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终极的皈依
宽见法师开示 (弟子整理)
时间:2010-11-08
地点:北京天开寺
弟子:香港信各种宗教的很多,一个小地区就有几百种不同的宗教,目前比较时兴的好像是印度教。
释宽见:印度教的比较多
弟子:对,因为这个宗教的兴起是需要时间的,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都是忙于工作,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而且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很难得的。但是这种印度教,还有其他东西,它开始不是以一个宗教的形式来讲的,它是以一种治病的方式来讲的,然后就用来治病。这也是修行的过程吧?去掉一些心理上的这种障碍啊。
释宽见:其实这很正常,因为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多数人都想找一个马上见效、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就跟我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气功热一样,跟那个相差不多。这部分人还没有理智地进入宗教,他是想要治病啊、健康啊甚至是美容啊、时尚啊这样一种东西。也包括女孩子喜欢瑜伽,瑜伽其实也跟印度教牵连吧。它们都来自于印度,但是印度教的前身其实是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的历史很悠久,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已经实行了,因为刚开始讲有相近的地方,但肯定是不一样的,到现在为止,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而印度教它的范围应当来讲比较小,主要还是在印度文化圈,印度教的文化圈就像我们汉文化圈,它是印度文化圈里头,是印度教,它不是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
弟子:印度教它要是婆罗门教的本身,那局限性很大啦。有的人去练习,到那个芝加哥世界灵修大会上,很流行参拜团,到印度去不同的圣地去参拜进行灵修。我最近看到德国人经常去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加州很多人,我认识的人也很多,就是说就去追求灵修。
释宽见:很正常,这有很多方面原因,首先印度它本身就是宗教很发达的这么一个国家,印度民族喜欢冥想,所以它的宗教事实上确实是很多,而且信仰宗教很虔诚,也比较注重冥想。而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呢,有一个新的特点,这个世界非常浮躁,冲突争端很多,人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苦闷,而且现在地球有很多的灾难,人们很多人很担心2012,是不是啊?事实上众多综合的因素使得人们想要找一个皈依,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也相当于一种时尚啊!到印度去,去冥想啊,去灵修啊,比较新颖的名词儿。
当然它说的这些圣地,可能不仅仅是哪一个宗教的圣地,是很多宗教的圣地,他都愿意去一去,是不是?这些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沉淀吧,他能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刚开始可能是人云亦云。就是自己还没有经过沉淀,或者是找到哪个需要我,就像那一阵子气功热一样,流行什么,我们就去跟着干什么,但是这也是综合因素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弟子:是一个过程,就是像我所注意的面临的这个过程,挑战力比较强,就像佛教和天主教,两个都在你的面前。
释宽见:如何去选择是吗?
弟子:对,基本就是这个两个主要的,天主教,基督教。
释宽见:天主教其实我也有所了解,基督教跟天主教它是一个大基督教的概念啊,天主教相对来讲它比基督教要系统一些,但是基督教它很民间化,就是它跟老百姓走得很近,而且基督教的变种特别多。佛教有一个特点,佛教都是不强迫的,不强求的,它不会说死乞白赖的,狂轰乱炸的。基督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这种主动性特别强,就是进攻性很强的,它会很主动去拉你,或者说你进教以后,它会告诉你带着你的家人来,带你的朋友来,把福音传给他们,甚至到地铁口去发传单,它主动性很强啊。
会有这方面的选择是很正常的,现在还是选择吗?过去是一边倒,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发达,人们对西方也很崇拜。你看小孩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电视里影响,你看哦,两个人一结婚,基督教式的在教堂,你看圣诞节,哇,很浪漫,好像觉得……但是事实上你要是谈起佛教,很多人认为是迷信,但是现在慢慢人们就理性多啦。
现在他会有一个比较平等的选择,如果说稍微愿意去思维的话,就知道其实就是基督教的这种道理非常简单,佛法的道理博大精深,很系统全面广泛,不仅仅有深奥的部分,它也有浅显的部分,它像一个系统的学校一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到研究生院,全部都有。所以,如果他愿意去思维这种道理的话呢,很多人会选择佛教。如果说对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话呢,因为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文明作为一个基础啊,他可能就会对基督教比较感兴趣一些,因为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现在还是犹豫啊,在比较,因为现在的人需要一种皈依,心灵的皈依,这就是什么?这种皈依就上了宗教层面了,终极的皈依,人没有终极的皈依,他的人生真的是很苍白,就像人慢慢地变老,你想想看,没有这种终极的皈依,人生真的没有太大的意思。就那么几十年,退休了以后怎么办呢?体力、记忆力、容貌都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在没有精神的寄托,那就只有慢慢等死了,就是这个人生越往下就会惨淡收场,但是宗教会给你终极的关怀,它会让你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年纪越大反而学习以及改变自我的愿望非常的旺盛,现在都需要有这种终极的皈依,而终极的皈依现在(面对不同的宗教)就是选择的问题了。
弟子:如果您要说到终极皈依的话,就会谈到一种信仰,就是选择什么信仰。
释宽见:当然是了。
弟子:但是我觉得有些事情上通过一些非宗教的所谓静坐啊、回向啊这些东西,你会有一些体验,体验以后你就发现它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从寻找信仰的下一步来说的,寻找一种真实性,就是说你能够感觉到什么,你能够觉得什么对于你来说是真实的。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佛教,或是天主教或是其他的任何宗教,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而已,帮助你认识这种最终的真实性。比如佛有他的解释,当他开悟以后他能够拥有神通,所以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那么天主教有他的解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明心的路也都不一样,就是各有各的机缘,那只能顺着这个机缘保持着寻求真理的这个信心去发展了,所以我觉得,已经不是选择什么宗教,什么平台去接近这个真实,我觉得可以跨过这个直接去寻找这个真实,因为平台只是一个跳板,而最终才是你所要寻找的。
当然都是很幼稚的想法,就是所有的最终它都会是一致的,好像有一个拼图一样,最终会把各个东西拼在一起,只不过因为我们都站在某一点,我们对最终的认识也跟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看见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敞开那颗心去寻求,然后去接受。所以我觉得各种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的冲突,只是切入点不同。就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吧。
释宽见:不要紧,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因为实际上,它是一个我们自己去选择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强迫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强求你,只不过很多时候就是刚才像你谈的这些东西,它只是你的一个想法。比如说一年前你这些的想法,你觉得你现在的想法跟刚才的这些想法跟一年前有没有变化?
弟子:每时每刻都在变。
释宽见:那么你认为你现在的这些想法在一年之后会不会变化?
弟子:绝对,可以说现在说的每一句话过两天就会……
释宽见:对了,所以说,你现在的这些想法是一个很不可靠的想法。但是我们说的这些想法是从来不会更改的,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是一代一代人走过来的、经过的路,一代一代验证的,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在森林里头迷路了,我们要想走出这个森林去,理论上来讲就是有一个向导也好,没有一个向导我自己摸索也好,我都可以走出去。但是如果说有一个向导,他是完全清楚这个森林是怎么回事,他经常出入于这个森林,你要跟随他,可能就在一天之内就走出去了,如果说你没有这个向导,你一辈子在这个森林里转悠也转不出去,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今天你觉得这边是东,明天也许觉得那边是东。向导不一样,因为他已经完全清楚内内外外。
弟子:那你怎么知道哪一个是真正的向导呢?这么多人站在面前,都说我是向导。
释宽见:哪个是真正的向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只是告诉你,有向导跟没有向导是两回事。你明白了吗?肯定存在真的向导,存在假的向导,我只是告诉你,有向导跟没有向导是两回事情。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依靠,皈依啊,你是皈依一个不确定的想法,经常在变化的一个想法比较可靠一些,还是皈依一个从来不会更改的一个想法比较可靠一些。真理是不会更改的。再一个什么叫真实?真实就是不变的才叫真实,老是在变化的东西,那不叫真实。
你可以去思索一下,这些东西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事情,就好像老师上课一样,比如他说一加一等于二,你可以选择信,也可以选择不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比如说我今天认为一加一等于一,明天我觉得也许一加一等于三也可以啊,为什么非得要等于二呢?我们可以这么想,但是我们老师教我们一加一等于二永远不会更改,那么怎么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呢?是靠我们今天想一下,明天想一下能学到知识啊,还是依靠走一个正规的学校,由正规的老师来引导教育我们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呢?
当然你说怎么样鉴别一个真的老师还是不好的老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总之,有老师跟没有老师是不一样的,你先得说需要老师,下一步才谈到哪个是真的老师,如果你连需不需要老师都不能确定,那么老师是真是假这个命题是一个伪命题,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吗?供你参考,呵呵,阿弥陀佛!
弟子:您的意思是说一个老师和一个宗教……
释宽见:宗教或者老师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啦,比如说,他叫你姐姐对吧,英文叫sister,到底是姐姐还是sister呢?其实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啦,不要去追究这个,名词只是为了让你明白…
《我们需要终极的皈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