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之比較▪P2

  ..續本文上一頁想的地位與發展,臺宗曆代祖師皆公認性惡是圓教思想,推崇備至。唐代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義例》中辨本宗與他宗之不同時,立妙境有四,其中第四就是“佛本不斷性惡法故”,曰:

  次明所立異于諸家……妙境四者……(第)四佛本不斷性惡法故:性惡若斷,普現色身,從何而立

  [7]

  天臺理論之所以殊勝,就在于佛不斷性惡,由于不斷性惡,惡爲法門,故如來能普門示現,化身無量,廣度衆生;如果性德不具惡的因子,那麼在《觀音菩薩普門品》中,觀音菩薩能夠普門示現,應以何身(甚至惡鬼羅刹等惡的形象)度化衆生就現何身化之度之,也就不能成立了。

  知禮大師也主張性惡之法門爲臺家之極談,他在《觀音玄義記》中說:

  九界望佛皆名爲惡,此等諸惡,性本具不

  答:只具一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諸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8]

  他明確提出性惡說爲臺宗教義的特色,認爲性具善是大乘諸宗的共識,而性具惡,則爲臺家獨倡。他在《十不二門指要鈔》中又雲:

  應知,今家明即永異諸師。以非二物相合,及非背面相翻,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爲即。何者

  煩惱生死,既是修惡,全體即是性惡法門。故不須斷除及翻轉也。諸家不明性惡,遂須翻惡爲善,斷惡證善。故極頓者仍雲本無惡元是善。既不能全惡是惡,故皆即義不成……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則無圓斷圓悟之義,故但得即名,而無即義也。[9]

  由性惡法門,善惡相即,超越了善惡的對待,因此煩惱生死當體即是菩提涅槃,無需斷煩惱證菩提、翻惡向善。而諸宗極(圓)頓之說仍不能離開善惡的對待,仍說翻惡爲善,不能“全惡是惡”[10],從而顯示出性惡正是臺宗圓教與他宗圓教不同之處。

  就智師在《請觀音經疏》中理毒之說是否爲性毒的問題,山家山外産生了分歧。知禮大師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釋請觀音疏中消伏叁用”雲:

  此依方即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斯是圓乘。若不談具,乃名別教……複應了知,理消伏用,體是性惡,方得初心即修中觀……欲明理消之用,要知性惡之功,何者

  以初心人皆用見思王數爲發現之始,前之叁教不談性惡故,此王數不能即性,既不即性,故須別緣真中二理破此王數,既有能緣所緣、能破所破,故毒害消伏俱受行名。若圓頓教,既诠性惡,則見思王數乃即性之毒,毒既即性,故只以此毒爲能消伏,既以毒爲能消,則當處絕待,誰雲能破所破,有何能緣所緣

  [11]

  這段文字明顯點出性惡是圓教所談:衆生本來未曾離惡,初心人創心修觀都從見思發端,由于藏通別叁教不談性惡,見思不即理性,既非性惡,定爲能障,必須別緣真中二理,別修觀智,才能破此見思惑心,這樣就有了能緣所緣和能破所破,惑智對待,因而成爲有作之行。圓教既談性惡,見思即是理性,惑染即是性惡。只用此惑而爲能觀,又以此惑而爲所觀,一心叁觀,當處絕待。這樣還有什麼能緣所緣和能破所破,能所一如,境觀不二,才能初心即修中觀,造境無不真實,成爲無作之行。又知禮大師的法孫草堂處元法師繼續發揚了知禮的論點,他在《止觀義例隨釋》中雲:

  言性惡者,惡即性故,惡不可改,故名性惡。惡若可改,惡若可斷,則界如漸減,乃至成佛唯一佛界,豈有叁千成乘自因至果耶

  ……自古人師唯以本淨真如而爲理體,則同吾宗別教但中,解行緣理斷九[12],非最上乘,非圓極行也。又複應知,天臺謂之性惡,南嶽謂之性染,其說雖異,理趣無殊。……若乃九界即佛界,無惡可斷;佛界即九界,無善可顯。法法圓具,方成叁千實相妙境,所以偏語性惡,不言性善者,恐濫別故。是故性惡體即叁千,決不可斷;若其斷者,果上大用,曆九界時則無本矣。[13]

  即依叁千性具之義,說性惡之不可斷;說自性本淨而惡可斷的,是別教緣理斷九之說,非最上乘。他認爲諸宗不知性具惡法,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因而必須翻九法界修惡,證佛法界性善。這是獨標清淨法身,都不出但中之義,在天臺四教說中偏屬別教。而臺宗講“性惡”,九界即具佛界,故無惡可斷,佛界即具九界,故無善可修,這正是圓教超勝別教之處。其實,依圓教之義,善惡相即,性善、性惡是完全等同的一個概念,而之所以“偏語性惡,不言性善”,是爲了避免和別教斷惡修善的“性善”思想混淆。元代虎溪沙門懷則法師也繼續闡揚知禮尊者的觀點,他在《天臺傳佛心印記》裏更進一步凸顯性惡思想的功用說: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爲緣理斷九,非今所論。故《止觀》所明十乘妙觀,觀于陰等十境,叁障四魔,一一皆成圓妙叁谛。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豈有圓頓更過于此

  [14]

  他認爲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所列的十乘觀法,是以性惡思想作爲理論基礎的,他贊歎蘊含性惡的十乘觀法“豈有圓頓更過于此”,指出性惡屬于最高明的天臺圓教理論。其後天臺諸師也都繼承了這一性惡說法,如明代傳燈法師著《性善惡論》,更詳盡地闡釋了天臺一家的性惡理論。

  真如純真無妄,不具惡,依無明之妄緣而背性起惡的說法(性善說),是漢傳佛教大乘諸宗都承認的理論,華嚴宗圓教之極說也是如此,然而天臺家對此則認爲僅是別教的見地而非究竟。天臺宗認爲其獨倡的性惡思想,才是真正的究極圓頓,是臺宗獨具的特色,因此性惡思想在天臺理論體系中占據了重要的製高點的地位,是臺宗圓教思想區別于諸宗的重要標志之一。

    叁、甯瑪大圓滿概述

    1、大圓滿的內涵

  

  藏語“甯瑪”,意譯爲“舊”,是西藏前弘期就弘傳的佛教,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宗派。甯瑪派判整個顯密佛法爲九乘次第,此自蓮華生大士(公元八世紀)以來,甯瑪派的一貫說法,其淵源實是印度古師所說。

  依甯瑪派的觀點,世間一切哲學宗教流派,可先區分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大類。世間法分判爲外道乘與人天乘,後者爲佛法所攝,出世間法爲九乘次第。

  蓮祖遠紹普賢王如來,將出世間的顯密佛法分爲九乘,也可歸納爲共因乘及不共果乘。共因乘又分叁,即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不共果乘又分外密叁乘與內密叁乘,外密叁乘是指事乘(又名作密)、行乘及瑜伽乘,內密叁乘爲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無比瑜伽)和阿底瑜伽(無上瑜伽)。如是顯叁乘、密六乘,即爲九乘次第。

  內密叁乘中的阿底瑜伽也稱大圓滿,是甯瑪特有的一種最高深的修法。關于大圓滿,《土觀宗派源流》雲:

  此法(大圓滿)說現前無有染著之覺性,明空赤露,爲大圓滿。如釋其字義,說現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悉在此覺性空寂之內,圓滿無缺,故名圓滿,再無較此更勝的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爲大。[15]

  甯瑪判教極爲細致,把阿底瑜伽(大圓滿)又分叁部,即心部、界部和口訣部(要門部),叁部中又以最後的口訣部爲勝。而這口訣部又分四部,即外、內、秘密和無上部。要門部的無上部又稱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大圓滿的甯提,簡稱大圓心髓。大圓心髓是大圓滿中的最深法門,爲大圓滿的極頂。

  據義成仁波切所著《九乘差別廣說》載,法吉祥論師(1654—1718)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無上瑜伽(大圓滿)行者證知一切法乃心性之自相顯現。此心性即無始以來自然存在之本覺智,無生無滅。[16]

  甯瑪派的初祖、被譽爲第二佛陀的蓮華生大士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中開示說:

  在一覺性(即:自然智或本始基)之中叁身無別而完具。因他什麼也不生,是空性法身;他的空性本光明亮,是報身;因它能無礙顯現一切,是化身。叁身是圓具于一心中之體性。[17]

  持明王吉祥獅子對摧魔州尊者開示說:

  大圓滿即輪回涅槃之無上共道。輪(回)涅(槃)道等叁者,于廣大(本始)基界中圓滿具足。[18]

  ……實際言之,情器世間實不出于叁身顯現之外。“法身”者,指其體性本空之一分;“報身”者,指其自相任運之一分;“化身”者,指其明相各各展現之一分。[19]

  甯瑪大圓滿所持的見地被稱爲大圓滿見,又稱“本來清淨見”、“自然智見”,藏語曰“竹巴欽波”,意思是衆生、諸佛共具的心性明體或本始基或如來藏或自然智[20],本來清淨,任運顯現世出世間、生死涅槃一切諸法,隨所顯現無不圓具一切,故曰大圓滿。所謂圓具一切者,指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即法身,本性顯了分即報身,大悲明證分即化身,法爾具足叁身(或雲五身)五智,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衆生本來是佛,不假修造,不必另有精勤修作即已圓滿,所以叫做大圓滿。[21]

  大圓滿口訣部認爲“大圓滿”即輪回涅槃之無上共道,故自本始基而言,一切唯是顯現,無所謂輪回與涅槃的分別。此法爾顯現,覺則證爲自然智,迷則執爲虛妄分別心識。又“大圓滿”立叁句義:體性本淨、自相任運、大悲周遍。此中,本始基即爲本來空淨之“體性”;輪回涅槃一切法明相即是任運之“自相”;法性遍入輪涅二界,即是周遍之“大悲”。《秘密聲續》雲:“一切有情與諸佛,非互住于別異處。”蓮華生大師雲:

  本來清淨大智能,離心造作之解脫,……世出世法集于一,無作無生本菩提。從本任運無生滅,不能言表不能思。……自生自顯自圓滿,此即離事大圓滿。[22]

  貢噶上師雲:

  且初言見者,夫彼一真法界,離絕戲論之法爾如來藏心,無垠廣大界中,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彼諸一切,皆亦圓滿具足法爾之平等性義。[23]

  大圓滿認爲行者只要具足大菩提心,一切現成,本身具足不假外求;行者修習生起、圓滿次第,已能由中脈開顯法身…

《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正的完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