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中覆相說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有知道正法的人,無論老少都要供養。恭敬禮拜,如同事火教恭敬婆羅門。如同諸天人恭敬供養帝釋天。因此因緣,我也不爲學聲聞人的人說,而是爲菩薩說此偈。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菩薩摩诃薩在戒律上非常不嚴格,那他們本來所受的戒還能算都在嗎?”

  佛說善男子:“你今天不應該這樣說。爲什麼呢?本來所受的戒律不會丟失。(此句翻譯欠妥)假設有所違反就應忏悔,忏悔之後戒律就清淨了。善男子。比如舊堤塘有了縫隙水酒會漏出來。因爲沒有人治理的緣故。如果有人管理水就不會漏出了。菩薩也是如此,雖然和破戒得人共同布薩、受戒、自恣等等僧人的事情。所有戒律都不會象堤塘一樣漏水。爲什麼呢?如果沒有清淨持戒的僧人,則損減、慢緩、懈怠等行爲就日漸增長。如果有清淨持戒的人就能具足不失本來的戒律。善男子。在叁乘中慢緩的才叫做緩,對戒律慢緩的不叫做緩。菩薩摩诃薩對此大乘心從不懈慢是他們跟本的戒。爲了護持正法用大乘水洗浴自己,所以菩薩雖然示現破戒卻不叫做緩。”

  迦葉菩薩對佛說:“衆僧之中有四種人。就象庵羅果一樣難以分辨生熟。破戒、持戒如何可以分辨呢?”

  佛說善男子:“憑借大涅槃微妙經典就很容易分辨。譬如農夫種稻谷需要除草。用肉眼看去是在淨田。因爲成熟結果之後草和谷差別非常明顯。八不淨法會汙染僧,如果能除卻,用肉眼觀察則知清淨。如果有持戒、破戒之人不作惡時用肉眼觀難以分別。若惡顯露出來就容易知道。比如那雜草稗容易分別。僧中也是如此,如果能遠離八種不淨毒蛇之法就叫清淨。是聖衆的福田,應該被人天所供養。清淨果報不是肉眼所能分別的。另外善男子。比如迦羅迦林中的樹木衆多,在此林中只有一課樹名字叫鎮頭迦。此迦羅迦樹和鎮頭迦樹。二種果實相似難以分別。果實成熟時有一女人把他們都摘下來。鎮頭迦果只占十分之一。此女不知道來到市場上叫賣,那些愚昧的人也不認識買了迦羅迦果吃了之後就死了。聰明的人聽說此事就問女人從那裏得到的這些果實。于是女人就告訴了他。此人就說“那裏有很多的迦羅迦樹,只有一顆鎮頭迦樹。”其余的人明白之後就笑著離開了。

  善男子。大衆之中的八不淨法也是如此。在大衆中有很多人受用此八法,只有一人清淨持戒,不受八不淨法,而知道其它人受畜非法,卻與其同事不相舍離。如同森林中的鎮頭迦樹。有優婆塞見到這些人中多數人都接受非法,就不恭敬供養他們。如果想要供養應該先問:“大德。如此八事應該受畜嗎?佛允許嗎?如果說佛允許。這樣的人能共同布薩、羯磨、自恣嗎?”此優婆塞這樣問後。衆人回答:“如此八事如來憐愍都允許畜養。”優婆塞說:“祇洹精舍有的比丘說金銀是佛所允許儲存的。也有人沒聽過佛曾允許的。此不聽的不跟他們共住、說戒和自恣,甚至不共飲一河之水,等等利養之物都不與共。你們爲何說佛允許呢。佛爲天中天就算能接受,你等衆僧也不應畜養。如果有接受的不應該跟他一起說戒、自恣、羯磨以及其它僧事。如果一起說戒、自恣、羯磨共同做僧事的,命終就要墮在地獄。”如同那些食迦羅果的人吃後就會命終。”

  另外善男子,譬如城市中有賣藥的人。他有上好的出自雪山的妙藥。也同時賣其余的雜藥,味道卻和妙藥相似。那時有很多人都希望購買,卻不能分別好壞。就到賣藥的人那裏問:“你有雪山藥嗎?”賣藥人回答:“有”。此人欺詐用雜藥告訴買藥的人者:“這是雪山的妙藥”。那買藥的人肉眼不能分別就買了,還以爲自己已得到雪山甘藥。迦葉。如果聲聞僧中有假僧有真僧,有和合僧,有的持戒有的破戒。在大衆中同等的接受供養、恭敬、禮拜。而優婆塞用肉眼不能分別。如同那些不能分別雪山甘藥的人。誰是持戒的、誰是破戒的、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的人才能分別。迦葉。如果優婆塞知到比丘是破戒人則不應給他施禮拜和供養。如果知道此人受畜八法也不應給他布施所須以及禮拜供養。如果僧中有破戒者,不應因爲他被袈裟就恭敬禮拜。

  迦葉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應當頂禮接受。猶如金剛珍寶稀有之物。如佛所說諸比丘應當依四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那些人不是佛說的四種人”

  佛說:“善男子。所謂依法就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就是法性,法性即是如來。所以如來常住不變。如果有人說如來無常。那是他不知道、看不見法性。如果不知見此法性的人就不應該依止。前面所說的四種出世護持正法的人,則應當證知而作爲依止。因爲此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果說如來無常變易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如是四人就叫如來,因爲他們能解如來密語而且能宣說。如果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以及如來常住不變。如此之人如果爲了獲得利養而說如來是無常這種說法不對,這樣的人尚且可以依止,何況是四種人,更要依止。依法的人就是法性。不依人的就是聲聞。法性即是如來。聲聞即是有爲。如來即是常住。有爲即是無常。善男子。如果有破戒的人爲了利養而說如來無常變易。這樣之人不應依止。善男子。這就是定義

  所謂依義不依語。義就是覺了。覺了之義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滿足。滿足之義叫做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之義就是法常。法常之義就是僧常。這叫做依義不依語。什麼樣的語言不應該依從?宣稱绮麗文辭的論著如同佛所說的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谀谄。裝作親近的樣子爲了牟取利益。管理白衣爲他們做事。又說:“佛聽任比丘畜奴婢等不淨之物。以及金銀珍寶谷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在饑馑的時候,是爲了憐愍衆生。聽任諸比丘儲貯食物,自己親手自飯,不再接受供養而吃。這樣的說法不應依從。”

  所謂依智不依識。智即是如來。如果有聲聞不能很好的知道如來功德。那樣之識不應依止。如果知到如來即是法身。如此真智應該依止。如果見道如來方便之身,說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的也不應該依止。所以知識不可依止。如果有人這樣說以這樣的經書也不應該依止。

  所謂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就會生疑。不知此藏出自大智慧海。猶如嬰兒一般沒有能力分辨事情,叫做不了義。

  了義就是菩薩。真實智慧隨其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一樣無所不知,就叫做了義。另外,聲聞乘叫做不了義,無上大乘才是了義。如果說如來無常變易是不了義。如果說如來常住不變是了義。聲聞所說應該證知的是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的是了義。如果說如來靠吃飯養活是不了義。如果說是常住不變易是了義。如果說如來入于涅槃如同材火燒盡是不了義。如果說如來是入法性則是了義。聲聞乘法不應依止。因爲如來爲欲度衆生用方便力而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孩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沒有結果實,叫做不了義。所以不要依止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因爲如來爲欲度衆生故,用方便力說于大乘,所以應依。這叫做了義。如此四依應當證知。

  另外,所謂依義。義叫做質直。質直叫做光明。光明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如來。另外,光明叫做智慧,質直叫做常住。

  如來常叫做依法。法叫做常,又叫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卻可以知見。如果有人說其不可見,那樣之人不應依止。所以依法不依于人。如果有人用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此之言不應依止。所以依義不依于語。所謂依智,比如衆僧是常、無爲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所以依智不依于識。如果有人說識作識受(此句不解)則無和合僧。因爲和合就是無所有,既然無所有如何說常?所以此識不可依止。所謂依了義。了義叫做知足。永不假裝威儀清白。不憍慢、自高、貪求利養。又在如來隨宜方便所說之法中不生執著。叫做了義。若有人能安住如是等法中。那麼此人則已得安住第一義。所以叫做依了義經。

  所謂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如經中所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都是不了義。因爲不能了達如此義。令衆生墮阿鼻地獄。爲什麼呢?因取著而對于義不能了達。執著一切燒的認爲如來涅槃也是燒。執著一切無常的人認爲涅槃也無常。其余苦空無我的也是如此。所以不了義經不應依止。善男子。如果有人說如來憐愍一切衆生,善于把握時宜,因知時宜說輕爲重、說重爲輕。如來知道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他們所須,令他們無所缺乏。所以佛不聽任弟子接受畜養奴婢金銀財寶、以及販賣交易不淨之物。如果弟子沒有檀越供給所須,遇到饑馑,飲食難得。爲了建立護持正法,我允許弟子畜樣奴婢金銀車乘田宅谷米、賣買所須。雖然允許弟子受畜這些物品,也要當清淨布施給笃信的檀越(此句是否恰當?)。如此四法應當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只要不違反此是四法也要依止。無論何時,無論能護法的不能護法的,如果有人說如來聽任一切比丘受畜不淨之物。這種說法不應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中有相同的說法,也不應依。我爲肉眼衆生等說此四依。卻不是爲有慧眼的人說的。所以我今天說此四依。法即是法性。義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既是了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了義就是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