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明,修大圓滿則直顯明空豁朗的自然智能光明,步步顯現,無盡流露,各有不同,證得征兆,亦各不同,而歸根是由自心明證顯露出來,從而得到解脫。
2、大圓滿是甯瑪派九乘次第之巅
象天臺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在漢傳佛教中享有盛譽一樣,甯瑪派也非常注重判教,其九乘次第(如上已述)的判教系統在藏傳佛教中爲人推崇。而大圓滿正被判爲九乘次第之巅,其地位無與倫比。甯瑪派雖判整個佛法體系爲九乘次第,而事實上甯瑪派的著重點全在大圓滿。
甯瑪派著名祖師摧魔州尊者在大圓滿教授中最殊勝的典籍之一《大圓滿立斷淨治名相》中說:
真實自性大圓滿中,光明即離中離邊之唯一基界,本始基之相亦即如實法爾任運之明相,一切皆爲自生起,如是則不墮于支離或落于邊見。如是亦無二無別,即如黃金與其光澤之無分別。前此諸乘(前八乘)義理,皆同時攝于此大圓滿中,即于法身中不動、本覺離邊、以如來藏爲基界之真實義。[24]
義成仁波切在《九乘差別廣說》中說:
無畏洲尊者(Jigs-Med Gling-pa吉美林巴,1729~1798)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雲大圓滿乃無上道:與大圓滿中,因了悟永恒不變究竟自性之自在,及能不離此體性,故煩惱及所知二障即不須舍離而自然清淨。是故,大圓滿乃衆多修行道中無上極速成就之道。[25]
……密彭(即:全智麥彭)尊者于《虛空心性見地鏡》中雲:此(指大圓滿)乃唯一果乘,及爲一切諸乘之巅。除此乘外,余乘皆伴以取舍破立,及爲心識所造。故皆爲引導至此乘(指大圓滿)之階梯。[26]
大圓滿爲什麼較其它各乘殊勝呢
九乘中初二乘爲小乘,可以不論。菩薩乘不離用尋思伺察以辨二谛,而大圓滿的菩提心則超越尋伺推求。事乘要住于二取(能取、所取)清淨之境,而大圓滿的菩提心則超越二取。行乘未悟達無二的義境,而大圓滿則是無二的菩提心。瑜伽乘求生密嚴刹土,不能住于無舍無取,而大圓滿則爲無取無舍的菩提心。摩诃瑜伽乘求證金剛持位,所以用方便勝慧(般若)爲趣入門,而大圓滿的菩提心則超越勤修,阿努瑜伽乘求證無別,所以用界智爲入門,而大圓滿的菩提心則超越因果。總括地說,下八乘不用自然智,所以都以漸修爲宗,不能出因果生死的樊籠,而流于沒有性修的偏執,但大圓滿則把種種顯現都化爲一實相,所以叫做“自然出過勤修”。[27]
四、性惡與大圓滿之比較
1、從所依典籍來看兩者同屬如來藏思想體系
正如性惡說被譽爲天臺的特色、屬最高圓教理論一樣,大圓滿在甯瑪判教中屬九乘次第之巅、佛法的王冠,是甯瑪的驕傲。從思想體系來看,大圓滿與臺教同屬如來藏。大乘佛教認定衆生本具覺性,此覺性內藏于衆生之現實生命之中,而爲一潛隱性的如來(胎),這就是如來藏最初的意義。由于對如來藏的肯定,使衆生在成佛問題上都是自成,而非從外有所增益。
在古印度,如來藏說流傳于社會很早,至公元四、五世紀盛行。傳到漢地後,與天臺、華嚴等關系密切。其對中國、日本等諸學派、宗派的影響都頗深遠,如天臺的性具說、華嚴的性起說等皆是如此。
根據現存資料顯示,最先傳來如來藏觀念的,是《如來藏經》(西晉法炬等譯,不存;現有東晉末佛陀跋陀羅及唐·不空譯本),可知如來藏經于公元叁世紀頃即已傳入中國漢地。此後經典翻譯不辍,如《佛說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大法鼓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特別是世親菩薩(約公元五世紀前半)的《佛性論》、堅慧菩薩(約公元五世紀初)的《寶性論》(藏傳佛教則以本論爲彌勒菩薩所作)及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的出現,如來藏思想在佛教界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它大乘經典,如《法華》、《涅槃》、《楞伽》、《維摩》、《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魔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等,雖未專說如來藏,然而實際上則蘊含如來藏思想。就臺宗而言,如來藏系的經典在初祖慧文禅師時代(公元六世紀)之前即已大量傳入且爲人重視,不可能不對臺宗祖師産生影響。如《佛說不增不減經》[28]在慧文禅師前即已傳入中國,此經明顯有十界互具的性惡思想,就是明證:
不離衆生界有法身(九界具佛界),不離法身有衆生界(佛界具九界——性惡);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生佛無差:十界互具)。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29]
臺宗所依的經論,如湛然尊者在《止觀義例》卷上說:“以《法華》爲宗骨,以《智論》爲指南,以《大經(涅槃)》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爲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30]《法華經》、《大智度論》、《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實際上都蘊含有如來藏思想。再看臺宗的主要理論如一心叁觀、一念叁千、叁法無差、性具善惡、無情有性等教義皆與如來藏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性具爲例,既然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如來藏),那麼佛性中就不但具備佛的因子(性善),同時也應具備衆生的因子(性惡),否則衆生又怎能成佛呢
性惡說雖成于天臺智者大師,而實肇始于南嶽慧思大師,思師在所著的《大乘止觀法門》中說性具染淨,同時又說如來藏:
所言如來藏具染淨者,有其二種:一者性染性淨,二者事染事淨。……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衆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爲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複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爲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31]
……染業熏于真心,違性故,性依熏力,起種種染用,以此染用,違隱真如順用之照性,故即說此違用之暗,以爲能障,亦名爲垢。……若以淨業熏于真心,順性故,性依熏力,起種種淨用,能除染用之垢。以此淨用,順顯真心體照之明性,故即說此順用之照,以爲圓覺大智,亦即名大淨波羅蜜。[32]
如來藏具足染淨有二種情況:一是性染性淨,二是事染事淨。而實際上心體平等,本無染淨之分,所謂染淨,其實圓融一味,不相妨礙。無明染法是從心體染性而起,但由于無明暗沌,不能稱理如實而知其真性,起種種染用,所以說它是違性。而智慧淨法是從心體淨性而起,由于智慧明利,能稱理如實而知其真性,起種種淨用,所以說它是順性。這樣,衆生則能遇善知識方便教化,回染成淨,修行解脫。從慧思大師關于如來藏具染淨(性具染淨)的論述中來看,就是如來藏思想與性具思想的血緣關系的佐證。
而大圓滿法也屬于典型如來藏思想,其理論根據在《阿毗達磨大乘經》[33]的頌文:“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34]它建立本初之體自然智爲一切法依,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像虛空一樣就是法身,本性顯了分像日月一樣就是報身,大悲周遍分像日月的光華一樣就是化身,所以叁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叁界衆生因爲業力所蔽顛倒迷亂,對于這個所依的實相不能了知,所以輪回六趣受種種苦。又甯瑪以《楞伽》[35]爲根本經,而《楞伽經》是達摩禅法的重要典籍,同時也是如來藏系重要經典。又據郭元興居士所說,大圓滿法屬無上部(即阿底瑜伽),以《理趣般若經》[36]爲根本所依。此經的漢譯本有多種,最早由唐.玄奘大師譯出。後來開元大士攜密西來,無上部經籍即傳于中土。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譯《金剛頂》十八會中即有無上部,《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理趣釋》與大圓滿法相契。此經除漢譯本外,另有梵本、藏本、日譯本等多種,甯瑪對此經尤爲重視。如不空譯《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理趣釋》中雲:
是故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37]……時摧一切魔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舍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位也[38]……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39]
一切有情悉有如來藏,自性清淨,無能染汙,與諸佛無異,然非果位佛,而是因位如來。在此經中可窺大圓滿所依之《理趣般若經》之藏譯本亦屬如來藏思想所攝。
2、大圓滿蘊含“性惡”思想
在《淨治名相》之“直指一切法如何納于唯一法性中”部分,摧魔州尊者開示雲:
映現于湖上之星辰,不論其數量多少,此等映現皆包含于水中;情器世間,不論其數目多少,皆包含于一虛空中;輪涅之明相,不論其如何廣大且衆多,皆包含于一心性中。心性,稱爲“如來藏”[40],周遍而無過失。[41]
……本始基法身即如來藏……輪涅一切法于廣大本始基及如來藏中各各現起,如星辰倒映于湖……輪回與涅槃不論如何生起,亦皆與其相應之本始基及如來藏爲一味,即如海中所現之星辰,實與海無異。[42]
……須知本始基及明相自顯現的義理,此如星月于大海中顯現,其顯現雖依于大海,但確實非由大海造作而生起。故本始基雖具輪回涅槃二界明相,而明相實自顯現,非有本始基造作而成。且對本始基而言,亦無輪回涅槃的分別,如大海對星月實無分別。[43]
輪回、涅槃一切法,也…
《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