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中覆相说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释

  

  有知道正法的人,无论老少都要供养。恭敬礼拜,如同事火教恭敬婆罗门。如同诸天人恭敬供养帝释天。因此因缘,我也不为学声闻人的人说,而是为菩萨说此偈。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菩萨摩诃萨在戒律上非常不严格,那他们本来所受的戒还能算都在吗?”

  佛说善男子:“你今天不应该这样说。为什么呢?本来所受的戒律不会丢失。(此句翻译欠妥)假设有所违反就应忏悔,忏悔之后戒律就清净了。善男子。比如旧堤塘有了缝隙水酒会漏出来。因为没有人治理的缘故。如果有人管理水就不会漏出了。菩萨也是如此,虽然和破戒得人共同布萨、受戒、自恣等等僧人的事情。所有戒律都不会象堤塘一样漏水。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清净持戒的僧人,则损减、慢缓、懈怠等行为就日渐增长。如果有清净持戒的人就能具足不失本来的戒律。善男子。在三乘中慢缓的才叫做缓,对戒律慢缓的不叫做缓。菩萨摩诃萨对此大乘心从不懈慢是他们跟本的戒。为了护持正法用大乘水洗浴自己,所以菩萨虽然示现破戒却不叫做缓。”

  迦叶菩萨对佛说:“众僧之中有四种人。就象庵罗果一样难以分辨生熟。破戒、持戒如何可以分辨呢?”

  佛说善男子:“凭借大涅槃微妙经典就很容易分辨。譬如农夫种稻谷需要除草。用肉眼看去是在净田。因为成熟结果之后草和谷差别非常明显。八不净法会污染僧,如果能除却,用肉眼观察则知清净。如果有持戒、破戒之人不作恶时用肉眼观难以分别。若恶显露出来就容易知道。比如那杂草稗容易分别。僧中也是如此,如果能远离八种不净毒蛇之法就叫清净。是圣众的福田,应该被人天所供养。清净果报不是肉眼所能分别的。另外善男子。比如迦罗迦林中的树木众多,在此林中只有一课树名字叫镇头迦。此迦罗迦树和镇头迦树。二种果实相似难以分别。果实成熟时有一女人把他们都摘下来。镇头迦果只占十分之一。此女不知道来到市场上叫卖,那些愚昧的人也不认识买了迦罗迦果吃了之后就死了。聪明的人听说此事就问女人从那里得到的这些果实。于是女人就告诉了他。此人就说“那里有很多的迦罗迦树,只有一颗镇头迦树。”其余的人明白之后就笑着离开了。

  善男子。大众之中的八不净法也是如此。在大众中有很多人受用此八法,只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八不净法,而知道其它人受畜非法,却与其同事不相舍离。如同森林中的镇头迦树。有优婆塞见到这些人中多数人都接受非法,就不恭敬供养他们。如果想要供养应该先问:“大德。如此八事应该受畜吗?佛允许吗?如果说佛允许。这样的人能共同布萨、羯磨、自恣吗?”此优婆塞这样问后。众人回答:“如此八事如来怜愍都允许畜养。”优婆塞说:“祇洹精舍有的比丘说金银是佛所允许储存的。也有人没听过佛曾允许的。此不听的不跟他们共住、说戒和自恣,甚至不共饮一河之水,等等利养之物都不与共。你们为何说佛允许呢。佛为天中天就算能接受,你等众僧也不应畜养。如果有接受的不应该跟他一起说戒、自恣、羯磨以及其它僧事。如果一起说戒、自恣、羯磨共同做僧事的,命终就要堕在地狱。”如同那些食迦罗果的人吃后就会命终。”

  另外善男子,譬如城市中有卖药的人。他有上好的出自雪山的妙药。也同时卖其余的杂药,味道却和妙药相似。那时有很多人都希望购买,却不能分别好坏。就到卖药的人那里问:“你有雪山药吗?”卖药人回答:“有”。此人欺诈用杂药告诉买药的人者:“这是雪山的妙药”。那买药的人肉眼不能分别就买了,还以为自己已得到雪山甘药。迦叶。如果声闻僧中有假僧有真僧,有和合僧,有的持戒有的破戒。在大众中同等的接受供养、恭敬、礼拜。而优婆塞用肉眼不能分别。如同那些不能分别雪山甘药的人。谁是持戒的、谁是破戒的、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的人才能分别。迦叶。如果优婆塞知到比丘是破戒人则不应给他施礼拜和供养。如果知道此人受畜八法也不应给他布施所须以及礼拜供养。如果僧中有破戒者,不应因为他被袈裟就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应当顶礼接受。犹如金刚珍宝稀有之物。如佛所说诸比丘应当依四法。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那些人不是佛说的四种人”

  佛说:“善男子。所谓依法就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就是法性,法性即是如来。所以如来常住不变。如果有人说如来无常。那是他不知道、看不见法性。如果不知见此法性的人就不应该依止。前面所说的四种出世护持正法的人,则应当证知而作为依止。因为此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能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果说如来无常变易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如是四人就叫如来,因为他们能解如来密语而且能宣说。如果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以及如来常住不变。如此之人如果为了获得利养而说如来是无常这种说法不对,这样的人尚且可以依止,何况是四种人,更要依止。依法的人就是法性。不依人的就是声闻。法性即是如来。声闻即是有为。如来即是常住。有为即是无常。善男子。如果有破戒的人为了利养而说如来无常变易。这样之人不应依止。善男子。这就是定义

  所谓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觉了。觉了之义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满足。满足之义叫做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之义就是法常。法常之义就是僧常。这叫做依义不依语。什么样的语言不应该依从?宣称绮丽文辞的论著如同佛所说的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装作亲近的样子为了牟取利益。管理白衣为他们做事。又说:“佛听任比丘畜奴婢等不净之物。以及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在饥馑的时候,是为了怜愍众生。听任诸比丘储贮食物,自己亲手自饭,不再接受供养而吃。这样的说法不应依从。”

  所谓依智不依识。智即是如来。如果有声闻不能很好的知道如来功德。那样之识不应依止。如果知到如来即是法身。如此真智应该依止。如果见道如来方便之身,说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的也不应该依止。所以知识不可依止。如果有人这样说以这样的经书也不应该依止。

  所谓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是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就会生疑。不知此藏出自大智慧海。犹如婴儿一般没有能力分辨事情,叫做不了义。

  了义就是菩萨。真实智慧随其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一样无所不知,就叫做了义。另外,声闻乘叫做不了义,无上大乘才是了义。如果说如来无常变易是不了义。如果说如来常住不变是了义。声闻所说应该证知的是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的是了义。如果说如来靠吃饭养活是不了义。如果说是常住不变易是了义。如果说如来入于涅槃如同材火烧尽是不了义。如果说如来是入法性则是了义。声闻乘法不应依止。因为如来为欲度众生用方便力而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孩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没有结果实,叫做不了义。所以不要依止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因为如来为欲度众生故,用方便力说于大乘,所以应依。这叫做了义。如此四依应当证知。

  另外,所谓依义。义叫做质直。质直叫做光明。光明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如来。另外,光明叫做智慧,质直叫做常住。

  如来常叫做依法。法叫做常,又叫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却可以知见。如果有人说其不可见,那样之人不应依止。所以依法不依于人。如果有人用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此之言不应依止。所以依义不依于语。所谓依智,比如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所以依智不依于识。如果有人说识作识受(此句不解)则无和合僧。因为和合就是无所有,既然无所有如何说常?所以此识不可依止。所谓依了义。了义叫做知足。永不假装威仪清白。不憍慢、自高、贪求利养。又在如来随宜方便所说之法中不生执着。叫做了义。若有人能安住如是等法中。那么此人则已得安住第一义。所以叫做依了义经。

  所谓不依不了义。不了义如经中所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都是不了义。因为不能了达如此义。令众生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呢?因取着而对于义不能了达。执着一切烧的认为如来涅槃也是烧。执着一切无常的人认为涅槃也无常。其余苦空无我的也是如此。所以不了义经不应依止。善男子。如果有人说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于把握时宜,因知时宜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知道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他们所须,令他们无所缺乏。所以佛不听任弟子接受畜养奴婢金银财宝、以及贩卖交易不净之物。如果弟子没有檀越供给所须,遇到饥馑,饮食难得。为了建立护持正法,我允许弟子畜样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买所须。虽然允许弟子受畜这些物品,也要当清净布施给笃信的檀越(此句是否恰当?)。如此四法应当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只要不违反此是四法也要依止。无论何时,无论能护法的不能护法的,如果有人说如来听任一切比丘受畜不净之物。这种说法不应依止。如果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相同的说法,也不应依。我为肉眼众生等说此四依。却不是为有慧眼的人说的。所以我今天说此四依。法即是法性。义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既是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就是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