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为「正等正觉」。到破最后一品无明,智觉圆满了,一丝一毫的欠缺都没有了,再加上「无上」两个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陀,像佛门里的博士班毕业。
以上所说是菩萨修行次第逐步上升的过程。
因此,修行人如果无明不破,那么仍然是在六道里头轮回。我们经常说,六道之中,在人间修行是最好的,因为天人享受太多、太快乐,不会想到修行,而地狱及饿鬼道的众生又太苦了,所以无法修行;而畜生就只有欲和食,那里知道修行呢?所以,唯有人才知道修行、才能够修行,因为人间苦乐参半,我们才有自我提升的希望;只有自我提升了,我们的身、口、业三业才会清净,我们念佛的时候,才能做到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前一念和后一念必须要完全统一,如执持一个佛号,一念念到底,不夹杂、不间断,如此日子久了,自然能工夫成片,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
所以我们现在不断的念佛,就是为了将来临命终时作彩排,我们昼夜六时、行住坐卧都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给临命终时作准备;试想,我们一般人对一个世界末日的预言,尚且担心到不得了,惶惶不可终日,何况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呢?可想而知,到那时候,恐惧会就会更多、更多,因为我们众生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的,没有一个人会想死,但是上天是很公平的,怎么公平啊?有生就有死。这是宇宙人生必然的道理。
佛光无量.普照世间(五)
──东林念佛堂阿弥陀佛圣诞佛七法会开示
那么,我们佛教所追求的是什么呢?佛教所追求的是无生的境界;那什么是「无生」呢?无生的意义:(一)是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也就是说,一切存在之诸法皆无实体,它的本性都是空的,所以无生灭变化可言。但是我们凡夫众生,迷此无生之理,而起生灭之烦恼,故而流转生死,无法解脱。
(二)是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的意思。又依弥陀本愿,往生净土的人,皆是契合弥陀本愿,此因「无生」即是「涅槃」之理。依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
我们佛教亦常常说「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三种忍法之一;即一「生忍」,二「法忍」,三「无生法忍」。
(一)、「生忍」:
「生忍」就是「众生忍」,我们初发菩提心,必须修行六度万行的法门,这「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就是「忍辱」,就是在辱境现前,即被人侮辱、被人欺负的时候,我们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现前,就是有侮辱、欺负我的众生现前了,这时我们就要忍,这就叫做「生忍」,也叫做「众生忍」。「众生忍」——就是这个众生骂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碍我,我都能忍。
(二)、「法忍」:
就是对寒、热、饥、渴等无情之法,都能忍受,叫「法忍」。天气太热,热得不能用功;天气太冷,冷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饿了没饭吃。这些都是「逆境」现前;我们修行就是要做到「逆境」现前能忍;比如说,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要对治它、克服它,我们不能被这个「热」的「法」所转;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再冷我们也要对治它,不能被这个「冷」的「法」所转;甚至生活非常的艰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饭不饱,喝水也不足,我们都要忍下来,安心修道,这就是「法忍」。对这些不顺心的「法」现前,我们要令它不要成为修道的障碍,我们要忍下去,继续修行下去,这就是「法忍」。
(三)、「无生法忍」:
这是甚深的功夫。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事相上的有生有灭,只是我们妄想把它分别出来的。如果我们心中不起分别,又怎会有众生来侮辱我们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妄想心,所以才会对众生相,生出是非取舍;因为我们有妄想心、分别心,才会分别这个人待我们好,那个人待我们不好。可是如果我们能反过来想,把这些待我们不好、负负我们、侮辱我们的人,当作是帮助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逆增上缘,这样我们的忍辱功夫就会因此而进步了。所以说「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分别出来的;我们要学会以境转心;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生灭不停,其中那个真实的「众生相」可得呢?
这就是观「众生」本来「不生」,这就叫做「无生」。我们要知道,这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的,无有自性、自体,也就是当体即空,那有个「热」的「法」,那有个「冷」的「法」可得呢?这就叫做「无生」的「智慧观照」也叫做「无生法忍」。一切境缘,转眼就过去了,我们若不起妄想分别,自然就能够在「冷」「热」之中得到自在了。
正如《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又《大般若经》卷四四九云:「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由此可见,若能修至无生法忍,即能达到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的境地了。但这对于初学佛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困难、距离太遥远了。
佛光无量.普照世间(六)
──东林念佛堂阿弥陀佛圣诞佛七法会开示
所以,大家今天来念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目的就是为了了生脱死;大家放下身边的俗务,来到寺庙念念佛,吃吃斋,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我们常常说,生而为人已不容易,而得闻佛法就更不容易;听闻佛法之后,能够信受奉行,那就更加、更加不容易了。今天大家为了将来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里一心一意念佛,就是为了临终作彩排、作准备;而我又为大家讲解、开示,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生起真实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也就发不起真实的愿力;这个「信」和「愿」,就好像鸟的双翼,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如果只有單翼,亦即只有信而无愿,那么我们将来的成就会很低;相反地,如果只有愿而没有信,将来也是不会成就的;当然除了信、愿,还要加上行;信、愿、行三者必须具足,缺一不可,这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
而三资粮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行」就是要真修实行;而怎样才是真修实行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必须老实念佛;不过这「老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是不老实,如果老实了,就能死心塌地,不起妄想、分别去修,这样的话,我们才会修得好。为什么我们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心不够恳切呢?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存有逃避或侥幸的心理,认为这个无常不会这么快就到来,离自己还是很远、很远,没有近在眉睫的感觉,所以念佛的时候,无法做到真正恳切至诚;唯有当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生起了真正的厌离心,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发心、发愿;如果对人世间的种种没有真正的厌离心或出离心,是不可能发心、发愿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們有太多的贪恋、执着,令我們不舍得走,也不想走。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看清楚世间事物虚幻不实的本质,當我们明白以后,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我们现在不断念佛的目的,就是在累积资粮,就是在为临终彩排,到真正的时候,绝对是派得上用场的。如果没有恳切求生的愿望,其实只能种下一个善根种子,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结果呀?那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可能要等到「龙华三会」的时候,可能还要更长、更长的时间,机会是很微小的。当然如果这个善根保护得好,还要看下一世修得好不好;修得好的话,也就是说信、愿、行都具足的话,那么就能早一点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佛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精进用功,以求克期取证,在这七天里头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如果真的念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临命终时,亲自来迎接,也许是拿着金刚台,也许是紫金台,也许是莲花台,到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莲登上品;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之中又分为三个层次,就看我们修行功夫的深浅。当然了,据经上所说,我们受八关斋戒再加上念佛,最低限度都能够中品中生。可是我们很多人就是信心不够、愿力不够,到临命终时啊,因为修行功夫不够、定力不足,又或者是业力的牵引,颠倒妄想,一念之间,可能就会堕落恶道了。我们念佛人,不得不小心谨慎啊!
前两天有一个信众来见我,她向我诉说,自己前几年经常到寺庙去做义工,经常发心念佛,经常发心拜忏,可是最近怎么样了呢?最近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做检查,才发现原来得了癌症;这个就是无常啊!她非常的担心,突然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她说:「我这么诚心的学佛、拜佛、做义工,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果报呢?可见她只看到今生,而忽略了佛教所讲的是「三世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是丝毫不差,且绝对公平的。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宿命通,更没有天眼通,我们不知道自己过去世曾经做了什么坏事,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了,就不会觉得这个因果不公平,就能够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而且还能针对自己的缺点习气,对症下药,改往修来,改恶迁善,这样的话,将来的报应,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生之所以能够生而为人,大部份都是因为过去生曾勤守五戒;五戒可以说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而除了五戒之外就是十善;十善是生天的正因;由此可见,「五戒十善」是我们学佛人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我们若想学佛成功,首先就要拿五戒十善来衡量自己。这「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有没有杀生?有没有偷盗?有没有邪淫?口有没有妄言?有没有绮语?有没有两舌?有没有恶口?在意念上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痴?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用来衡量自己的一个准绳。我们做到了,将来就能够生天,若加上有禅定的工夫,那么所生天界就会更高;不过天界是不究竟的,天福享尽,还是会堕落,所以,我们应该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信、愿、行都具足,那么将来一定能够成就。
当然反过来,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中间的关系,大家必须清楚明白。我常常反复说明,如果五戒具足,那将来就是人,这「五戒」也是杀、盗、淫、妄、酒,你做了没有?没有做的话,这就是得人身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不需要去问其它的人,只需要问我们自己,因为佛教讲的是自救法,我不是靠上帝,也不是靠他人,而是靠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业必須要自己了,而且這個業力决定了我们的去处,所以说,到了紧要关头的时候,谁能救我们啊?唯有我們自己才能救自己。因为如是因、如是果,今天我们念佛就是因,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果;当然,如果去到西方之后,我们继续努力修行,力量就会越来越增加,然后为了不舍娑娑世界众生之苦,而再发愿倒驾慈航,还度娑婆,那个时候,极乐世界就是因,娑婆世界就是果;无论怎样说,都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我们唯有如是作、如是修、如是行,将来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既然来了,就要发心、发愿,真诚用功,希望将来都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我们修行不能单是自利,而必须做到自利利他,也就是自己得到佛法的好处后,发愿将好处与别人分享,所以还要做影响众;影响其它的人来信佛、学佛,因为佛教讲的就是深心、至诚的心、回向发愿心,希望令一切颠倒梦想的愚迷众生,都能够远离这个五浊恶世,同证菩提,共成佛道。
我们可以看到像观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他们最后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而且我们还能够带业往生,只要我们肯努力、用功,修得好的话,那么将来往生的品位就会高;所以,我们可以用「三福」:「世福」、「戒福」、「行福」来衡量自己,我们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还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更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发菩提心、劝进行者」,这都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做的;如果这三福都能做到了,将来就是中品以上了。这就是往生的资粮,我们念佛就是为将来作准备;我们修行念佛,就是「累积德本」,那累积多了,将来自然就够成就。所以大家既然来到念佛堂,就应该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念佛;虽然我不能天天陪着大家念佛,但我的心跟大家是在一起的;我也发心、发愿,我常常说:我愿做阿弥陀佛的推销员,我走到任何的地方,都是教大家恒持佛号,常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为正如祖师所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确实是金石良言。希望大家多来念佛,阿弥陀佛!(全文完)
《佛光无量 普照世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