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光明,修大圆满则直显明空豁朗的自然智能光明,步步显现,无尽流露,各有不同,证得征兆,亦各不同,而归根是由自心明证显露出来,从而得到解脱。
2、大圆满是宁玛派九乘次第之巅
象天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在汉传佛教中享有盛誉一样,宁玛派也非常注重判教,其九乘次第(如上已述)的判教系统在藏传佛教中为人推崇。而大圆满正被判为九乘次第之巅,其地位无与伦比。宁玛派虽判整个佛法体系为九乘次第,而事实上宁玛派的着重点全在大圆满。
宁玛派著名祖师摧魔州尊者在大圆满教授中最殊胜的典籍之一《大圆满立断净治名相》中说:
真实自性大圆满中,光明即离中离边之唯一基界,本始基之相亦即如实法尔任运之明相,一切皆为自生起,如是则不堕于支离或落于边见。如是亦无二无别,即如黄金与其光泽之无分别。前此诸乘(前八乘)义理,皆同时摄于此大圆满中,即于法身中不动、本觉离边、以如来藏为基界之真实义。[24]
义成仁波切在《九乘差别广说》中说:
无畏洲尊者(Jigs-Med Gling-pa吉美林巴,1729~1798)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云大圆满乃无上道:与大圆满中,因了悟永恒不变究竟自性之自在,及能不离此体性,故烦恼及所知二障即不须舍离而自然清净。是故,大圆满乃众多修行道中无上极速成就之道。[25]
……密彭(即:全智麦彭)尊者于《虚空心性见地镜》中云:此(指大圆满)乃唯一果乘,及为一切诸乘之巅。除此乘外,余乘皆伴以取舍破立,及为心识所造。故皆为引导至此乘(指大圆满)之阶梯。[26]
大圆满为什么较其它各乘殊胜呢
九乘中初二乘为小乘,可以不论。菩萨乘不离用寻思伺察以辨二谛,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寻伺推求。事乘要住于二取(能取、所取)清净之境,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二取。行乘未悟达无二的义境,而大圆满则是无二的菩提心。瑜伽乘求生密严刹土,不能住于无舍无取,而大圆满则为无取无舍的菩提心。摩诃瑜伽乘求证金刚持位,所以用方便胜慧(般若)为趣入门,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勤修,阿努瑜伽乘求证无别,所以用界智为入门,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因果。总括地说,下八乘不用自然智,所以都以渐修为宗,不能出因果生死的樊笼,而流于没有性修的偏执,但大圆满则把种种显现都化为一实相,所以叫做“自然出过勤修”。[27]
四、性恶与大圆满之比较
1、从所依典籍来看两者同属如来藏思想体系
正如性恶说被誉为天台的特色、属最高圆教理论一样,大圆满在宁玛判教中属九乘次第之巅、佛法的王冠,是宁玛的骄傲。从思想体系来看,大圆满与台教同属如来藏。大乘佛教认定众生本具觉性,此觉性内藏于众生之现实生命之中,而为一潜隐性的如来(胎),这就是如来藏最初的意义。由于对如来藏的肯定,使众生在成佛问题上都是自成,而非从外有所增益。
在古印度,如来藏说流传于社会很早,至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传到汉地后,与天台、华严等关系密切。其对中国、日本等诸学派、宗派的影响都颇深远,如天台的性具说、华严的性起说等皆是如此。
根据现存资料显示,最先传来如来藏观念的,是《如来藏经》(西晋法炬等译,不存;现有东晋末佛陀跋陀罗及唐·不空译本),可知如来藏经于公元三世纪顷即已传入中国汉地。此后经典翻译不辍,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特别是世亲菩萨(约公元五世纪前半)的《佛性论》、坚慧菩萨(约公元五世纪初)的《宝性论》(藏传佛教则以本论为弥勒菩萨所作)及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的出现,如来藏思想在佛教界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它大乘经典,如《法华》、《涅槃》、《楞伽》、《维摩》、《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魔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等,虽未专说如来藏,然而实际上则蕴含如来藏思想。就台宗而言,如来藏系的经典在初祖慧文禅师时代(公元六世纪)之前即已大量传入且为人重视,不可能不对台宗祖师产生影响。如《佛说不增不减经》[28]在慧文禅师前即已传入中国,此经明显有十界互具的性恶思想,就是明证:
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九界具佛界),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佛界具九界——性恶);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生佛无差:十界互具)。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29]
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尊者在《止观义例》卷上说:“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涅槃)》为扶疏,以《大品(般若)》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30]《法华经》、《大智度论》、《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实际上都蕴含有如来藏思想。再看台宗的主要理论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法无差、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教义皆与如来藏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性具为例,既然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如来藏),那么佛性中就不但具备佛的因子(性善),同时也应具备众生的因子(性恶),否则众生又怎能成佛呢
性恶说虽成于天台智者大师,而实肇始于南岳慧思大师,思师在所著的《大乘止观法门》中说性具染净,同时又说如来藏:
所言如来藏具染净者,有其二种:一者性染性净,二者事染事净。……如来之藏,从本已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31]
……染业熏于真心,违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染用,以此染用,违隐真如顺用之照性,故即说此违用之暗,以为能障,亦名为垢。……若以净业熏于真心,顺性故,性依熏力,起种种净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净用,顺显真心体照之明性,故即说此顺用之照,以为圆觉大智,亦即名大净波罗蜜。[32]
如来藏具足染净有二种情况:一是性染性净,二是事染事净。而实际上心体平等,本无染净之分,所谓染净,其实圆融一味,不相妨碍。无明染法是从心体染性而起,但由于无明暗沌,不能称理如实而知其真性,起种种染用,所以说它是违性。而智慧净法是从心体净性而起,由于智慧明利,能称理如实而知其真性,起种种净用,所以说它是顺性。这样,众生则能遇善知识方便教化,回染成净,修行解脱。从慧思大师关于如来藏具染净(性具染净)的论述中来看,就是如来藏思想与性具思想的血缘关系的佐证。
而大圆满法也属于典型如来藏思想,其理论根据在《阿毗达磨大乘经》[33]的颂文:“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34]它建立本初之体自然智为一切法依,自然智的本体空分像虚空一样就是法身,本性显了分像日月一样就是报身,大悲周遍分像日月的光华一样就是化身,所以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三界众生因为业力所蔽颠倒迷乱,对于这个所依的实相不能了知,所以轮回六趣受种种苦。又宁玛以《楞伽》[35]为根本经,而《楞伽经》是达摩禅法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如来藏系重要经典。又据郭元兴居士所说,大圆满法属无上部(即阿底瑜伽),以《理趣般若经》[36]为根本所依。此经的汉译本有多种,最早由唐.玄奘大师译出。后来开元大士携密西来,无上部经籍即传于中土。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金刚顶》十八会中即有无上部,《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理趣释》与大圆满法相契。此经除汉译本外,另有梵本、藏本、日译本等多种,宁玛对此经尤为重视。如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理趣释》中云:
是故观自在菩萨,手持莲华,观一切有情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37]……时摧一切魔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熙怡微笑,以金刚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者,一切外道诸天,悉具如来藏,是未来佛。令舍邪归正故,名恐怖一切如来。如来者,离五怖得四无所畏,无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来,乃在因位也[38]……所谓一切有情如来藏,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离大圆镜智性,是故如来说一切有情如来藏,以普贤菩萨同一体也。[39]
一切有情悉有如来藏,自性清净,无能染污,与诸佛无异,然非果位佛,而是因位如来。在此经中可窥大圆满所依之《理趣般若经》之藏译本亦属如来藏思想所摄。
2、大圆满蕴含“性恶”思想
在《净治名相》之“直指一切法如何纳于唯一法性中”部分,摧魔州尊者开示云:
映现于湖上之星辰,不论其数量多少,此等映现皆包含于水中;情器世间,不论其数目多少,皆包含于一虚空中;轮涅之明相,不论其如何广大且众多,皆包含于一心性中。心性,称为“如来藏”[40],周遍而无过失。[41]
……本始基法身即如来藏……轮涅一切法于广大本始基及如来藏中各各现起,如星辰倒映于湖……轮回与涅槃不论如何生起,亦皆与其相应之本始基及如来藏为一味,即如海中所现之星辰,实与海无异。[42]
……须知本始基及明相自显现的义理,此如星月于大海中显现,其显现虽依于大海,但确实非由大海造作而生起。故本始基虽具轮回涅槃二界明相,而明相实自显现,非有本始基造作而成。且对本始基而言,亦无轮回涅槃的分别,如大海对星月实无分别。[43]
轮回、涅槃一切法,也…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