。如果有求就不是苦。如佛告訴諸比丘的那樣。有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佛以前爲諸比丘說——如果有人能修行善法就能受樂。又如佛說在善道中有六觸能受樂。眼見好的色就是樂。耳鼻舌身意思考好法也是如此。如佛說的偈言:
持戒則爲樂 身不受衆苦
睡眠得安隱 寤則心歡喜
若受衣食時 誦習而經行
獨處于山林 如是爲最樂
若能于衆生 晝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樂 以不惱他故
少欲知足樂 多聞分別樂
無著阿羅漢 亦名爲受樂
菩薩摩诃薩 畢竟到彼岸
所作衆事辦 是名爲最樂
持戒就是樂,身不受衆苦,睡眠得安隱,睡眠就能歡喜,就像接受衣食時候一樣。誦習而經行獨處在山林中這才是最快樂的。如果能對衆生修慈悲心,就能得到常久的快樂因爲不惱還他人的緣故。少欲知足是樂,多聞分別也是樂。無著的阿羅漢也是快樂的。菩薩摩诃薩畢竟到達彼岸,該做的事情都作了,是最樂。
世尊。諸經中所講的樂相是這樣的。佛今天說的怎麼跟這些相應呢?
佛告訴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善于咨問如來這些問題。善男子。一切衆生在下苦中總總會妄認爲樂。所以我今所說的苦相與原來說的沒有差別。”
這時迦葉菩薩對佛說:“如佛所說在下苦中認爲快樂。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五盛陰。這些苦中也就有樂啦?世尊。所謂下生就是叁惡趣中所生的,中生就是人中,上生就是天上。如果有人問:如果在下樂中生出苦想。在中樂中生出無苦樂想。在上樂中生出樂想。怎麼回答呢?世尊。如果下苦中能感覺快樂。卻不曾見有人要承受千種懲罰,剛一進入時就能感覺快樂的。如果不能怎麼說在下苦中而感覺快樂呢?”
佛告訴迦葉:“是啊,你說得沒錯。所以沒有樂想。比如那人要接受千次懲罰,然後接受了一次就已經脫離。此人這時就會感覺快樂。這就是本來無樂,妄認爲快樂。”
迦葉說:“世尊。那人不是因爲要受懲罰而感覺快樂,是因爲得到解脫而生快樂的感覺。”
迦葉。所以我之前爲釋摩男說,五陰中的樂並不是虛假的。迦葉。有叁受叁苦。叁受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叁苦就是苦苦、行苦、壞苦。善男子。苦受包括:苦苦、行苦、壞苦。其余二受則是行苦和壞苦(即樂受得本質還是苦)。善男子。因此因緣生死之中的確有樂受(樂的感覺,是虛假的)。菩薩摩诃薩因爲苦樂是相對而立不能舍離的。所以說一切皆苦。善男子。生死之中其實沒有樂(真正的樂)。不過是諸佛菩薩隨順世間說有樂。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諸佛菩薩若隨俗所說的是虛妄嗎?如佛所說的修行善的就有樂報。持戒能安樂身不受苦。該做的都作完(無事可做)是最大的樂。這些經所說的樂受是虛妄的嗎?如果是虛妄,諸佛世尊早就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中修菩提道,不會妄語。今天所說的如何解釋呢?”
佛說:“善男子。如上所說的受樂偈就是菩提道之根本。也能有助于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先在經中說那些樂相。善男子。比如世間所須的物品能夠作爲快樂的原因所以叫做樂。也就是所謂的女色、飲酒、美味。渴的時候得到水、冷得時候遇到火。衣服、璎珞、象馬車乘、奴婢僮仆、金銀琉璃珊瑚真珠倉庫谷米,這些東西作爲世間的需要而能作爲産生快樂的原因所以叫做樂。善男子。這些東西也同樣能産生痛苦。比如因爲女人産生男人的苦惱,憂愁、悲泣乃至斷命。因喝酒美味倉谷都能讓人産生大憂惱。因此一切都是苦的,沒有樂相。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八苦中明白苦中無苦。善男子。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知道樂的原因,所以爲這些人說在下苦中說有樂相。只有菩薩住于大乘大般涅槃才能知道苦因、樂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