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P4

  ..续本文上一页流传下来,但要由僧宝来保存及传播;佛弟子的延续及培养,要由僧宝来接引及教化,所以说僧宝的地位最重要,一点都不夸张。同样,佛法的兴衰,僧宝亦起了最大的作用,所以,凡我僧宝,皆应自律,以戒为师,以报佛恩。

  (4) 最初的二皈

  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七日未食。那时,有做生意的兄弟二人,一名提谓,一名波离,带着五百商人,五百车财宝,经过离菩提树不远之处,树神与这二位贾客以前曾相识,于是对他们说:「释迦如来,已成等正觉,七日未有食,你们可以拿蜜糗奉献如来,可令你们得大利益及安隐快乐。」兄弟二人听罢,满心欢喜,即拿着蜜糗往菩提树的方向去。二人从远处看见佛陀颜貌殊异,如水澄静,没有尘秽,欢喜心立即生起来。二人来到佛前,顶礼后立即奉上蜜糗供佛。世尊心想,这二人奉献蜜糗,应当以何种器皿来盛载呢?过去诸佛不会以手受食吧?站立在佛左右的四天王,知道佛的想法,于是往四方寻找器皿,每人取了一石钵来,奉上世尊。慈悲的世尊,将四天王奉上的四钵合而为一,盛着贾人的糗蜜,接受贾人的供养。世尊受食后,而为二人咒愿说:「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佛咒愿完毕,再对二贾人说:「汝等贾人,今可皈依佛,皈依法。」贾人即受佛教说:「大德,我今皈依佛,皈依法。」于是,贾人兄弟便成为最初受二皈依的优婆塞(男众居士),因当时尚未有僧宝的诞生,故只能授二皈法。

  (5)三皈的建立

  世尊离开贾人后,即往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五比丘得阿罗汉道后,连如来在内,世间便有六阿罗汉,后来佛为耶舍之父皈依时,首次把僧宝列入三皈之中。

  据《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十五载,佛度五比丘后,有一大富长者的儿子,名耶舍,本性贤善,厌离此娑婆世间,喜欢清净及闻法,佛欲度此人出家,于是便到水边,坐宿在敷草上,等耶舍来。耶舍在家享受五欲乐后,看见那些所谓美女,躺在床上,互相交迭,张口而睡,眼泪、鼻涕从口中流出,丑陋非常;伴奏歌舞的乐器在室内纵横摆放,一片凌乱。耶舍目睹此境,甚觉惊怖,即心生厌离。接着,耶舍跑到父亲那里,见到的情景亦如刚才一样。立时,耶舍觉得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益发生起厌离心,于是独自出门,忧愁悲苦地向水边而行。坐在对岸等待的佛陀即以神力对他说话,并向他招手,耶舍欢喜若狂,立刻脱去脚上的琉璃屐,放在岸边,急不及待地渡水过河见佛。佛为他说种种妙法,令他心生欢喜,然后说四谛,即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等苦集灭道法,耶舍闻法后得法眼净。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九)

   再说那些陪伴耶舍玩乐的彩女醒后不见耶舍,立即报告给长者知道,长者焦急地派人依脚印找寻,赶到岸边时,看见琉璃屐在岸上,长者心中又喜又悲,亦舍屐渡水,往找儿子而去。佛恐父子相见会令耶舍为难,于是以神力令子见父,而父不见子。长者过河见佛,顶礼坐下,听佛为他说种种妙法,说布施的好处、持戒的好处、生天的好处,又说出家不着欲乐的好处、在家染着五欲的过患,及说种种趣向菩提的方法。长者闻法心开意解,即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欢喜地接受三皈依,然后受五戒。成为佛陀成道后,第一位受三皈五戒的优婆塞,打破前皈依只受佛法二戒之例。

  佛陀度脱五比丘后,便制定皈依必授佛法僧三皈法,把僧伽推至与佛宝、法宝同齐,其旨意是要灯尽火传,明明相续。故此,僧宝是佛法的延续。而传法有五种方式,一受持,二看读,三讽诵,四解说,五书写,都要由僧伽带领。

  僧,又称僧伽,是梵语,意译为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其意是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因此,以海为比喻,而称海众。

  和合又分有理和与事和。理和是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事和有六种,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等六和敬。

  佛法讲性德,性德是圆融的,佛是处于完全无诤的和合状态,没有对立的。故僧团的特质亦应是和合无诤,才称得上是僧宝、众中尊,切忌互相指责、猜疑,甚至不相往来。故祖师常说:「若要佛法兴,必须僧赞僧,若要法不灭,必须僧和敬。」

  (三)三宝的意义

  (1)佛法僧为甚么称三宝? 

  宝,是宝藏,世间之宝藏是指天然资源,如石油、煤、金、铜、锡、铁、钨等宝矿,这些矿物本来没有固定的相,经过开采、琢磨、铸造便成为珍贵的财宝;而我们的真心亦是宝藏,却被世间的环境及种种妄想所覆盖,以致迷失本来,倘若痛加煅炼,便能回复本来佛性,成为真正的珍宝。正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佛以金作譬如说,金要销才能有成就,人要修行才能成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宝矿是天然产物,可以令人致富,但要经过矿床学来开采,才能成为世间财宝,为人类谋求幸福;我们本来具有的真心亦是珍宝,倘若以三宝镕炼,非但能令我们致富,而且不会堕落恶道,更可解脱生死。

  未经开采之宝藏称为矿,未经开发之真心称为凡心,已觉悟之凡心称为佛心。不去开发我们本来具有的真心宝,是「藏宝受贫,怀珠作丐」。

  (2)三宝的六种意义  

  《宝性论》卷二中,举出三宝有六种意义:

  一、 希有之义

  世间的宝物,贫穷人不容易得到。三宝亦如是,薄福的众生,经历千生万世都不能遇到,就是遇到,亦不敬信、不珍重。亦因为不容易得到,故名为宝。

  二、明净之义

  世间的珍宝,内外明彻,体无瑕秽。三宝亦如是,远离一切有漏的世间法,明净无垢,因此名为宝。

  三、势力之义

  世间的珍宝,有大势力,能帮助人除贫去毒。三宝亦如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六神通力,济拔众生的苦恼,因此名为宝。

  四、庄严之义

  世间的珍宝,可作装饰物,庄严我们的身体,令全身漂亮好看。三宝亦如是,能严饰修行人的清净法身,令威仪具足,因此名为宝。

  五、最胜之义

  世间的珍宝,是所有物中最殊胜的。三宝亦如是,是一切世中最妙胜的。因此名为宝。

  六、 不变之义

  世间的真金,经过燃烧、打磨,都不会改变它的质素。三宝亦如是,不会被世间的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八法所更改变动,因此名为宝。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

  (3) 三宝设立的四种意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指出,三宝的设立,有四种意义。

  (一) 为对治外道之邪三宝,含有反邪归正的意义。如《优婆塞戒经》云:「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等。若皈法已,终不皈依外道典藉。若皈僧已,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为了对治邪道,故要设立三宝。

  (二) 佛是调御众生的导师,法是佛的法,僧是佛的弟子。此三者所证无量,种类亦同一体,故要建立一体三宝。但因为所证的果位不同,故要分开师徒的名份。

  (三) 对欲证得佛菩提的上根之人说佛宝;对欲求自然智慧,而了达因缘法的中根之人说法宝;对下根之人,受持师僧的佛法,于理事不违背,为说僧宝。三宝的设立,是对一大二中三小乘的六种人而说。

  (四) 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对病人来说,良医、妙药、看护都不能缺少。因此要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故要设立三宝。

  (四)三宝的种类

  诸经论中,三宝的种类分得很多,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都不外乎在事相、理相上说。可分为三种:一体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

  (1)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又称为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虽然名称不同,而且分为觉义、法义、和合三类,但本质与意义都是一样,万事万物与我同是一体,三宝也不例外。从觉义来说,佛体真心体觉,性灵清净,故名为佛宝;从法义来说,佛的佛德满布法宝里,有轨迹可依循,只要依法轨修行,可圆满一切及有无限功用,故称法宝;从和合义来说,佛是无诤的觉者,常处于和合状态,僧团亦是一样,都是和合无诤,故称为僧宝。如此看来,一宝实已具足三宝,故此名为一体三宝。

  (2)别相三宝

  别相三宝又称化相三宝、别体三宝、阶梯三宝。此别相三宝是属于最初的三宝,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丈六化身,及说《华严经》时所现的卢舍那佛身为佛宝;以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以四果、缘觉为僧宝。故称为化相三宝。又因为随其所化而分为佛上、法中、僧下的阶层,故又称为阶梯三宝。而大乘佛教却以诸佛的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

  (3)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又称常住三宝,是以佛的塑像、画像为佛宝;以佛说的三藏经典为法宝,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我们现在奉行的是住持三宝。

  除以上三种三宝外,尚有缘理、同体、别体、一乘、三乘、真实等三宝。

  (4)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提出皈依自性三宝,但因境界太高,初学者不容易明白。大师说:「三皈是皈依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是故名为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没有邪见,便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是故名为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是故名为众中尊。若这样修行,是自皈依。

  凡夫不明白,只知道受三皈戒,若果说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又凭甚么而皈呢?那不是变成虚妄吗?各位善知识,经中说的自皈依佛,不是说皈依他佛,是要皈依自心的佛,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皈依自性三宝。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日常生活中的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