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由缘起说再发展为二世一重、三世两重、六因四缘五果,以戒、定、慧三学为实践成佛的要道,以六度等为进一步的阐论,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等,是离欲灭苦的涅槃妙法。故说皈依法,是皈依「离欲尊」。
往昔佛陀说法都是以口传授,佛入灭后,迦叶尊者恐佛灭法灭,为报佛恩,令佛法久住世间,留传以后,于是在须弥山顶,以神通力呼唤诸大阿罗汉勿入涅槃,而说偈曰:「诸佛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大迦叶呼唤的声音传遍整个大千世界,有神力的大阿罗汉都能听到,都来到王舍城集合。尊者从众多的阿罗汉中,选了一千人,在阿阇世王保护之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先底盘那波罗山边的禅室门边,由摩诃迦叶主持,五百人结集经藏,五百人结集律藏,名为五百结集。
阿难尊者因时常侍奉在佛的身边,常闻佛说法,虽然佛初转四谛*轮时,尊者未能及时侍听,但后来亦常展转听闻,而不忘失,故称强记多闻第一。是故迦叶于第一次集佛法藏时,便命阿难升座说法,阿难登座后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因为佛入灭前曾嘱咐阿难,一切经首第一句应当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当阿难唱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时,想到昨日见佛,今日已称我闻,迦叶及已断漏的一众阿罗汉都忍不住落泪。
以迦叶为上首,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法,成为以后的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部,为以后的律藏;再经憍陈如等长老,确认阿难及优波离所说,确是佛陀所说,并加以论议,成为以后的论藏。后来有不少祖师大德,将其组织化、体系化,编辑成为经律论三类,通称三藏,又称为「法宝」。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六)
经、律、论三藏的纂集,称为《大藏经》。《大藏经》在隋唐时便有纂集,但因当时没有印刷术,所有的编集都是由书写而成,直至宋代太祖皇帝在西川成都,以木版雕刻印刷,才有刊印。此后,藏经的印刻事业陆续兴起。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藏经被焚烧殆尽。到明太祖洪武年间,才再刊刻,但因校勘不精细,有不少脱误。到清代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基本,加入新籍,刊刻成为《龙藏》。后来,有日本大藏经编纂会,网罗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一切佛教的名著,在日本大正十三年(1932),完成举世佛学界最完整的一部大藏经,名为《大正藏》。
至于记述教法的文献,自古即有九部经(佛经内容的九种分类)及十二部经等。十二部经是:
(一) 契经,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的佛经;
(二) 应颂,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亦称为重颂;
(三) 记别,又称为授记,指佛陀对众弟子未来所作的证言;
(四) 讽颂,又称孤起,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说;
(五) 自说,佛陀不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
(六) 因缘,记载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七) 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
(八) 本事,本生谭以外,记载佛陀与弟子的前生事迹;
(九) 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
(十)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十一)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的事;
(十二) 论议,记载佛的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意义。
原始的佛典,如阿含及各种律藏等,初时都是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才以文字记录下来。初期的经典,多数是以书写方式流通。如《佛本行集经》说天王用笔墨、陀罗叶等书写,《大方等大集经》说用纸墨书写,《持心梵天所问经》、《宝女所问经》、《普曜经‧叹佛品》等则记载用竹帛书写,亦有在壁上书写经文的。此外,《正法念处经》、《大般涅槃经》、《梵网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亦举出以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迭等书写。因当时没有印刷术,故大乘佛教常劝说抄经的功德,令佛典的流通量亦随之扩大。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为了让大众易于明白佛陀的教法及思想内容的判别,把佛教经典分类为五种,把佛陀说法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段。
第一华严时,是佛陀初成道时,在三七日时说《华严经》,《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说,与会的都是优秀的大菩萨,没有声闻(阿罗汉)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因为说法的程度太高,这些大声闻人都无法听得明白,都如聋似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第二鹿苑时,又称阿含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的十二年间,最初在鹿野苑为跟随他出家的五比丘说法。(悉达多太子偷出宫门时,他的父亲净饭王又惊又气,于是派人追他回来,但因太子出家心很坚固,净饭大王没办法,只好从王师中选出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侍奉太子学道。于是,这五人便随同太子共修苦行,成为后来的五比丘。太子修了六年苦行,仍然想不通如何能解脱生老病死的问题,不能达到解脱目的,于是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供养乳粥。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于是离开太子,来到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释尊成道后,很怀念这当初跟随他的五人,很想先度他们,于是来到鹿野苑为他们说四圣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五比丘实时得法眼净。)之后,佛陀在十六个大国里,说小乘四部阿含经,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所以此时期又称阿含时。佛陀在这时期所说的教法是小乘法(即三藏教),程度比较低。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七)
第三方等时,「方等」是大乘经典的通称。佛陀在鹿苑时,度了无数弟子成为阿罗汉。于是在后来的八年间,开始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目的在打破在第二时得了小乘法浅证的阿罗汉,以为是与佛深证相同的偏见,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乘,尊大乘的心。
第四般若时,在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是佛陀说各种般若经的时期。这时所说的教法,在内容上分为通、别、圆三教,说诸法皆空,其意义是要二乘人进一步发展至大乘中的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此时又称为淘汰时。
第五法华时,又称涅槃时。是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的时期,主要是使修学的人证入佛的知见。佛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时期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令他们能「入佛知见」。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载,佛亦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既然佛亦以法为师,依法而住,为甚么三宝中不以法为首呢?因为法虽然是佛的老师,但法要由佛来说,道要人来弘。
假若社会上一切大众都皈依佛法,这世界便没有罪恶,没有仇恨、嫉妒、报复,人心纯正,天地清宁,天灾人祸亦不会发生,这是皈依法的真实意义。
(3)僧宝
皈依僧,众中尊。
顾名思义,众中尊是受众人尊敬的意思。
按《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所载,僧有三种,第一是菩萨僧,如文殊、弥勒等菩萨。第二是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第三是凡夫僧,即已受具足别解脱戒,受持如来正知正见,而能说法利益众生的僧伽。
佛陀时代所指的僧宝,是禀承佛陀教法,修因得果的声闻、缘觉,即憍陈如等五比丘,这些大阿罗汉,漏尽果满,故称为僧宝。现在的僧宝则泛指出家的凡夫僧、福田僧。
为甚么凡夫僧又名福田僧呢?因僧人出家修行,除了志愿成佛外,更承担了代佛说法的任务,所谓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令佛法绵延不绝,利乐世间一切有情。凡夫僧虽然未得无漏之戒定慧及解脱,而供养者可获无量福,所以又称为福田僧。佛说:「但以施僧,我在僧中。」佛说这话是明显表示,佛法僧是一体的,供僧的时候,也在供佛,因佛在僧中。而然,虽说佛在僧中,但若把佛当是僧,便把佛贬低了。佛说「我在僧中」是强调佛与僧共存,因为佛住世时,以佛为轴心,但佛入灭后,僧是佛的代表。
《十诵律》载,世尊与五百阿罗汉入首波城,到长者家应供,有鹿子母闻佛入城,亦发心供佛及五百阿罗汉。美食准备好后,鹿子母便往迎请佛及阿难进屋,佛与阿难进屋后,鹿子母即关闭所有门户,五百阿罗汉只能以神力进入屋内应供,或从空中来,或从地上出,而没神通的比丘则不能进入。
食后,世尊明知故问阿难:「今日鹿子母请五百阿罗汉食,有否请僧中未证果之比丘呢?」答言无。佛说:「若鹿子母能以不分别心,于众僧中请一未证悟之比丘,可得大福及大果报,胜以分别心请五百阿罗汉。」由此知道,以分别心请五百阿罗汉,不如按次第供养一凡僧得福多。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八)
又《十轮经》中佛说:「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当然,我不容许他们破戒,但对破戒比丘,国王大臣等不能以鞭杖割截他们的手足,甚而断他们的命,何况只是犯了轻戒及小威仪的事。破戒的比丘,犹如牛黄,牛虽然死了,但仍为人所用,亦如麝香,死后都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然犯了禁戒,但因为戒的势力,犹能利益无量的天人。又譬如烧香,香本身烧完之后,其香仍围绕不散。破戒比丘虽然会堕落恶道,但他们会说法,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就以这个因缘,一切白衣居士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应当守护、尊重、供养。」然后,世尊再说偈曰:「瞻卜花虽萎,胜于诸余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简单说,破戒比丘,尤比外道强得多。
三宝之中,最尊贵的当然是佛宝,最妙胜的是法宝,但地位最重要的是僧宝。因佛入灭后,我们只能供奉佛的圣像,而圣像则要住在由僧宝住持的道场内;佛的经典及文化虽然…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