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光无量 普照世间▪P2

  ..续本文上一页S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大三灾」、「小三灾」?前面已经说了,这个宇宙、世界本来就是成、住、坏、空,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永不停顿。可是《心经》不是告诉我们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是「色」呢?就是现象界一切物质的存在,其本性都是空的;那为什么是空啊?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由缘所生、因缘而起的,其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没有自性,所以是「无自性空」,亦即所谓「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啊!不单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没有自性,就连我们这个身体也没有自性;我们生命只在呼吸之间,有出没入就是下一世了;人生实离不开生、老、病、死;这个色身不过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当四大分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不复存在了。

  而这个宇宙也离不开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也就是宇宙初成的时候,是没有佛出世的,而在坏劫、空劫的时候,一样是没有佛出世,所以唯有在「住劫」的时候,才有佛出现于世;这个「住劫」就是「贤劫」,也称「现在劫」,指包括释迦佛在内的千佛出现的现在劫;其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相对应: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佛出现于世。(在《阿含经》中有数处提到过去、现在佛,其中有一部经名为《七佛经》;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佛。)

  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明白这个佛教的宇宙观,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然后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死、无常。

  我们都知道,释迦佛是在世间成佛的,他成佛后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而在成道之初的二七日间,首先讲了《华严经》;

  这本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及佛果地广大无碍、庄严无比的殊胜境界。《八十华严》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之说。(「七处」包括地上三处、天宫四处,即 1.菩提道场(地上):第一会六品(世主妙严品以下);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会六品(如来名号品以下)、第七会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会一品(离世间品);3。忉利天宫:第三会六品(升忉利天宫品以下);4.夜摩天宫:第四会四品(升夜摩天宫以下); 5.兜率天宫:第五会三品(升兜率天宫品以下);6.他化天宫:第六会一品(十地品);7.重阁讲堂(即逝多林):第九会一品(入法界品)。)

  这「七处九会」所讲的内容,就是如何成佛之道──人如何能够成佛呢?要成佛就必须要发愿,发愿以后就必须要实行,其中有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读书求学一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由学士、硕士,一直到博士;获得了博士学位就等于是成佛了。这是从修行的历程上说,而在修行的方法上讲,要从那里开始呢?这就必须从断烦恼下手,唯有烦恼断尽了,才能得证菩提。但要断什么烦恼呢?就是要断见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这「三惑」,又称为「三障」。(若依天台宗的说法;见思惑,是见惑和思惑的并称,也称通惑。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尘沙惑,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无明惑,又称无明,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佛光无量.普照世间(三)

    ──东林念佛堂阿弥陀佛圣诞佛七法会开示

  《华严经》中所说的菩萨阶位有五十二个之多,而五十二位又分成五大阶段,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再加上「等觉」与「妙觉」两位。「十信」是对佛法信与解的阶段;「十住」是已安住于佛法。「十行」是能确实实践佛法;「十回向」是指菩萨除自度外还要度人,故回向之;「十地」则是正式登上「大菩萨」的位阶,并如大地一样能长养众生。以上每大阶段各分十小位阶,故都以十为单位。修满上列五十位后,则成「等觉」,已经相当于佛了,等待因缘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补处菩萨,如当来降生佛弥勒。

  「妙觉」就是正式成佛,或说是「成无上正等正觉」,亦可以说是完全、究竟的解脱、悟证、明心见性、无余涅槃等。

  经中指示修行的目标就是要断无明惑,这个无明惑即是极微细的烦恼。「无明惑」是「三惑」或「三障」(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若依天台教义,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实为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所以又称「一心三惑」、「同体三惑」故须修三观以断三惑:

  1.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见惑),与迷于现在之事象(思惑),两者并称见思惑。

   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报,故属界内惑;又以其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者所断之惑,故又称通惑。此惑可用空观来加以断除。

  2.尘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

   菩萨应知十法界众生具有无边之惑障,及对治众生惑障之无量的教法,然因菩萨以空观破除见思惑,而易执着于空理,以致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之差别相,故此类尘沙惑又称着空惑。

   又因此惑仅为救度众生之菩萨所特有,故又称别惑。此惑共通于界内、界外,可用假观来对治。

  3.无明惑,乃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烦恼,故属界外之惑障。

   上述之别惑可由假观对治之,而此惑则可由中观断除。

  盖将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观分别断除,是别教的说法。

  若以天台圆教而言,三惑既为一体,仅须以「一心三观」之法门对治即可,而无须次第分别破除。

  由此可见,无论是华严或天台,其目的都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修证菩提。而华严的菩萨五十二阶位,即是一循序渐进,层层上升的修行历程;就是说,从「十信位」开始,一路上升;但单要入一个「十信位」即需要「一小劫」的时间;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呢?因为这个「信」必须是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不动摇的,那才是真信、实信,也就是说,真信是完全没有动摇的信;而我们现在的信,有时候容易动摇,而且我们都是性识不定;怎么性识不定啊?就是我们前一念和后一念不一样;昨天和今天不一样;今天和明天又不一样,我们的心总是前后矛盾,无法做到真正的统一;而要做到内心的统一,就必须要有「觉」,也就是觉悟与觉醒;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要让我们觉悟,所以佛教是个觉悟的宗教,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这些迷执的愚痴众生破除我见、我执,了悟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的道理,从而破烦恼、证菩提。

  我们众生之所以愚迷,原是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以「我见」来看一切事物;而我见是不可能全面的,因此就会有所偏差;我们经常说有五种眼;这五种眼即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用佛眼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同,用法眼看又不一样,用慧眼看又是另一种境界,而用天眼看与人的肉眼去看,当然亦有很多的差别。而不同的众生,牠们所看见的世界,也有很大的差距;好像这个蚂蚁牠是二维空间,蚂蚁牠看这个宇宙非常的大,因为牠看不见其他的东西,牠所见的一切都是平面的,所以牠的宇宙很大。而这个青蛙呀,牠是三维空间;如果没有三维空间怎么样啊?牠就补捉不到食物了!而且还要跳起来,才能捕捉到食物,所以牠的视角必须是三维空间。而我们人类是多维空间,我们的世界是多维的、立体的,所以我们的世界和青蛙的世界,和蚂蚁的世界那完全不一样。当然了,我们和佛和罗汉和菩萨的境界,更是无法相提并论;我们看人、事、物,都会分出美丑、善恶;如果看见这人长得英俊,那人长得漂亮,心中就会生出种种的分别,或羡慕或嫉妒,种种烦恼因此而起;尤其是我们很多人,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看来看去只有自己是最好的,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若以佛眼来看,一切都是平等,所有众生都是佛,那会有这么多的分别呢?

  

  佛光无量.普照世间(四)

     ──东林念佛堂阿弥陀佛圣诞佛七法会开示

  所以唯有境界提升了,才能出离生死,了生脱死,亦即把「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都完全了断了,才能真正的出三界、脱轮回。什么叫做「分段生死」、「变异生死」呢?

  1.分段生死:又作为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差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所以称为分段生死。

  

  2.变异生死: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死、变易死。是分段生死的对称。指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萨等三乘圣者因悲愿心而来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圣者已跳出三界,结束分段生死,由于修行的结果,烦恼迷惑渐除,智慧圣果渐增,此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称不思议变易生死。

  这个变易生死,就是说我们透过修行,从人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继续用功,再从天上又修到其他更高的地方去,这就是「变异」。所以,阿罗汉、辟支佛等必须经过五十二阶位的层层提升--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阿罗汉即使断除执着,还存妄想、分别;再往上提升,把分别也放下了,这就是法身的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还没成佛。这比阿罗汉的智慧高、觉悟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与诸佛如来非常接近,所以称之为「正等正觉」,好比世间的硕士学位。

  正等正觉在《华严经》上讲,…

《佛光无量 普照世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心与感恩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