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P3

  ..續本文上一頁門。由緣起說再發展爲二世一重、叁世兩重、六因四緣五果,以戒、定、慧叁學爲實踐成佛的要道,以六度等爲進一步的闡論,大小乘叁藏十二部經等,是離欲滅苦的涅槃妙法。故說皈依法,是皈依「離欲尊」。

  往昔佛陀說法都是以口傳授,佛入滅後,迦葉尊者恐佛滅法滅,爲報佛恩,令佛法久住世間,留傳以後,于是在須彌山頂,以神通力呼喚諸大阿羅漢勿入涅槃,而說偈曰:「諸佛弟子,若念于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大迦葉呼喚的聲音傳遍整個大千世界,有神力的大阿羅漢都能聽到,都來到王舍城集合。尊者從衆多的阿羅漢中,選了一千人,在阿阇世王保護之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先底盤那波羅山邊的禅室門邊,由摩诃迦葉主持,五百人結集經藏,五百人結集律藏,名爲五百結集。

  阿難尊者因時常侍奉在佛的身邊,常聞佛說法,雖然佛初轉四谛*輪時,尊者未能及時侍聽,但後來亦常展轉聽聞,而不忘失,故稱強記多聞第一。是故迦葉于第一次集佛法藏時,便命阿難升座說法,阿難登座後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因爲佛入滅前曾囑咐阿難,一切經首第一句應當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衆,而說是經。」當阿難唱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時,想到昨日見佛,今日已稱我聞,迦葉及已斷漏的一衆阿羅漢都忍不住落淚。

  以迦葉爲上首,阿難誦出佛所說的經法,成爲以後的經藏;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部,爲以後的律藏;再經憍陳如等長老,確認阿難及優波離所說,確是佛陀所說,並加以論議,成爲以後的論藏。後來有不少祖師大德,將其組織化、體系化,編輯成爲經律論叁類,通稱叁藏,又稱爲「法寶」。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六)

  經、律、論叁藏的纂集,稱爲《大藏經》。《大藏經》在隋唐時便有纂集,但因當時沒有印刷術,所有的編集都是由書寫而成,直至宋代太祖皇帝在西川成都,以木版雕刻印刷,才有刊印。此後,藏經的印刻事業陸續興起。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藏經被焚燒殆盡。到明太祖洪武年間,才再刊刻,但因校勘不精細,有不少脫誤。到清代雍正十叁年至乾隆叁年(1735-1738),以北藏爲基本,加入新籍,刊刻成爲《龍藏》。後來,有日本大藏經編纂會,網羅印度、中國、日本、朝鮮一切佛教的名著,在日本大正十叁年(1932),完成舉世佛學界最完整的一部大藏經,名爲《大正藏》。

  至于記述教法的文獻,自古即有九部經(佛經內容的九種分類)及十二部經等。十二部經是:

  (一) 契經,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的佛經;

  (二) 應頌,以偈頌重複闡釋契經所說的教法,亦稱爲重頌;

  (叁) 記別,又稱爲授記,指佛陀對衆弟子未來所作的證言;

  (四) 諷頌,又稱孤起,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說;

  (五) 自說,佛陀不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

  (六) 因緣,記載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七) 譬喻,以譬喻宣說法義;

  (八) 本事,本生譚以外,記載佛陀與弟子的前生事迹;

  (九) 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十) 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十一) 希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的事;

  (十二) 論議,記載佛的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意義。

  原始的佛典,如阿含及各種律藏等,初時都是以口誦相傳,經過結集、訂正、確認後,才以文字記錄下來。初期的經典,多數是以書寫方式流通。如《佛本行集經》說天王用筆墨、陀羅葉等書寫,《大方等大集經》說用紙墨書寫,《持心梵天所問經》、《寶女所問經》、《普曜經‧歎佛品》等則記載用竹帛書寫,亦有在壁上書寫經文的。此外,《正法念處經》、《大般涅槃經》、《梵網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亦舉出以葉紙、桦皮、貝葉、紙、素白疊等書寫。因當時沒有印刷術,故大乘佛教常勸說抄經的功德,令佛典的流通量亦隨之擴大。

  隋代天臺智者大師,爲了讓大衆易于明白佛陀的教法及思想內容的判別,把佛教經典分類爲五種,把佛陀說法的過程分爲五個時段。

  第一華嚴時,是佛陀初成道時,在叁七日時說《華嚴經》,《華嚴經》有前分與後分的區別,前分是叁七日時說,與會的都是優秀的大菩薩,沒有聲聞(阿羅漢)在內;後分如《入法界品》,則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因爲說法的程度太高,這些大聲聞人都無法聽得明白,都如聾似啞,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第二鹿苑時,又稱阿含時。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的十二年間,最初在鹿野苑爲跟隨他出家的五比丘說法。(悉達多太子偷出宮門時,他的父親淨飯王又驚又氣,于是派人追他回來,但因太子出家心很堅固,淨飯大王沒辦法,只好從王師中選出憍陳如等五人,伴隨侍奉太子學道。于是,這五人便隨同太子共修苦行,成爲後來的五比丘。太子修了六年苦行,仍然想不通如何能解脫生老病死的問題,不能達到解脫目的,于是放棄苦行,到尼連禅河沐浴,並接受牧羊女供養乳粥。憍陳如等五人以爲太子退失道心,于是離開太子,來到鹿野苑苦行林繼續苦修。釋尊成道後,很懷念這當初跟隨他的五人,很想先度他們,于是來到鹿野苑爲他們說四聖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五比丘實時得法眼淨。)之後,佛陀在十六個大國裏,說小乘四部阿含經,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所以此時期又稱阿含時。佛陀在這時期所說的教法是小乘法(即叁藏教),程度比較低。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七)

  第叁方等時,「方等」是大乘經典的通稱。佛陀在鹿苑時,度了無數弟子成爲阿羅漢。于是在後來的八年間,開始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斥責小乘而贊歎大乘,目的在打破在第二時得了小乘法淺證的阿羅漢,以爲是與佛深證相同的偏見,啓發小乘人生起恥小乘,尊大乘的心。

  第四般若時,在方等時之後的二十二年間,是佛陀說各種般若經的時期。這時所說的教法,在內容上分爲通、別、圓叁教,說諸法皆空,其意義是要二乘人進一步發展至大乘中的空,淘汰大、小乘分別的偏執,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此時又稱爲淘汰時。

  第五法華時,又稱涅槃時。是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的時期,主要是使修學的人證入佛的知見。佛將華嚴時以後,至法華時期間之二乘加以開會,令他們能「入佛知見」。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載,佛亦以法爲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既然佛亦以法爲師,依法而住,爲甚麼叁寶中不以法爲首呢?因爲法雖然是佛的老師,但法要由佛來說,道要人來弘。

  假若社會上一切大衆都皈依佛法,這世界便沒有罪惡,沒有仇恨、嫉妒、報複,人心純正,天地清甯,天災人禍亦不會發生,這是皈依法的真實意義。

  (3)僧寶

  皈依僧,衆中尊。

  顧名思義,衆中尊是受衆人尊敬的意思。

  按《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所載,僧有叁種,第一是菩薩僧,如文殊、彌勒等菩薩。第二是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第叁是凡夫僧,即已受具足別解脫戒,受持如來正知正見,而能說法利益衆生的僧伽。

  佛陀時代所指的僧寶,是禀承佛陀教法,修因得果的聲聞、緣覺,即憍陳如等五比丘,這些大阿羅漢,漏盡果滿,故稱爲僧寶。現在的僧寶則泛指出家的凡夫僧、福田僧。

  爲甚麼凡夫僧又名福田僧呢?因僧人出家修行,除了志願成佛外,更承擔了代佛說法的任務,所謂上弘佛道,下化衆生,自度度人,令佛法綿延不絕,利樂世間一切有情。凡夫僧雖然未得無漏之戒定慧及解脫,而供養者可獲無量福,所以又稱爲福田僧。佛說:「但以施僧,我在僧中。」佛說這話是明顯表示,佛法僧是一體的,供僧的時候,也在供佛,因佛在僧中。而然,雖說佛在僧中,但若把佛當是僧,便把佛貶低了。佛說「我在僧中」是強調佛與僧共存,因爲佛住世時,以佛爲軸心,但佛入滅後,僧是佛的代表。

  《十誦律》載,世尊與五百阿羅漢入首波城,到長者家應供,有鹿子母聞佛入城,亦發心供佛及五百阿羅漢。美食准備好後,鹿子母便往迎請佛及阿難進屋,佛與阿難進屋後,鹿子母即關閉所有門戶,五百阿羅漢只能以神力進入屋內應供,或從空中來,或從地上出,而沒神通的比丘則不能進入。

  食後,世尊明知故問阿難:「今日鹿子母請五百阿羅漢食,有否請僧中未證果之比丘呢?」答言無。佛說:「若鹿子母能以不分別心,于衆僧中請一未證悟之比丘,可得大福及大果報,勝以分別心請五百阿羅漢。」由此知道,以分別心請五百阿羅漢,不如按次第供養一凡僧得福多。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八)

  又《十輪經》中佛說:「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當然,我不容許他們破戒,但對破戒比丘,國王大臣等不能以鞭杖割截他們的手足,甚而斷他們的命,何況只是犯了輕戒及小威儀的事。破戒的比丘,猶如牛黃,牛雖然死了,但仍爲人所用,亦如麝香,死後都能大利益一切衆生。惡行比丘雖然犯了禁戒,但因爲戒的勢力,猶能利益無量的天人。又譬如燒香,香本身燒完之後,其香仍圍繞不散。破戒比丘雖然會墮落惡道,但他們會說法,能令衆生增長善根。就以這個因緣,一切白衣居士不應侵毀、輕蔑破戒比丘,應當守護、尊重、供養。」然後,世尊再說偈曰:「瞻蔔花雖萎,勝于諸余花,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簡單說,破戒比丘,尤比外道強得多。

  叁寶之中,最尊貴的當然是佛寶,最妙勝的是法寶,但地位最重要的是僧寶。因佛入滅後,我們只能供奉佛的聖像,而聖像則要住在由僧寶住持的道場內;佛的經典及文化雖然…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