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需要終極的皈依

  我們需要終極的皈依

  寬見法師開示 (弟子整理)

  時間:2010-11-08

  地點:北京天開寺

  弟子:香港信各種宗教的很多,一個小地區就有幾百種不同的宗教,目前比較時興的好像是印度教。

  釋寬見:印度教的比較多

  

  弟子:對,因爲這個宗教的興起是需要時間的,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家都是忙于工作,有這個心,有這個願,而且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很難得的。但是這種印度教,還有其他東西,它開始不是以一個宗教的形式來講的,它是以一種治病的方式來講的,然後就用來治病。這也是修行的過程吧?去掉一些心理上的這種障礙啊。

  釋寬見:其實這很正常,因爲現在社會節奏很快,大多數人都想找一個馬上見效、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就跟我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氣功熱一樣,跟那個相差不多。這部分人還沒有理智地進入宗教,他是想要治病啊、健康啊甚至是美容啊、時尚啊這樣一種東西。也包括女孩子喜歡瑜伽,瑜伽其實也跟印度教牽連吧。它們都來自于印度,但是印度教的前身其實是婆羅門教,那麼婆羅門教的曆史很悠久,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婆羅門教已經實行了,因爲剛開始講有相近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樣的,到現在爲止,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而印度教它的範圍應當來講比較小,主要還是在印度文化圈,印度教的文化圈就像我們漢文化圈,它是印度文化圈裏頭,是印度教,它不是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

  弟子:印度教它要是婆羅門教的本身,那局限性很大啦。有的人去練習,到那個芝加哥世界靈修大會上,很流行參拜團,到印度去不同的聖地去參拜進行靈修。我最近看到德國人經常去很多,美國人尤其是加州很多人,我認識的人也很多,就是說就去追求靈修。

  釋寬見:很正常,這有很多方面原因,首先印度它本身就是宗教很發達的這麼一個國家,印度民族喜歡冥想,所以它的宗教事實上確實是很多,而且信仰宗教很虔誠,也比較注重冥想。而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呢,有一個新的特點,這個世界非常浮躁,沖突爭端很多,人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苦悶,而且現在地球有很多的災難,人們很多人很擔心2012,是不是啊?事實上衆多綜合的因素使得人們想要找一個皈依,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也相當于一種時尚啊!到印度去,去冥想啊,去靈修啊,比較新穎的名詞兒。

  當然它說的這些聖地,可能不僅僅是哪一個宗教的聖地,是很多宗教的聖地,他都願意去一去,是不是?這些要經過一個過程的沈澱吧,他能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剛開始可能是人雲亦雲。就是自己還沒有經過沈澱,或者是找到哪個需要我,就像那一陣子氣功熱一樣,流行什麼,我們就去跟著幹什麼,但是這也是綜合因素下産生的一種現象。

  弟子:是一個過程,就是像我所注意的面臨的這個過程,挑戰力比較強,就像佛教和天主教,兩個都在你的面前。

  釋寬見:如何去選擇是嗎?

  弟子:對,基本就是這個兩個主要的,天主教,基督教。

  釋寬見:天主教其實我也有所了解,基督教跟天主教它是一個大基督教的概念啊,天主教相對來講它比基督教要系統一些,但是基督教它很民間化,就是它跟老百姓走得很近,而且基督教的變種特別多。佛教有一個特點,佛教都是不強迫的,不強求的,它不會說死乞白賴的,狂轟亂炸的。基督教有一個特點,就是它這種主動性特別強,就是進攻性很強的,它會很主動去拉你,或者說你進教以後,它會告訴你帶著你的家人來,帶你的朋友來,把福音傳給他們,甚至到地鐵口去發傳單,它主動性很強啊。

  會有這方面的選擇是很正常的,現在還是選擇嗎?過去是一邊倒,西方文明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經濟發達,人們對西方也很崇拜。你看小孩子,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電視裏影響,你看哦,兩個人一結婚,基督教式的在教堂,你看聖誕節,哇,很浪漫,好像覺得……但是事實上你要是談起佛教,很多人認爲是迷信,但是現在慢慢人們就理性多啦。

  現在他會有一個比較平等的選擇,如果說稍微願意去思維的話,就知道其實就是基督教的這種道理非常簡單,佛法的道理博大精深,很系統全面廣泛,不僅僅有深奧的部分,它也有淺顯的部分,它像一個系統的學校一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到研究生院,全部都有。所以,如果他願意去思維這種道理的話呢,很多人會選擇佛教。如果說對西方文化比較感興趣的話呢,因爲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文明作爲一個基礎啊,他可能就會對基督教比較感興趣一些,因爲有一些人在兩者之間現在還是猶豫啊,在比較,因爲現在的人需要一種皈依,心靈的皈依,這就是什麼?這種皈依就上了宗教層面了,終極的皈依,人沒有終極的皈依,他的人生真的是很蒼白,就像人慢慢地變老,你想想看,沒有這種終極的皈依,人生真的沒有太大的意思。就那麼幾十年,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體力、記憶力、容貌都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在沒有精神的寄托,那就只有慢慢等死了,就是這個人生越往下就會慘淡收場,但是宗教會給你終極的關懷,它會讓你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年紀越大反而學習以及改變自我的願望非常的旺盛,現在都需要有這種終極的皈依,而終極的皈依現在(面對不同的宗教)就是選擇的問題了。

  弟子:如果您要說到終極皈依的話,就會談到一種信仰,就是選擇什麼信仰。

  釋寬見:當然是了。

  弟子: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上通過一些非宗教的所謂靜坐啊、回向啊這些東西,你會有一些體驗,體驗以後你就發現它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如果從尋找信仰的下一步來說的,尋找一種真實性,就是說你能夠感覺到什麼,你能夠覺得什麼對于你來說是真實的。所以我覺得無論是佛教,或是天主教或是其他的任何宗教,它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而已,幫助你認識這種最終的真實性。比如佛有他的解釋,當他開悟以後他能夠擁有神通,所以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那麼天主教有他的解釋,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明心的路也都不一樣,就是各有各的機緣,那只能順著這個機緣保持著尋求真理的這個信心去發展了,所以我覺得,已經不是選擇什麼宗教,什麼平臺去接近這個真實,我覺得可以跨過這個直接去尋找這個真實,因爲平臺只是一個跳板,而最終才是你所要尋找的。

  當然都是很幼稚的想法,就是所有的最終它都會是一致的,好像有一個拼圖一樣,最終會把各個東西拼在一起,只不過因爲我們都站在某一點,我們對最終的認識也跟盲人摸象一樣,只能看見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敞開那顆心去尋求,然後去接受。所以我覺得各種宗教從本質上來說沒有太大的沖突,只是切入點不同。就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吧。

  釋寬見:不要緊,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因爲實際上,它是一個我們自己去選擇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強迫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強求你,只不過很多時候就是剛才像你談的這些東西,它只是你的一個想法。比如說一年前你這些的想法,你覺得你現在的想法跟剛才的這些想法跟一年前有沒有變化?

  弟子:每時每刻都在變。

  釋寬見:那麼你認爲你現在的這些想法在一年之後會不會變化?

  弟子:絕對,可以說現在說的每一句話過兩天就會……

  釋寬見:對了,所以說,你現在的這些想法是一個很不可靠的想法。但是我們說的這些想法是從來不會更改的,因爲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是一代一代人走過來的、經過的路,一代一代驗證的,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打個比方來講,我們在森林裏頭迷路了,我們要想走出這個森林去,理論上來講就是有一個向導也好,沒有一個向導我自己摸索也好,我都可以走出去。但是如果說有一個向導,他是完全清楚這個森林是怎麼回事,他經常出入于這個森林,你要跟隨他,可能就在一天之內就走出去了,如果說你沒有這個向導,你一輩子在這個森林裏轉悠也轉不出去,爲什麼?因爲一切都在變化,今天你覺得這邊是東,明天也許覺得那邊是東。向導不一樣,因爲他已經完全清楚內內外外。

  弟子:那你怎麼知道哪一個是真正的向導呢?這麼多人站在面前,都說我是向導。

  釋寬見:哪個是真正的向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只是告訴你,有向導跟沒有向導是兩回事。你明白了嗎?肯定存在真的向導,存在假的向導,我只是告訴你,有向導跟沒有向導是兩回事情。就像我們剛才講的依靠,皈依啊,你是皈依一個不確定的想法,經常在變化的一個想法比較可靠一些,還是皈依一個從來不會更改的一個想法比較可靠一些。真理是不會更改的。再一個什麼叫真實?真實就是不變的才叫真實,老是在變化的東西,那不叫真實。

  你可以去思索一下,這些東西都是你自己選擇的事情,就好像老師上課一樣,比如他說一加一等于二,你可以選擇信,也可以選擇不信,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比如說我今天認爲一加一等于一,明天我覺得也許一加一等于叁也可以啊,爲什麼非得要等于二呢?我們可以這麼想,但是我們老師教我們一加一等于二永遠不會更改,那麼怎麼樣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呢?是靠我們今天想一下,明天想一下能學到知識啊,還是依靠走一個正規的學校,由正規的老師來引導教育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呢?

  當然你說怎麼樣鑒別一個真的老師還是不好的老師,這是另外一個問題,總之,有老師跟沒有老師是不一樣的,你先得說需要老師,下一步才談到哪個是真的老師,如果你連需不需要老師都不能確定,那麼老師是真是假這個命題是一個僞命題,沒有意義的問題,是嗎?供你參考,呵呵,阿彌陀佛!

  弟子:您的意思是說一個老師和一個宗教……

  釋寬見:宗教或者老師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啦,比如說,他叫你姐姐對吧,英文叫sister,到底是姐姐還是sister呢?其實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啦,不要去追究這個,名詞只是爲了讓你明白…

《我們需要終極的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