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的地位与发展,台宗历代祖师皆公认性恶是圆教思想,推崇备至。唐代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义例》中辨本宗与他宗之不同时,立妙境有四,其中第四就是“佛本不断性恶法故”,曰:
次明所立异于诸家……妙境四者……(第)四佛本不断性恶法故: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而立
[7]
天台理论之所以殊胜,就在于佛不断性恶,由于不断性恶,恶为法门,故如来能普门示现,化身无量,广度众生;如果性德不具恶的因子,那么在《观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能够普门示现,应以何身(甚至恶鬼罗刹等恶的形象)度化众生就现何身化之度之,也就不能成立了。
知礼大师也主张性恶之法门为台家之极谈,他在《观音玄义记》中说:
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
答:只具一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8]
他明确提出性恶说为台宗教义的特色,认为性具善是大乘诸宗的共识,而性具恶,则为台家独倡。他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又云:
应知,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及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者
烦恼生死,既是修恶,全体即是性恶法门。故不须断除及翻转也。诸家不明性恶,遂须翻恶为善,断恶证善。故极顿者仍云本无恶元是善。既不能全恶是恶,故皆即义不成……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但得即名,而无即义也。[9]
由性恶法门,善恶相即,超越了善恶的对待,因此烦恼生死当体即是菩提涅槃,无需断烦恼证菩提、翻恶向善。而诸宗极(圆)顿之说仍不能离开善恶的对待,仍说翻恶为善,不能“全恶是恶”[10],从而显示出性恶正是台宗圆教与他宗圆教不同之处。
就智师在《请观音经疏》中理毒之说是否为性毒的问题,山家山外产生了分歧。知礼大师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云:
此依方即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斯是圆乘。若不谈具,乃名别教……复应了知,理消伏用,体是性恶,方得初心即修中观……欲明理消之用,要知性恶之功,何者
以初心人皆用见思王数为发现之始,前之三教不谈性恶故,此王数不能即性,既不即性,故须别缘真中二理破此王数,既有能缘所缘、能破所破,故毒害消伏俱受行名。若圆顿教,既诠性恶,则见思王数乃即性之毒,毒既即性,故只以此毒为能消伏,既以毒为能消,则当处绝待,谁云能破所破,有何能缘所缘
[11]
这段文字明显点出性恶是圆教所谈:众生本来未曾离恶,初心人创心修观都从见思发端,由于藏通别三教不谈性恶,见思不即理性,既非性恶,定为能障,必须别缘真中二理,别修观智,才能破此见思惑心,这样就有了能缘所缘和能破所破,惑智对待,因而成为有作之行。圆教既谈性恶,见思即是理性,惑染即是性恶。只用此惑而为能观,又以此惑而为所观,一心三观,当处绝待。这样还有什么能缘所缘和能破所破,能所一如,境观不二,才能初心即修中观,造境无不真实,成为无作之行。又知礼大师的法孙草堂处元法师继续发扬了知礼的论点,他在《止观义例随释》中云:
言性恶者,恶即性故,恶不可改,故名性恶。恶若可改,恶若可断,则界如渐减,乃至成佛唯一佛界,岂有三千成乘自因至果耶
……自古人师唯以本净真如而为理体,则同吾宗别教但中,解行缘理断九[12],非最上乘,非圆极行也。又复应知,天台谓之性恶,南岳谓之性染,其说虽异,理趣无殊。……若乃九界即佛界,无恶可断;佛界即九界,无善可显。法法圆具,方成三千实相妙境,所以偏语性恶,不言性善者,恐滥别故。是故性恶体即三千,决不可断;若其断者,果上大用,历九界时则无本矣。[13]
即依三千性具之义,说性恶之不可断;说自性本净而恶可断的,是别教缘理断九之说,非最上乘。他认为诸宗不知性具恶法,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因而必须翻九法界修恶,证佛法界性善。这是独标清净法身,都不出但中之义,在天台四教说中偏属别教。而台宗讲“性恶”,九界即具佛界,故无恶可断,佛界即具九界,故无善可修,这正是圆教超胜别教之处。其实,依圆教之义,善恶相即,性善、性恶是完全等同的一个概念,而之所以“偏语性恶,不言性善”,是为了避免和别教断恶修善的“性善”思想混淆。元代虎溪沙门怀则法师也继续阐扬知礼尊者的观点,他在《天台传佛心印记》里更进一步凸显性恶思想的功用说: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
[14]
他认为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所列的十乘观法,是以性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他赞叹蕴含性恶的十乘观法“岂有圆顿更过于此”,指出性恶属于最高明的天台圆教理论。其后天台诸师也都继承了这一性恶说法,如明代传灯法师著《性善恶论》,更详尽地阐释了天台一家的性恶理论。
真如纯真无妄,不具恶,依无明之妄缘而背性起恶的说法(性善说),是汉传佛教大乘诸宗都承认的理论,华严宗圆教之极说也是如此,然而天台家对此则认为仅是别教的见地而非究竟。天台宗认为其独倡的性恶思想,才是真正的究极圆顿,是台宗独具的特色,因此性恶思想在天台理论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制高点的地位,是台宗圆教思想区别于诸宗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宁玛大圆满概述
1、大圆满的内涵
藏语“宁玛”,意译为“旧”,是西藏前弘期就弘传的佛教,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宗派。宁玛派判整个显密佛法为九乘次第,此自莲华生大士(公元八世纪)以来,宁玛派的一贯说法,其渊源实是印度古师所说。
依宁玛派的观点,世间一切哲学宗教流派,可先区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大类。世间法分判为外道乘与人天乘,后者为佛法所摄,出世间法为九乘次第。
莲祖远绍普贤王如来,将出世间的显密佛法分为九乘,也可归纳为共因乘及不共果乘。共因乘又分三,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不共果乘又分外密三乘与内密三乘,外密三乘是指事乘(又名作密)、行乘及瑜伽乘,内密三乘为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无比瑜伽)和阿底瑜伽(无上瑜伽)。如是显三乘、密六乘,即为九乘次第。
内密三乘中的阿底瑜伽也称大圆满,是宁玛特有的一种最高深的修法。关于大圆满,《土观宗派源流》云:
此法(大圆满)说现前无有染着之觉性,明空赤露,为大圆满。如释其字义,说现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诸法,悉在此觉性空寂之内,圆满无缺,故名圆满,再无较此更胜的解脱生死方便,故名为大。[15]
宁玛判教极为细致,把阿底瑜伽(大圆满)又分三部,即心部、界部和口诀部(要门部),三部中又以最后的口诀部为胜。而这口诀部又分四部,即外、内、秘密和无上部。要门部的无上部又称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大圆满的宁提,简称大圆心髓。大圆心髓是大圆满中的最深法门,为大圆满的极顶。
据义成仁波切所著《九乘差别广说》载,法吉祥论师(1654—1718)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无上瑜伽(大圆满)行者证知一切法乃心性之自相显现。此心性即无始以来自然存在之本觉智,无生无灭。[16]
宁玛派的初祖、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莲华生大士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开示说:
在一觉性(即:自然智或本始基)之中三身无别而完具。因他什么也不生,是空性法身;他的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因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17]
持明王吉祥狮子对摧魔州尊者开示说:
大圆满即轮回涅槃之无上共道。轮(回)涅(槃)道等三者,于广大(本始)基界中圆满具足。[18]
……实际言之,情器世间实不出于三身显现之外。“法身”者,指其体性本空之一分;“报身”者,指其自相任运之一分;“化身”者,指其明相各各展现之一分。[19]
宁玛大圆满所持的见地被称为大圆满见,又称“本来清净见”、“自然智见”,藏语曰“竹巴钦波”,意思是众生、诸佛共具的心性明体或本始基或如来藏或自然智[20],本来清净,任运显现世出世间、生死涅槃一切诸法,随所显现无不圆具一切,故曰大圆满。所谓圆具一切者,指自然智的本体空分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即报身,大悲明证分即化身,法尔具足三身(或云五身)五智,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造,不必另有精勤修作即已圆满,所以叫做大圆满。[21]
大圆满口诀部认为“大圆满”即轮回涅槃之无上共道,故自本始基而言,一切唯是显现,无所谓轮回与涅槃的分别。此法尔显现,觉则证为自然智,迷则执为虚妄分别心识。又“大圆满”立三句义:体性本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此中,本始基即为本来空净之“体性”;轮回涅槃一切法明相即是任运之“自相”;法性遍入轮涅二界,即是周遍之“大悲”。《秘密声续》云:“一切有情与诸佛,非互住于别异处。”莲华生大师云:
本来清净大智能,离心造作之解脱,……世出世法集于一,无作无生本菩提。从本任运无生灭,不能言表不能思。……自生自显自圆满,此即离事大圆满。[22]
贡噶上师云:
且初言见者,夫彼一真法界,离绝戏论之法尔如来藏心,无垠广大界中,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彼诸一切,皆亦圆满具足法尔之平等性义。[23]
大圆满认为行者只要具足大菩提心,一切现成,本身具足不假外求;行者修习生起、圆满次第,已能由中脉开显法身…
《天台性恶思想与宁玛大圆满之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