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界楷模 古今同钦——仰慧远大师风范,论现代合格僧才▪P2

  ..续本文上一页,行归净土

  大师生于儒学世家,天资聪慧。爱好读书,从小就出类拔萃。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少年时就成为洛阳太学的学生,精通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和道家老庄哲学,“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师从当时佛教领袖释道安,和弟慧持一起剃度出家后,“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由于大师勤学不辍,二十四岁时便能升座讲经,每当讲到深奥难懂之处,听众不解,大师就援引老庄思想连类贯通,于是听众疑惑顿释,为此道安特许他可以研究世俗之书。

  大师虽道高德勋,学问精深,铮铮铁骨,不畏权势,但对于教界硕德,则非常谦虚,“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听说著名的鸠摩罗什法师到长安,即主动去信通好,罗什法师也殷勤回信,惺惺相惜,两位大师互相书信往来,探讨佛法的大乘教义,由慧远问罗什答,后编成《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又称《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三卷。大师精于般若之学,在经典未备的情况下,妙悟天然契合佛理。如中土本无“泥洹常住”的讲法,只说如来寿命长远,而大师则发前人所无之言:“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此著《法性论》说:“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法师读后赞叹:“边国人未有经,便闇与理合,岂不妙哉!”

  大师不但学问精深,而且注重实修,其修行方法是念佛三昧,以净土为旨归。大师与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123人共结莲社,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面前,建斋立誓。刘遗民著《发愿文》,申明深信因果报应、无常迅速、轮回诸苦,故莲社诸贤共同发愿修念佛三昧,以期超越三界,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居庐山三十年,修念佛三昧多有瑞像。起初十一年,大师澄心系想,曾三次看见阿弥陀佛显相,但不与人说。后十九年(公元416年)七月晦夕,大师在庐山般若台之东修定,忽然看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在佛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看见先逝的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站在阿弥陀佛身旁,对大师说:“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大师知时辰已至,从容对弟子安排好自己的后事,设七日为期,至期安祥舍报,往生净域。

  4、 弘护佛教,培育人才

  由于大师发心广大,常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精进不懈,因此二十四岁就开始讲经说法,种种善巧方便,契理契机,深得听众喜爱。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大师与其师道安分别时,请求训诫,道安说:“如公者岂复相忧?”意思说:像您慧远这样优秀的人才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由此可知大师在道安心目中的地位了。

  由于东晋时佛教典籍多不完备,为了使佛法能在中国长远流传,大师非常注重经典的求取与翻译。除促成《十诵律》的翻译外,他还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印度,取回梵经加以翻译;大师“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 如过去道安法师时,曾请西域僧昙摩难提翻译《阿毗昙心》,但不完美,后慧远大师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重新翻译了《阿毗昙心》和《三法度论》,于是毗昙和律学得以盛行;大师还请西域僧人佛陀跋陀罗(觉贤)译出《达磨多罗禅经》二卷。所以僧佑在《出三藏记集》中称赞慧远大说:“禅法经戒皆出庐山几且百卷。”又说:“葱沙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者,皆远之力也。”

  大师作为南方佛教领袖,护持佛法不遗余力。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东晋权臣桓玄下令淘汰不能讲经说法、持戒修行的僧人,但由于敬重大师,因而告诫属下“庐山是道德(慧远大师)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为此大师致书桓玄说:“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愤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真者无负俗之嫌。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此为桓玄订立条例,桓玄全部听取了大师的意见,使此次事件未能酿成法难(后隔百余年间,在相似背景下,北方竟发生了两次法难,即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的魏武法难和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及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的北周武帝灭佛)。

  为了佛法的代代相传,大师座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门下弟子多达百余人,其中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有善于讲经说法的慧持,曾应豫章太守的邀请,讲授《法华经》、《阿毗昙论》,又曾到建康(南京)参与校对《中阿含经》的译文,后来入蜀弘法,深受当地僧俗所推崇;有妙善讲说、兼习禅业、律身持戒的法安,于新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建立道场,弘化一方;有长于著书立说的慧观,撰有《法华宗要序》、《涅槃经序》、《修行地不净观序》、《胜鬘经序》、《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十喻序赞》等,并且善习戒律,尤精《十诵律》;有通达大小诸经及世典,而志修净土的僧济;有精勤务学、才思易悟的道祖;此外还有曾为苻秦卫将军、综习内外典籍的昙邕,自师从慧远以来,往返于庐山与长安之间,为慧远与罗什作信使,二位高僧能够声气相通,互论经教,全赖昙邕之力;又有遍学众经,尤精般若的僧彻;有善工技艺者,如慧要。还有昙顺、道汪、道温、昙诜等,皆为有修有学之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拥。他们在辅佐慧远大师弘护佛法,自利利他等诸多方面,都各显其能,为东晋佛教的扎根与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结语

  汤用彤先生说:“夫教化之体,在能移风易俗。释慧远德行淳至,厉然不群。卜居庐阜,三十余年,不复出山。殷仲堪国之重臣,桓玄威震人主,谢灵运负才傲物,慧义强正不惮,乃俱各倾倒。非其精神卓绝,至德感人,曷能若此。两晋佛法之兴隆,实由有不世出之大师,先后出世,而天下靡然从同也。暨乎晚近,释子偷惰,趋附势利,迎合时流,立寺以勒建为荣,僧人以恩赉为贵。或且外言弘道,内图私利。日日奔走于权贵之门,号称护法,不惜声誉,而佛法竟衰颓矣。”先生之言,虽不中听,却是发自肺腑,值得深思。文革后将近三十年了,当前中国从贫困逐渐迈入小康,佛教从摧残中稳步复苏,恢复了一批寺院,寺院经济也逐渐好转,少数寺院甚至达到了较为富庶的程度。而此时新问题(其实也是过去历朝历代佛教界都曾有过的老问题)出现了,个别僧人信仰淡漠、道风不振、攀缘附势、行迹入俗、经忏谋利等不如法的情况则有所抬头,个别富庶的寺院忽视人才培养、弘法慈善不作为的现象也容易成为世人话柄。以史为鉴,长此以往,就会拖累中国佛教复兴的脚步。过去中国佛教凡是在历史上振兴之时,必是因为有信仰、道德、学问或修行卓越的大师出现,如1670年前诞生的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古今同钦的僧界楷模。我们应当向大师看齐,向大师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争取成为合格的现代僧才。中国呼吁更多像慧远大师这样信仰纯正、道高德馨、学修具佳的高僧出现,如此佛教的振兴则指日可待矣。

  参考资料

  [1]《高僧传》卷6之《释慧远传》,《大正藏》卷50,357c~361b。

  [2]《出三藏记集》卷15《慧远法师传》,《大正藏》卷55,109b~110c。

  [3]《佛祖统纪》卷26之《莲社七祖》、《十八贤传》,《大正藏》卷49,260c~270a。

  [4]《净土圣贤录》卷1,《卍续藏》卷135。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卷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法音》1993年第12期第5页。

  [7]传印法师《庐山慧远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净土》1998年特刊·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专集,庐山东林寺印行。

  [8]王雷泉《慧远建设庐山僧团的理论与实践》,《佛学研究》(创刊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版。

  [9]魏磊(今释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僧界楷模 古今同钦——仰慧远大师风范,论现代合格僧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