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之比較▪P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本始基(如來藏)任運自然無造作的顯現,好比大海映現星星月亮的影子一樣,此星月的倒影也是自然顯現,並且與大海相融一味。既然染(輪回)、淨(涅槃)諸法都是如來藏(佛性)所自然顯現出來,那麼如來藏當然具備染(惡)性、淨(善)性——即:性善性惡。

  大圓滿不僅說明從本始基(佛性)自然顯現輪(惡)涅(善)一切法——性具善惡,還說明了本始基是如何顯現此一切現象的:本始基的本體空分像虛空一樣就是法身本性顯了分像日月一樣就是報身大悲周遍分像日月的光華一樣就是化身,所以叁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比如說在大圓滿看來,本始基(佛界)是如何顯現輪回惡法(九界)的呢

  著名當代甯瑪學者劉立千先生在讀遍智隆欽巴祖師《實相寶藏論釋》的筆記中說:

  一切境相叁有輪回涅槃之法皆是自然智慧(本始基)之遊戲,妙用與莊嚴,除自現外無有其它。所現之相無造作者,皆是空寂不變之界。……覺性妙用能現輪回涅槃,覺性自體輪回涅槃皆不可得(無有);然明現之源乃爲本性,不可能無明,應知不滅。[44]

  ……覺性平等自然智中,一切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亦從覺性體中起,覺性體中現,覺性體中解脫。[45]

  ……“叁有輪涅諸法,本體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種種化現,是叁身本有妙色,住大元成中。此體、相、用叁者名爲本元叁身”(《實相寶藏論釋》52頁)。[46]

  菩提心(本始基)分爲叁分,心體本淨是空,相、用隨緣顯現又是有,這空有一對矛盾共居于一體之中。體空,有覺性,屬精神;相、用和化現,屬物質,這心和物二者又是一重矛盾共居于一體之中。[47]

  本始基自顯現輪回惡法是通過叁身來顯現的:本始基法身顯現爲惡法之體性空分(體爲空),本始基報身顯現爲惡法之地水火風空(五大)之明白表相(相爲明),本始基化身則顯現爲惡法之種種功能作用障礙等事。同理可明,本始基顯現涅槃善法也是如此。如此,在大圓滿法中,雖未直接說到性具善惡,而實際上佛性具善惡的思想已是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佛性自然任運顯現出善惡諸法。正因爲這樣,“佛得自在可以任意化現,自住于本自大樂之境”[48],劉立千先生在《甯瑪派的教法》中說:

  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造作)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衆生,十界[49]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爲衆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爲佛界之涅槃。

  ……何以此心隨緣能現染淨之相

  迷悟染淨是就衆生能緣的心用來說的(案:相當于天臺“修善修惡”——是相、用),本性光明並無染淨之分。“自性光明無垢可除故”(《知識總彙》下326頁)[50]

  在這裏和天臺的一念迷隨染緣而爲九界依正諸法,一念悟隨淨緣而爲佛界依正諸法的說法很是相似。大圓滿法有一個極爲形象的“毒草”比喻來說明九乘次第中大圓滿和其他法門的不同,索甲仁波切說:

  從大圓滿教法的角度來看,包含在九乘系統內的道可以歸納爲四道:出離、淨化、轉化、自我解脫道……大圓滿則是自我解脫道。

  ……敦珠仁波切常常提到毒草的故事,說明各種法門。毒草象征煩惱或染汙心。一群人發現他們的後院長出一株毒草,知道非常危險,所以開始感到痛苦,想把草砍掉。這是出離的法門,有如小乘去除我執和煩惱。另外一群人來到,知道毒草危險,但砍掉毒草並不夠,因爲它的根還會再長出芽來,所以他們就在根部撒熾熱的灰,澆滾燙的水,防止毒草春風吹又生。這是大乘的法門,以證空性對治無明(我、法二執和煩惱的根)。另一群出現的人是醫生,看到毒草時並不害怕,反而很高興,因爲這正是他們找了好久的毒草。他們知道如何轉毒爲藥,而不是把毒草摧毀。這是金剛乘的密續法門,不舍棄煩惱,反而利用轉化的力量,把煩惱的能量用來開悟。

  最後,一只孔雀飛過來,看到毒草就高興得跳舞。它立刻把毒草吃光,轉成美麗的羽毛。西藏人傳說,孔雀是因爲吃了某種特別的毒草,才變得那麼漂亮。孔雀的天性能夠吃毒,並且可以藉著毒而興旺;所以它不必轉化毒,而是直接吃下毒。孔雀代表大圓滿,這是自我解脫道,一切九乘的果和精華。[51]

  在大圓滿看來,孔雀猶如智師所說“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又無垢光尊者在《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中講到關于上根前行身口意修法,也與臺家圓教運用惡法修觀有相似之處,其《修證次第》雲:

  (身)如是發心,即解衣赤裸,心想自身受地獄之寒熱,惡鬼之饑渴,畜生之勞役,人之生老病死,修羅之爭戰,天之還墮等,如是隨類觀想。其他或跑、或跳躍、或轉動、或四肢伸縮等,總之,凡憶念所及之行爲,當無顧慮,令之顯出。

  ……(口)《聲應成續》雲:“所言無回轉,隨天龍藥叉,尋香[52]與瓶腹[53]。遍入天語言無關惡皆說,總凡六道語,心想則口說。”如發出嘈雜之音,或各種語言,無所選擇。[54]

  ……(意)《如來一子續》雲:“喜憂及苦樂,常及無常等,見修行所思;又法及非法,貪嗔癡善惡,作諸種心行。”如是所說,凡叁世之念,一切善不善之妄念等,使強令發出。至叁業現出困頓之相時,乃至到最極疲勞後,則應以觀察心之自體而作休息。[55]

  這種采用六道身口意叁業的惡境起修,和臺宗觀具(一念叁千空假中)修法有相通處。是知甯瑪大圓滿與天臺圓理,從教到行都有相通處,都是各自著眼的重點所在,但也並不是說希望所有的人都來研修此法,教因材施,藥應病予,衆生需擇合適各自根機的法門學修爲上。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臺宗性惡與甯瑪大圓滿的簡單比較,可以看出:首先,兩者俱爲佛法之奇葩,是漢藏兩地佛教頓悟法門的優秀代表,衆生不但具有佛性,而且本來與佛無異,這極大地鼓舞了學佛的修行者們。

  其次,我們應當對臺家圓教思想與甯瑪大圓滿,持圓融而又保持其各自特色的觀點,即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因爲兩者都是佛法之核心,來自同一源頭,爲適應漢藏兩地不同根器衆生而由祖師方便施設的教法,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表現形式仍在不斷發展、不斷互相産生影響。不應采取厚此薄彼帶有個人主觀片面傾向的門戶之見的作法,或只強調圓融而失去各自的特色。

  雖然性惡及大圓滿都是極高深的見地,但應當注意的是,臺宗和甯瑪派都強調需按次第去修行的重要性,不可隨意躐等,以避免偏執的過失。古德雲:“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56]而後人則往往忽略這一點,自诩高深,好高務遠,不肯打好基礎去紮實地修行。天臺設藏、通、別、圓化法四教,四教各有其觀法,“藏以析空爲觀,通以體空爲觀,別以次第爲觀,圓以一心爲觀。”[57]次第森然。湛然大師雲:“言不妨者,謂惡可改,勸令于惡而修止觀,不可恣惡永作凡夫,非謂存惡名爲無妨。”[58]不能把“性惡”作爲恣惡的接口。而藏密甯瑪派之修證本來面目次第——九乘次第,每次第均有見修行果(或曰根道果)[59],由有修持而無修持,由有整治而無整治,由有行持而無行持,由有證量而至無所得,此中次第井然,實非一蹴而就。而九乘次第之巅——大圓滿,也有其加行、前行、正行,一定要有善知識引導,次第而修,不得錯亂。而往往有人,誤會只須持“究竟義”而修,如是,則見地高高在上,必與實際觀修行持脫節矣。佛法的殊勝在于,不是高高立一見地即依此見地高高修持,而是所立見地雖高且究竟,但仍允許依不究竟的見地修習,但善知識會提醒行人勿止于此,還應繼續向上修持。若無紮實的基礎,而奢談修持天臺圓教或大圓滿正行,那只能得其事相之皮毛。如今僞師僞法、相似佛法已遍布世界,即使是正統出身的顯密諸師,也有部分于學術、事相、偏執或狂禅。所以本文比較天臺圓教的性惡思想和大圓滿思想,讀者于此應注意次第修行的重要性,萬勿躐等。

  以上對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的比較,其實只是自己學佛修行過程中的一點粗淺體會,目的是希望能夠促進各家圓融而又保持其各自的特色,大家自悟悟他,共同前進,並願各自完善人生,終至圓滿解脫!

  

備注: 

    [1]《北大禅學》1998年11月第2期,第2頁。

  [2]《觀音玄義》卷1,《大正藏》卷34,882c。

  [3]《維摩诘所說經》卷2,《大正藏》卷14,548a。

  [4]《止觀輔行傳弘決》卷9,《大正藏》46,205b。

  [5]《止觀輔行傳弘決》卷9,《大正藏》46,204c~205a。

  [6]同注3。

  [7]《止觀義例》卷1,《大正藏》卷46,450b~c。

  [8]《觀音玄義記》卷2,《大正藏》卷34,905a。

  [9]《十不二門指要鈔》卷1,《大正藏》卷46,707a~b。

  [10]修惡即性惡,方名“全惡是惡”,如懷則大師《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934b)雲:“方顯九界叁道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修惡即性惡,修惡無所破。性惡無所顯…

《天臺性惡思想與甯瑪大圓滿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正的完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