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無量 普照世間▪P2

  ..續本文上一頁S了!

  那爲什麼會出現「大叁災」、「小叁災」?前面已經說了,這個宇宙、世界本來就是成、住、壞、空,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周而複始,循環不息,永不停頓。可是《心經》不是告訴我們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呢?就是現象界一切物質的存在,其本性都是空的;那爲什麼是空啊?就是因爲它們都是由緣所生、因緣而起的,其中並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也就是沒有自性,所以是「無自性空」,亦即所謂「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啊!不單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沒有自性,就連我們這個身體也沒有自性;我們生命只在呼吸之間,有出沒入就是下一世了;人生實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個色身不過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當四大分離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不複存在了。

  而這個宇宙也離不開成、住、壞、空四劫;在「成劫」也就是宇宙初成的時候,是沒有佛出世的,而在壞劫、空劫的時候,一樣是沒有佛出世,所以唯有在「住劫」的時候,才有佛出現于世;這個「住劫」就是「賢劫」,也稱「現在劫」,指包括釋迦佛在內的千佛出現的現在劫;其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相對應:過去的莊嚴劫,未來的星宿劫也會各有千佛出現于世。(在《阿含經》中有數處提到過去、現在佛,其中有一部經名爲《七佛經》;過去七佛中,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是莊嚴劫的最後叁尊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已經在這一賢劫出現;賢劫還會有以彌勒佛爲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在未來出現,其中最後一位是樓至佛。)

  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明白這個佛教的宇宙觀,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然後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死、無常。

  我們都知道,釋迦佛是在世間成佛的,他成佛後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而在成道之初的二七日間,首先講了《華嚴經》;

  這本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宗,說菩薩以菩提心爲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廣大無礙、莊嚴無比的殊勝境界。《八十華嚴》有叁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叁處、天宮四處,即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3。忉利天宮:第叁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叁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這「七處九會」所講的內容,就是如何成佛之道──人如何能夠成佛呢?要成佛就必須要發願,發願以後就必須要實行,其中有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一樣;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學士、碩士,一直到博士;獲得了博士學位就等于是成佛了。這是從修行的曆程上說,而在修行的方法上講,要從那裏開始呢?這就必須從斷煩惱下手,唯有煩惱斷盡了,才能得證菩提。但要斷什麼煩惱呢?就是要斷見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這「叁惑」,又稱爲「叁障」。(若依天臺宗的說法;見思惑,是見惑和思惑的並稱,也稱通惑。包括意根對法塵所起的各種邪見,以及其迷戀于現在事理的煩惱。塵沙惑,爲迷惑于界內外恒沙塵數所起的各種惑障,與無明惑合稱別惑。無明惑,又稱無明,即于一切法無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義谛無所知。)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叁)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階位有五十二個之多,而五十二位又分成五大階段,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再加上「等覺」與「妙覺」兩位。「十信」是對佛法信與解的階段;「十住」是已安住于佛法。「十行」是能確實實踐佛法;「十回向」是指菩薩除自度外還要度人,故回向之;「十地」則是正式登上「大菩薩」的位階,並如大地一樣能長養衆生。以上每大階段各分十小位階,故都以十爲單位。修滿上列五十位後,則成「等覺」,已經相當于佛了,等待因緣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補處菩薩,如當來降生佛彌勒。

  「妙覺」就是正式成佛,或說是「成無上正等正覺」,亦可以說是完全、究竟的解脫、悟證、明心見性、無余涅槃等。

  經中指示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斷無明惑,這個無明惑即是極微細的煩惱。「無明惑」是「叁惑」或「叁障」(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之一。若依天臺教義,此叁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實爲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叁惑,所以又稱「一心叁惑」、「同體叁惑」故須修叁觀以斷叁惑:

  1.見思惑:指迷于叁世之道理(見惑),與迷于現在之事象(思惑),兩者並稱見思惑。

   因能招感叁界生死之果報,故屬界內惑;又以其通于聲聞、緣覺、菩薩叁者所斷之惑,故又稱通惑。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

  2.塵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

   菩薩應知十法界衆生具有無邊之惑障,及對治衆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然因菩薩以空觀破除見思惑,而易執著于空理,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衆生無邊之差別相,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

   又因此惑僅爲救度衆生之菩薩所特有,故又稱別惑。此惑共通于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

  3.無明惑,乃昧于「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故屬界外之惑障。

   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

  蓋將以上叁惑次第由叁觀分別斷除,是別教的說法。

  若以天臺圓教而言,叁惑既爲一體,僅須以「一心叁觀」之法門對治即可,而無須次第分別破除。

  由此可見,無論是華嚴或天臺,其目的都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修證菩提。而華嚴的菩薩五十二階位,即是一循序漸進,層層上升的修行曆程;就是說,從「十信位」開始,一路上升;但單要入一個「十信位」即需要「一小劫」的時間;爲什麼需要這樣長的時間呢?因爲這個「信」必須是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不動搖的,那才是真信、實信,也就是說,真信是完全沒有動搖的信;而我們現在的信,有時候容易動搖,而且我們都是性識不定;怎麼性識不定啊?就是我們前一念和後一念不一樣;昨天和今天不一樣;今天和明天又不一樣,我們的心總是前後矛盾,無法做到真正的統一;而要做到內心的統一,就必須要有「覺」,也就是覺悟與覺醒;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諸佛所說的一切法無非是要讓我們覺悟,所以佛教是個覺悟的宗教,其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這些迷執的愚癡衆生破除我見、我執,了悟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的道理,從而破煩惱、證菩提。

  我們衆生之所以愚迷,原是就是因爲我們都是以「我見」來看一切事物;而我見是不可能全面的,因此就會有所偏差;我們經常說有五種眼;這五種眼即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用佛眼看到的東西自然不同,用法眼看又不一樣,用慧眼看又是另一種境界,而用天眼看與人的肉眼去看,當然亦有很多的差別。而不同的衆生,牠們所看見的世界,也有很大的差距;好像這個螞蟻牠是二維空間,螞蟻牠看這個宇宙非常的大,因爲牠看不見其他的東西,牠所見的一切都是平面的,所以牠的宇宙很大。而這個青蛙呀,牠是叁維空間;如果沒有叁維空間怎麼樣啊?牠就補捉不到食物了!而且還要跳起來,才能捕捉到食物,所以牠的視角必須是叁維空間。而我們人類是多維空間,我們的世界是多維的、立體的,所以我們的世界和青蛙的世界,和螞蟻的世界那完全不一樣。當然了,我們和佛和羅漢和菩薩的境界,更是無法相提並論;我們看人、事、物,都會分出美醜、善惡;如果看見這人長得英俊,那人長得漂亮,心中就會生出種種的分別,或羨慕或嫉妒,種種煩惱因此而起;尤其是我們很多人,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看來看去只有自己是最好的,這就是最大的問題!若以佛眼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所有衆生都是佛,那會有這麼多的分別呢?

  

  佛光無量.普照世間(四)

     ──東林念佛堂阿彌陀佛聖誕佛七法會開示

  所以唯有境界提升了,才能出離生死,了生脫死,亦即把「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都完全了斷了,才能真正的出叁界、脫輪回。什麼叫做「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呢?

  1.分段生死:又作爲分段死、有爲生死。是變異生死的對稱。指衆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壽命等差別,稱爲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所以稱爲分段生死。

  

  2.變異生死:又作無爲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是分段生死的對稱。指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薩等叁乘聖者因悲願心而來世間所受的生死。叁乘聖者已跳出叁界,結束分段生死,由于修行的結果,煩惱迷惑漸除,智慧聖果漸增,此種迷悟的遷移,感得意境的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轉入後期的變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稱不思議變易生死。

  這個變易生死,就是說我們透過修行,從人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繼續用功,再從天上又修到其他更高的地方去,這就是「變異」。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等必須經過五十二階位的層層提升--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阿羅漢即使斷除執著,還存妄想、分別;再往上提升,把分別也放下了,這就是法身的菩薩,稱爲「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等」是等于佛,還沒成佛。這比阿羅漢的智慧高、覺悟深;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與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爲「正等正覺」,好比世間的碩士學位。

  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

《佛光無量 普照世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心與感恩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