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流傳下來,但要由僧寶來保存及傳播;佛弟子的延續及培養,要由僧寶來接引及教化,所以說僧寶的地位最重要,一點都不誇張。同樣,佛法的興衰,僧寶亦起了最大的作用,所以,凡我僧寶,皆應自律,以戒爲師,以報佛恩。
(4) 最初的二皈
佛于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七日未食。那時,有做生意的兄弟二人,一名提謂,一名波離,帶著五百商人,五百車財寶,經過離菩提樹不遠之處,樹神與這二位賈客以前曾相識,于是對他們說:「釋迦如來,已成等正覺,七日未有食,你們可以拿蜜糗奉獻如來,可令你們得大利益及安隱快樂。」兄弟二人聽罷,滿心歡喜,即拿著蜜糗往菩提樹的方向去。二人從遠處看見佛陀顔貌殊異,如水澄靜,沒有塵穢,歡喜心立即生起來。二人來到佛前,頂禮後立即奉上蜜糗供佛。世尊心想,這二人奉獻蜜糗,應當以何種器皿來盛載呢?過去諸佛不會以手受食吧?站立在佛左右的四天王,知道佛的想法,于是往四方尋找器皿,每人取了一石缽來,奉上世尊。慈悲的世尊,將四天王奉上的四缽合而爲一,盛著賈人的糗蜜,接受賈人的供養。世尊受食後,而爲二人咒願說:「所爲布施者,必獲其利義,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佛咒願完畢,再對二賈人說:「汝等賈人,今可皈依佛,皈依法。」賈人即受佛教說:「大德,我今皈依佛,皈依法。」于是,賈人兄弟便成爲最初受二皈依的優婆塞(男衆居士),因當時尚未有僧寶的誕生,故只能授二皈法。
(5)叁皈的建立
世尊離開賈人後,即往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五比丘得阿羅漢道後,連如來在內,世間便有六阿羅漢,後來佛爲耶舍之父皈依時,首次把僧寶列入叁皈之中。
據《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十五載,佛度五比丘後,有一大富長者的兒子,名耶舍,本性賢善,厭離此娑婆世間,喜歡清淨及聞法,佛欲度此人出家,于是便到水邊,坐宿在敷草上,等耶舍來。耶舍在家享受五欲樂後,看見那些所謂美女,躺在床上,互相交疊,張口而睡,眼淚、鼻涕從口中流出,醜陋非常;伴奏歌舞的樂器在室內縱橫擺放,一片淩亂。耶舍目睹此境,甚覺驚怖,即心生厭離。接著,耶舍跑到父親那裏,見到的情景亦如剛才一樣。立時,耶舍覺得這樣的生活真沒意思,益發生起厭離心,于是獨自出門,憂愁悲苦地向水邊而行。坐在對岸等待的佛陀即以神力對他說話,並向他招手,耶舍歡喜若狂,立刻脫去腳上的琉璃屐,放在岸邊,急不及待地渡水過河見佛。佛爲他說種種妙法,令他心生歡喜,然後說四谛,即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等苦集滅道法,耶舍聞法後得法眼淨。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九)
再說那些陪伴耶舍玩樂的彩女醒後不見耶舍,立即報告給長者知道,長者焦急地派人依腳印找尋,趕到岸邊時,看見琉璃屐在岸上,長者心中又喜又悲,亦舍屐渡水,往找兒子而去。佛恐父子相見會令耶舍爲難,于是以神力令子見父,而父不見子。長者過河見佛,頂禮坐下,聽佛爲他說種種妙法,說布施的好處、持戒的好處、生天的好處,又說出家不著欲樂的好處、在家染著五欲的過患,及說種種趣向菩提的方法。長者聞法心開意解,即遠離塵垢,得法眼淨,歡喜地接受叁皈依,然後受五戒。成爲佛陀成道後,第一位受叁皈五戒的優婆塞,打破前皈依只受佛法二戒之例。
佛陀度脫五比丘後,便製定皈依必授佛法僧叁皈法,把僧伽推至與佛寶、法寶同齊,其旨意是要燈盡火傳,明明相續。故此,僧寶是佛法的延續。而傳法有五種方式,一受持,二看讀,叁諷誦,四解說,五書寫,都要由僧伽帶領。
僧,又稱僧伽,是梵語,意譯爲和、衆,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和合衆、和合僧、海衆,其意是衆僧和合,如海水一味。因此,以海爲比喻,而稱海衆。
和合又分有理和與事和。理和是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爲目的。事和有六種,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等六和敬。
佛法講性德,性德是圓融的,佛是處于完全無诤的和合狀態,沒有對立的。故僧團的特質亦應是和合無诤,才稱得上是僧寶、衆中尊,切忌互相指責、猜疑,甚至不相往來。故祖師常說:「若要佛法興,必須僧贊僧,若要法不滅,必須僧和敬。」
(叁)叁寶的意義
(1)佛法僧爲甚麼稱叁寶?
寶,是寶藏,世間之寶藏是指天然資源,如石油、煤、金、銅、錫、鐵、鎢等寶礦,這些礦物本來沒有固定的相,經過開采、琢磨、鑄造便成爲珍貴的財寶;而我們的真心亦是寶藏,卻被世間的環境及種種妄想所覆蓋,以致迷失本來,倘若痛加煅煉,便能回複本來佛性,成爲真正的珍寶。正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花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佛以金作譬如說,金要銷才能有成就,人要修行才能成佛,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寶礦是天然産物,可以令人致富,但要經過礦床學來開采,才能成爲世間財寶,爲人類謀求幸福;我們本來具有的真心亦是珍寶,倘若以叁寶镕煉,非但能令我們致富,而且不會墮落惡道,更可解脫生死。
未經開采之寶藏稱爲礦,未經開發之真心稱爲凡心,已覺悟之凡心稱爲佛心。不去開發我們本來具有的真心寶,是「藏寶受貧,懷珠作丐」。
(2)叁寶的六種意義
《寶性論》卷二中,舉出叁寶有六種意義:
一、 希有之義
世間的寶物,貧窮人不容易得到。叁寶亦如是,薄福的衆生,經曆千生萬世都不能遇到,就是遇到,亦不敬信、不珍重。亦因爲不容易得到,故名爲寶。
二、明淨之義
世間的珍寶,內外明徹,體無瑕穢。叁寶亦如是,遠離一切有漏的世間法,明淨無垢,因此名爲寶。
叁、勢力之義
世間的珍寶,有大勢力,能幫助人除貧去毒。叁寶亦如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六神通力,濟拔衆生的苦惱,因此名爲寶。
四、莊嚴之義
世間的珍寶,可作裝飾物,莊嚴我們的身體,令全身漂亮好看。叁寶亦如是,能嚴飾修行人的清淨法身,令威儀具足,因此名爲寶。
五、最勝之義
世間的珍寶,是所有物中最殊勝的。叁寶亦如是,是一切世中最妙勝的。因此名爲寶。
六、 不變之義
世間的真金,經過燃燒、打磨,都不會改變它的質素。叁寶亦如是,不會被世間的地、水、火、風、色、香、味、觸等八法所更改變動,因此名爲寶。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
(3) 叁寶設立的四種意義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指出,叁寶的設立,有四種意義。
(一) 爲對治外道之邪叁寶,含有反邪歸正的意義。如《優婆塞戒經》雲:「若皈佛已,甯舍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等。若皈法已,終不皈依外道典藉。若皈僧已,終不皈依外道邪衆。」爲了對治邪道,故要設立叁寶。
(二) 佛是調禦衆生的導師,法是佛的法,僧是佛的弟子。此叁者所證無量,種類亦同一體,故要建立一體叁寶。但因爲所證的果位不同,故要分開師徒的名份。
(叁) 對欲證得佛菩提的上根之人說佛寶;對欲求自然智慧,而了達因緣法的中根之人說法寶;對下根之人,受持師僧的佛法,于理事不違背,爲說僧寶。叁寶的設立,是對一大二中叁小乘的六種人而說。
(四) 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對病人來說,良醫、妙藥、看護都不能缺少。因此要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故要設立叁寶。
(四)叁寶的種類
諸經論中,叁寶的種類分得很多,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說法。都不外乎在事相、理相上說。可分爲叁種:一體叁寶、別相叁寶、住持叁寶。
(1)一體叁寶
一體叁寶又稱爲同體叁寶、同相叁寶。叁寶是指佛法僧,雖然名稱不同,而且分爲覺義、法義、和合叁類,但本質與意義都是一樣,萬事萬物與我同是一體,叁寶也不例外。從覺義來說,佛體真心體覺,性靈清淨,故名爲佛寶;從法義來說,佛的佛德滿布法寶裏,有軌迹可依循,只要依法軌修行,可圓滿一切及有無限功用,故稱法寶;從和合義來說,佛是無诤的覺者,常處于和合狀態,僧團亦是一樣,都是和合無诤,故稱爲僧寶。如此看來,一寶實已具足叁寶,故此名爲一體叁寶。
(2)別相叁寶
別相叁寶又稱化相叁寶、別體叁寶、階梯叁寶。此別相叁寶是屬于最初的叁寶,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丈六化身,及說《華嚴經》時所現的盧舍那佛身爲佛寶;以四谛、十二因緣爲法寶;以四果、緣覺爲僧寶。故稱爲化相叁寶。又因爲隨其所化而分爲佛上、法中、僧下的階層,故又稱爲階梯叁寶。而大乘佛教卻以諸佛的叁身爲佛寶,六度爲法寶,十聖爲僧寶。
(3)住持叁寶
住持叁寶又稱常住叁寶,是以佛的塑像、畫像爲佛寶;以佛說的叁藏經典爲法寶,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爲僧寶。我們現在奉行的是住持叁寶。
除以上叁種叁寶外,尚有緣理、同體、別體、一乘、叁乘、真實等叁寶。
(4)自性叁寶
《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提出皈依自性叁寶,但因境界太高,初學者不容易明白。大師說:「叁皈是皈依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是故名爲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沒有邪見,便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是故名爲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是故名爲衆中尊。若這樣修行,是自皈依。
凡夫不明白,只知道受叁皈戒,若果說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又憑甚麼而皈呢?那不是變成虛妄嗎?各位善知識,經中說的自皈依佛,不是說皈依他佛,是要皈依自心的佛,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皈依自性叁寶。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日常生活中的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