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

  

《法源》 (2006年总第24期)第136页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

  

  

释 宽 见

  

  内容提要:性恶思想属于天台圆教理论,是天台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而大圆满则是宁玛派最深奥的法门,是其九乘次第之巅峰。为沟通汉传、藏传佛教,本着诸法圆融而又法住法位的观点,本文尝试从较为客观的角度,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两者同属如来藏思想体系,而大圆满确实蕴涵性恶思想。这两种顿悟法门,其理义之妙,成就之不可思议,皆为世人所曙目。

  

  关键词:性具性恶大圆满 如来藏九乘次第

  作者:释宽见,中国佛学院2006届硕士。

    一、前言

    《法华经》云: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世尊寂后,其教法以古天竺为中心向四方传播,尤其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派出众多僧众向外弘法,把佛教大大扩展开来。由于地域民族根性等因缘以及传播路线的不同,遂逐渐形成汉传、藏传、南传三大佛教,并从语种上分为汉语、藏语、巴利语三大语系佛教。此三者皆远绍佛陀教义,而又各具独特风格。这是如来大智因根施教,宏开无量法门之所至。这正说明佛教的圆融无碍,恒能顺应不同地区、民族和时代的要求,故具有无限之生命力。

  然令人感慨的是,有些人未明佛陀设教本怀,遂各自诩佛教正宗,贬低他宗竟成谤法而不自觉。古今大德有鉴于此,皆多方呼吁以还佛法圆融无碍之本色。古代姑且不提,如当今前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就倡导佛教圆融而又要保持诸宗特色之说:

  佛教如何当这个机

  在内要圆融大小显密,对外要圆融世出世法、真俗二谛。……我讲圆融有两点原则,一条原则诸法圆融,一条原则法住法位,圆融是融通大家的共性而不抹煞各自的个性。……这是法住法位,不是和稀泥。[1]

  他提倡中西圆融,儒释道圆融,汉藏南传佛教圆融,诸宗圆融,中日韩佛教圆融。实为卓越远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仍有不少地域种族宗教的纷争,在教内也有部分人存在宗派之间的偏见,归根结底是由于门户之见所致,所以,对圆融的正确认识,突显出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为缘起,学人本着沟通汉藏两地佛教的目的,不揣浅陋,撰写了此文。命题《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是说性恶属于汉传佛教天台宗的最高圆教思想,大圆满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九乘之巅,这两种顿悟法门,其理义之妙、成就之不可思议都为世人瞩目。此文写“性恶思想与大圆满思想之比较”,重在以“性恶”为契入点来论证天台圆教思想与大圆满思想的一致性,而又不失其各自的宗派特色,供大家参考。

    二、天台性恶思想概述

  

    1、性恶思想的内涵

    天台宗是以天台智者大师(公元538~597)为开祖,以法华经教旨为基础判立五时八教之教相,提倡三谛圆融,依一心三观观心之法以期“速疾顿成”之大乘宗派。作为天台圆教理论之一,性恶思想实际是天台性具善恶佛性论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性具的内涵。“性”指本觉之性,即法性、真如,性具,又称理具或体具。性具,就是本性具足菩萨以下九界恶法和佛界善法,总具十界三千诸法,简称性具善恶。台宗主张从法界任举一念一尘,本来圆具十界三千所有迷悟因果诸法,故称性具。也就是说各个现象世界皆具善恶,彼此具足,且彼此互不混淆。

  十界(六凡四圣)互具,即界界本性既具佛界善法性(性善),也具菩萨界以下九界恶法性(性恶),这就是台宗的性具善恶思想。性善性恶是将性善与性恶并称,也可称作性染性净,就是说善、恶都是众生本有之性德。

  试以《金刚经》中著名的“三段论”来说明之,性恶说的目的在于打破众生对万法的执着:在众生看来,九界是恶非善,佛界是善非恶,九界与佛界是二非一,是相反对立的关系;若九界本具佛界,则九界不名“九界”(众生遍计所执的九界),是名九界(去掉遍计所执后九界的本来面目,即九界的真如实相、九界之“性”);若佛界本具九界,则佛界不名“佛界”(众生遍计所执的佛界),是名佛界(去掉遍计所执后佛界的本来面目,即佛界的真如实相、佛界之“性”)。或者说,若恶本具善,则恶即非恶,是则名恶;若善本具恶,则善即非善,是则名善。因此九界与佛界、善与恶是相即绝待的关系,十界互具的结果是九界佛界(其执着相、染污相)俱泯,实相现前;性具善恶的结果是善恶俱泯,实相现前。如此,善与恶之间的决然对立就被打破了,故在修行理论上就突破了“断恶修善”的传统方法,因为善恶相即,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就是天台性具善恶思想的根本要义所在。

  性恶思想主要说明:恶是性德本具,了达恶即法性,就能于恶自在、妙用无穷而不被恶染。这里“了达”之“达”,不仅具有了达、悟达等意,而且含有达化的内容,达恶就能于恶自在,起着运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等妙用。此性恶说,智者大师始于《观音玄义》首先提倡,而后荆溪湛然大师(公元711~782)与四明知礼大师(公元960~1028)等诸大德先后发扬,尤其四明尊者针对华严宗及山外的不同见解,全面详细地加以阐述,使性恶说更为鲜明。智师在《观音玄义》卷一说: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

  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烧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2]

  佛陀断尽修恶唯存性恶,一阐提断尽修善而唯存性善,性善性恶永不丧失。佛陀不断性恶,能达于恶,于恶自在,乘其大慈大悲愿力,可任意应现于九界包括阿鼻地狱教化众生,乃至“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佛用恶法,恶法亦善,一切方法皆能为佛所用,如《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3];又如释迦佛过去生中为船主时,为救五百菩萨,杀死恶人令其免堕地狱;又如灯光梵志[4],为救女命而犯戒;如是自在无碍功用无边。而一阐提虽断修善仍存性善,因不达善,故遇善缘仍可发起修善。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断性恶”、“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的前提是已能“达恶不为恶染”,绝对不是作恶行恶,绝不可作为未能“达恶”的凡夫去任意妄为地行恶的借口,作恶行恶,必遭恶报,这是因果规律。湛然大师在其所著的《止观辅行传弘决》中明确指出:以达恶为善也必须离恶,达恶也是为了离恶,湛师引《未曾有经》云:

  《未曾有经》云:匿王白佛,如佛所说心欢喜故,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如人饮酒心则欢喜不起烦恼,不起烦恼故则不杀害。忆念我昔游猎之时,忘将厨人山中觉饥。左右言,王朝不敕令将厨人,实时无食。我闻是已,走马还宫敕令索食。厨人名修迦罗云,即现无食今方当作,饥逼嗔怒令杀厨人。诸臣共议国中唯有此之一人,杀已无人为王知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已,即令办好酒荚肉,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我所,我见夫人嗔心即息,夫人辄遣黄门诈传令勿杀厨人。我至明旦深自悔恨忧愁不乐,夫人问我有何不乐

  王云,我因昨日饥火所逼,错杀厨人,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王言,为实尔耶,为是戏耶

  答曰,实在。令使召来。我大欢喜。王白佛言。夫人持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内五戒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犯于五戒,谓过中食、服华香、作倡妓、高广床、饮酒、妄语破戒之罪,重耶轻耶

  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功德,何以故

  为利益故。此约亡犯济物菩萨利他,乃得名为恶中有善。故云唯酒唯戒,欲从斯例善自斟量。若顺贪心终非持相。[5]

  波斯匿王盛怒之下欲杀厨人,末利夫人巧妙地“办好酒美肉,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我所”,令王嗔心止息,并“诈传令勿杀厨人”,终于使厨人得救,然而夫人所犯“过中食、服华香、作倡妓、高广床、饮酒、妄语破戒之罪”,佛言无罪且“得大功德”,因为其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随顺自己的贪心去行恶则属犯戒,因为“若顺贪心终非持相”。又如《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之一婆须密多,得菩萨离欲际法门,“能化所化并是因欲而得离欲”[6]。对于采用恶法修观问题,是由于通过修观恶法可改。例如对于贪欲修观,即是以观推究,令欲破坏。既经四句推检,能使贪欲泯灭,唯存妙观,无复贪欲。因此欲转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槃。

    2、性恶思想是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性恶”思想,被认为是台宗的究竟极说,也是台宗的根本特色之一,因此在台家的理论体系中占据制高点的地位。关于性恶思…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真正的完美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