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無量 普照世間▪P3

  ..續本文上一頁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爲「正等正覺」。到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一毫的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陀,像佛門裏的博士班畢業。

  以上所說是菩薩修行次第逐步上升的過程。

  因此,修行人如果無明不破,那麼仍然是在六道裏頭輪回。我們經常說,六道之中,在人間修行是最好的,因爲天人享受太多、太快樂,不會想到修行,而地獄及餓鬼道的衆生又太苦了,所以無法修行;而畜生就只有欲和食,那裏知道修行呢?所以,唯有人才知道修行、才能夠修行,因爲人間苦樂參半,我們才有自我提升的希望;只有自我提升了,我們的身、口、業叁業才會清淨,我們念佛的時候,才能做到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前一念和後一念必須要完全統一,如執持一個佛號,一念念到底,不夾雜、不間斷,如此日子久了,自然能工夫成片,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

  所以我們現在不斷的念佛,就是爲了將來臨命終時作彩排,我們晝夜六時、行住坐臥都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給臨命終時作准備;試想,我們一般人對一個世界末日的預言,尚且擔心到不得了,惶惶不可終日,何況是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呢?可想而知,到那時候,恐懼會就會更多、更多,因爲我們衆生大多數都是貪生怕死的,沒有一個人會想死,但是上天是很公平的,怎麼公平啊?有生就有死。這是宇宙人生必然的道理。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五)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那麼,我們佛教所追求的是什麼呢?佛教所追求的是無生的境界;那什麼是「無生」呢?無生的意義:(一)是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也就是說,一切存在之諸法皆無實體,它的本性都是空的,所以無生滅變化可言。但是我們凡夫衆生,迷此無生之理,而起生滅之煩惱,故而流轉生死,無法解脫。

  (二)是阿羅漢或涅槃之意譯。阿羅漢有「不生」之義,即斷盡叁界煩惱,不再于叁界受生的意思。又依彌陀本願,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契合彌陀本願,此因「無生」即是「涅槃」之理。依昙鸾大師之《往生論注》卷下稱之爲「無生之生」。

  我們佛教亦常常說「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叁種忍法之一;即一「生忍」,二「法忍」,叁「無生法忍」。

  (一)、「生忍」:

  「生忍」就是「衆生忍」,我們初發菩提心,必須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這「六度」裏面的第叁度,就是「忍辱」,就是在辱境現前,即被人侮辱、被人欺負的時候,我們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現前,就是有侮辱、欺負我的衆生現前了,這時我們就要忍,這就叫做「生忍」,也叫做「衆生忍」。「衆生忍」——就是這個衆生罵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礙我,我都能忍。

  (二)、「法忍」:

  就是對寒、熱、饑、渴等無情之法,都能忍受,叫「法忍」。天氣太熱,熱得不能用功;天氣太冷,冷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餓了沒飯吃。這些都是「逆境」現前;我們修行就是要做到「逆境」現前能忍;比如說,天氣最熱的時候,我們要對治它、克服它,我們不能被這個「熱」的「法」所轉;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再冷我們也要對治它,不能被這個「冷」的「法」所轉;甚至生活非常的艱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飯不飽,喝水也不足,我們都要忍下來,安心修道,這就是「法忍」。對這些不順心的「法」現前,我們要令它不要成爲修道的障礙,我們要忍下去,繼續修行下去,這就是「法忍」。

  (叁)、「無生法忍」:

  這是甚深的功夫。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事相上的有生有滅,只是我們妄想把它分別出來的。如果我們心中不起分別,又怎會有衆生來侮辱我們呢?就是因爲我們有分別妄想心,所以才會對衆生相,生出是非取舍;因爲我們有妄想心、分別心,才會分別這個人待我們好,那個人待我們不好。可是如果我們能反過來想,把這些待我們不好、負負我們、侮辱我們的人,當作是幫助我們修「忍辱波羅蜜」的逆增上緣,這樣我們的忍辱功夫就會因此而進步了。所以說「境緣無好醜,好醜生于心。」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分別出來的;我們要學會以境轉心;一切法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生滅不停,其中那個真實的「衆生相」可得呢?

  這就是觀「衆生」本來「不生」,這就叫做「無生」。我們要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的,無有自性、自體,也就是當體即空,那有個「熱」的「法」,那有個「冷」的「法」可得呢?這就叫做「無生」的「智慧觀照」也叫做「無生法忍」。一切境緣,轉眼就過去了,我們若不起妄想分別,自然就能夠在「冷」「熱」之中得到自在了。

  正如《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大般若經》卷四四九雲:「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由此可見,若能修至無生法忍,即能達到不退轉菩薩摩诃薩的境地了。但這對于初學佛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困難、距離太遙遠了。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六)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所以,大家今天來念佛,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爲了了生脫死;大家放下身邊的俗務,來到寺廟念念佛,吃吃齋,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我們常常說,生而爲人已不容易,而得聞佛法就更不容易;聽聞佛法之後,能夠信受奉行,那就更加、更加不容易了。今天大家爲了將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裏一心一意念佛,就是爲了臨終作彩排、作准備;而我又爲大家講解、開示,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生起真實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也就發不起真實的願力;這個「信」和「願」,就好像鳥的雙翼,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如果只有單翼,亦即只有信而無願,那麼我們將來的成就會很低;相反地,如果只有願而沒有信,將來也是不會成就的;當然除了信、願,還要加上行;信、願、行叁者必須具足,缺一不可,這是往生淨土的叁資糧。

  而叁資糧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行」就是要真修實行;而怎樣才是真修實行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必須老實念佛;不過這「老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就是不老實,如果老實了,就能死心塌地,不起妄想、分別去修,這樣的話,我們才會修得好。爲什麼我們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心不夠懇切呢?就是因爲我們總是存有逃避或僥幸的心理,認爲這個無常不會這麼快就到來,離自己還是很遠、很遠,沒有近在眉睫的感覺,所以念佛的時候,無法做到真正懇切至誠;唯有當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生起了真正的厭離心,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發心、發願;如果對人世間的種種沒有真正的厭離心或出離心,是不可能發心、發願的。

  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太多的貪戀、執著,令我們不舍得走,也不想走。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清楚世間事物虛幻不實的本質,當我們明白以後,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我們現在不斷念佛的目的,就是在累積資糧,就是在爲臨終彩排,到真正的時候,絕對是派得上用場的。如果沒有懇切求生的願望,其實只能種下一個善根種子,至于什麼時候才能開花結果呀?那是完全沒有把握的,可能要等到「龍華叁會」的時候,可能還要更長、更長的時間,機會是很微小的。當然如果這個善根保護得好,還要看下一世修得好不好;修得好的話,也就是說信、願、行都具足的話,那麼就能早一點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精進用功,以求克期取證,在這七天裏頭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如果真的念到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就會在我們臨命終時,親自來迎接,也許是拿著金剛臺,也許是紫金臺,也許是蓮花臺,到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蓮登上品;我們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叁輩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之中又分爲叁個層次,就看我們修行功夫的深淺。當然了,據經上所說,我們受八關齋戒再加上念佛,最低限度都能夠中品中生。可是我們很多人就是信心不夠、願力不夠,到臨命終時啊,因爲修行功夫不夠、定力不足,又或者是業力的牽引,顛倒妄想,一念之間,可能就會墮落惡道了。我們念佛人,不得不小心謹慎啊!

  前兩天有一個信衆來見我,她向我訴說,自己前幾年經常到寺廟去做義工,經常發心念佛,經常發心拜忏,可是最近怎麼樣了呢?最近因身體不適去醫院做檢查,才發現原來得了癌症;這個就是無常啊!她非常的擔心,突然對佛法失去了信心;她說:「我這麼誠心的學佛、拜佛、做義工,爲什麼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呢?可見她只看到今生,而忽略了佛教所講的是「叁世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是絲毫不差,且絕對公平的。因爲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更沒有天眼通,我們不知道自己過去世曾經做了什麼壞事,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了,就不會覺得這個因果不公平,就能夠坦然面對、欣然接受;而且還能針對自己的缺點習氣,對症下藥,改往修來,改惡遷善,這樣的話,將來的報應,就會完全不一樣。

  我們今生之所以能夠生而爲人,大部份都是因爲過去生曾勤守五戒;五戒可以說是做人的基本條件;而除了五戒之外就是十善;十善是生天的正因;由此可見,「五戒十善」是我們學佛人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我們若想學佛成功,首先就要拿五戒十善來衡量自己。這「十善」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有沒有殺生?有沒有偷盜?有沒有邪淫?口有沒有妄言?有沒有绮語?有沒有兩舌?有沒有惡口?在意念上有沒有貪?有沒有瞋?有沒有癡?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用來衡量自己的一個准繩。我們做到了,將來就能夠生天,若加上有禅定的工夫,那麼所生天界就會更高;不過天界是不究竟的,天福享盡,還是會墮落,所以,我們應該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信、願、行都具足,那麼將來一定能夠成就。

  當然反過來,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這中間的關系,大家必須清楚明白。我常常反複說明,如果五戒具足,那將來就是人,這「五戒」也是殺、盜、淫、妄、酒,你做了沒有?沒有做的話,這就是得人身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問其它的人,只需要問我們自己,因爲佛教講的是自救法,我不是靠上帝,也不是靠他人,而是靠我們自己,因爲我們的業必須要自己了,而且這個業力決定了我們的去處,所以說,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候,誰能救我們啊?唯有我們自己才能救自己。因爲如是因、如是果,今天我們念佛就是因,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果;當然,如果去到西方之後,我們繼續努力修行,力量就會越來越增加,然後爲了不舍娑娑世界衆生之苦,而再發願倒駕慈航,還度娑婆,那個時候,極樂世界就是因,娑婆世界就是果;無論怎樣說,都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我們唯有如是作、如是修、如是行,將來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既然來了,就要發心、發願,真誠用功,希望將來都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然我們修行不能單是自利,而必須做到自利利他,也就是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後,發願將好處與別人分享,所以還要做影響衆;影響其它的人來信佛、學佛,因爲佛教講的就是深心、至誠的心、回向發願心,希望令一切顛倒夢想的愚迷衆生,都能夠遠離這個五濁惡世,同證菩提,共成佛道。

  我們可以看到像觀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他們最後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衆生?而且我們還能夠帶業往生,只要我們肯努力、用功,修得好的話,那麼將來往生的品位就會高;所以,我們可以用「叁福」:「世福」、「戒福」、「行福」來衡量自己,我們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還要「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更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發菩提心、勸進行者」,這都是我們佛弟子應該做的;如果這叁福都能做到了,將來就是中品以上了。這就是往生的資糧,我們念佛就是爲將來作准備;我們修行念佛,就是「累積德本」,那累積多了,將來自然就夠成就。所以大家既然來到念佛堂,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努力念佛;雖然我不能天天陪著大家念佛,但我的心跟大家是在一起的;我也發心、發願,我常常說:我願做阿彌陀佛的推銷員,我走到任何的地方,都是教大家恒持佛號,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爲正如祖師所說「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確實是金石良言。希望大家多來念佛,阿彌陀佛!(全文完)

  

《佛光無量 普照世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提心與感恩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