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界楷模 古今同欽——仰慧遠大師風範,論現代合格僧才▪P2

  ..續本文上一頁,行歸淨土

  大師生于儒學世家,天資聰慧。愛好讀書,從小就出類拔萃。十叁歲時,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少年時就成爲洛陽太學的學生,精通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和道家老莊哲學,“性度弘博,風覽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師從當時佛教領袖釋道安,和弟慧持一起剃度出家後,“精思諷持,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 由于大師勤學不辍,二十四歲時便能升座講經,每當講到深奧難懂之處,聽衆不解,大師就援引老莊思想連類貫通,于是聽衆疑惑頓釋,爲此道安特許他可以研究世俗之書。

  大師雖道高德勳,學問精深,铮铮鐵骨,不畏權勢,但對于教界碩德,則非常謙虛,“每逢西域一賓,辄懇恻谘訪。”聽說著名的鸠摩羅什法師到長安,即主動去信通好,羅什法師也殷勤回信,惺惺相惜,兩位大師互相書信往來,探討佛法的大乘教義,由慧遠問羅什答,後編成《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又稱《大乘大義章》或《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叁卷。大師精于般若之學,在經典未備的情況下,妙悟天然契合佛理。如中土本無“泥洹常住”的講法,只說如來壽命長遠,而大師則發前人所無之言:“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此著《法性論》說:“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羅什法師讀後贊歎:“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

  大師不但學問精深,而且注重實修,其修行方法是念佛叁昧,以淨土爲旨歸。大師與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123人共結蓮社,在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面前,建齋立誓。劉遺民著《發願文》,申明深信因果報應、無常迅速、輪回諸苦,故蓮社諸賢共同發願修念佛叁昧,以期超越叁界,往生西方淨土。大師居廬山叁十年,修念佛叁昧多有瑞像。起初十一年,大師澄心系想,曾叁次看見阿彌陀佛顯相,但不與人說。後十九年(公元416年)七月晦夕,大師在廬山般若臺之東修定,忽然看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兩大菩薩,在佛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對他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又看見先逝的佛馱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站在阿彌陀佛身旁,對大師說:“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大師知時辰已至,從容對弟子安排好自己的後事,設七日爲期,至期安祥舍報,往生淨域。

  4、 弘護佛教,培育人才

  由于大師發心廣大,常以弘揚佛法爲己任,精進不懈,因此二十四歲就開始講經說法,種種善巧方便,契理契機,深得聽衆喜愛。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大師與其師道安分別時,請求訓誡,道安說:“如公者豈複相憂?”意思說:像您慧遠這樣優秀的人才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由此可知大師在道安心目中的地位了。

  由于東晉時佛教典籍多不完備,爲了使佛法能在中國長遠流傳,大師非常注重經典的求取與翻譯。除促成《十誦律》的翻譯外,他還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印度,取回梵經加以翻譯;大師“孜孜爲道,務在弘法,每逢西域一賓,辄懇恻谘訪。” 如過去道安法師時,曾請西域僧昙摩難提翻譯《阿毗昙心》,但不完美,後慧遠大師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重新翻譯了《阿毗昙心》和《叁法度論》,于是毗昙和律學得以盛行;大師還請西域僧人佛陀跋陀羅(覺賢)譯出《達磨多羅禅經》二卷。所以僧佑在《出叁藏記集》中稱贊慧遠大說:“禅法經戒皆出廬山幾且百卷。”又說:“蔥沙妙典,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皆遠之力也。”

  大師作爲南方佛教領袖,護持佛法不遺余力。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東晉權臣桓玄下令淘汰不能講經說法、持戒修行的僧人,但由于敬重大師,因而告誡屬下“廬山是道德(慧遠大師)所居,不在搜簡之例”,爲此大師致書桓玄說:“佛教淩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憤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湑將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後令飾僞者絕假通之路,懷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叁寶複隆矣。”因此爲桓玄訂立條例,桓玄全部聽取了大師的意見,使此次事件未能釀成法難(後隔百余年間,在相似背景下,北方竟發生了兩次法難,即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的魏武法難和建德叁年(公元574年)及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的北周武帝滅佛)。

  爲了佛法的代代相傳,大師座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他門下弟子多達百余人,其中多才多藝者不乏其人。有善于講經說法的慧持,曾應豫章太守的邀請,講授《法華經》、《阿毗昙論》,又曾到建康(南京)參與校對《中阿含經》的譯文,後來入蜀弘法,深受當地僧俗所推崇;有妙善講說、兼習禅業、律身持戒的法安,于新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南)建立道場,弘化一方;有長于著書立說的慧觀,撰有《法華宗要序》、《涅槃經序》、《修行地不淨觀序》、《勝鬘經序》、《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十喻序贊》等,並且善習戒律,尤精《十誦律》;有通達大小諸經及世典,而志修淨土的僧濟;有精勤務學、才思易悟的道祖;此外還有曾爲苻秦衛將軍、綜習內外典籍的昙邕,自師從慧遠以來,往返于廬山與長安之間,爲慧遠與羅什作信使,二位高僧能夠聲氣相通,互論經教,全賴昙邕之力;又有遍學衆經,尤精般若的僧徹;有善工技藝者,如慧要。還有昙順、道汪、道溫、昙诜等,皆爲有修有學之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擁。他們在輔佐慧遠大師弘護佛法,自利利他等諸多方面,都各顯其能,爲東晉佛教的紮根與流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叁、 結語

  湯用彤先生說:“夫教化之體,在能移風易俗。釋慧遠德行淳至,厲然不群。蔔居廬阜,叁十余年,不複出山。殷仲堪國之重臣,桓玄威震人主,謝靈運負才傲物,慧義強正不憚,乃俱各傾倒。非其精神卓絕,至德感人,曷能若此。兩晉佛法之興隆,實由有不世出之大師,先後出世,而天下靡然從同也。暨乎晚近,釋子偷惰,趨附勢利,迎合時流,立寺以勒建爲榮,僧人以恩赉爲貴。或且外言弘道,內圖私利。日日奔走于權貴之門,號稱護法,不惜聲譽,而佛法竟衰頹矣。”先生之言,雖不中聽,卻是發自肺腑,值得深思。文革後將近叁十年了,當前中國從貧困逐漸邁入小康,佛教從摧殘中穩步複蘇,恢複了一批寺院,寺院經濟也逐漸好轉,少數寺院甚至達到了較爲富庶的程度。而此時新問題(其實也是過去曆朝曆代佛教界都曾有過的老問題)出現了,個別僧人信仰淡漠、道風不振、攀緣附勢、行迹入俗、經忏謀利等不如法的情況則有所擡頭,個別富庶的寺院忽視人才培養、弘法慈善不作爲的現象也容易成爲世人話柄。以史爲鑒,長此以往,就會拖累中國佛教複興的腳步。過去中國佛教凡是在曆史上振興之時,必是因爲有信仰、道德、學問或修行卓越的大師出現,如1670年前誕生的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就是古今同欽的僧界楷模。我們應當向大師看齊,向大師學習,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自身素養,爭取成爲合格的現代僧才。中國呼籲更多像慧遠大師這樣信仰純正、道高德馨、學修具佳的高僧出現,如此佛教的振興則指日可待矣。

  參考資料

  [1]《高僧傳》卷6之《釋慧遠傳》,《大正藏》卷50,357c~361b。

  [2]《出叁藏記集》卷15《慧遠法師傳》,《大正藏》卷55,109b~110c。

  [3]《佛祖統紀》卷26之《蓮社七祖》、《十八賢傳》,《大正藏》卷49,260c~270a。

  [4]《淨土聖賢錄》卷1,《卍續藏》卷135。

  [5]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卷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法音》1993年第12期第5頁。

  [7]傳印法師《廬山慧遠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淨土》1998年特刊·中國佛教兩千年紀念專集,廬山東林寺印行。

  [8]王雷泉《慧遠建設廬山僧團的理論與實踐》,《佛學研究》(創刊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版。

  [9]魏磊(今釋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僧界楷模 古今同欽——仰慧遠大師風範,論現代合格僧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