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P2

  ..续本文上一页三宝的功德无量,要想得到无量的福报,不想堕到三恶道去,就要皈依三宝;要解脱一切痛苦,请求救护,远离生死轮回的苦、求出世涅槃,便要皈依三宝;欲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大菩提心,更要皈依三宝!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

  (二)何谓三宝?

  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未有正法住世,众生都是以诸天邪师为佛宝,四韦陀等为法宝,诸余外道为僧宝。如来出世后,才有归敬正三宝之法门。

  三宝是指佛、法、僧。皈依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宝,佛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示现丈六金身,及说华严经时,又特别示现卢舍那佛身,因此说,皈依佛不单是皈依释迦牟尼佛,而是皈依十方诸佛,统称为「佛宝」;皈依法宝,是皈依佛所说的一切法,称为「法宝」;皈依僧宝,是皈依出家学佛之比丘,称为「僧宝」,故佛、法、僧又名为三宝。

  (1)佛宝

  三宝中,以佛宝为首。

  皈依佛,两足尊。两足是福足慧足,佛陀多生修行,给众生无量布施,是福足;修持戒定、解行等达到圆满,是慧足。一切行满、愿满是為福慧两足,佛以此两足游行法界,通行无阻,受人敬仰,故说「两足尊」。

  《大智度论》卷二载,欲界三天的天人,对自己所爱的,会帮助他圆满一切愿;对厌恶的就希望他七世消灭。佛就不同,佛行菩萨道时,如遇怨亲、家贼来害,菩萨会以身肉、头、目、髓脑供养怨亲,甚至把身命布施给众生,也在所不惜。所以,只有佛才能受佛的名号。因此,应当皈命佛宝,以佛为师。

  佛的通号有十种,又称如来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十号大意如下:

  一、如来:音译为多陀阿伽陀。即是佛陀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因此尊称如来。又可分解为「如去」,即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往佛果涅槃的道而去,故又称「如去」。按照《大智度论》卷五十五载:「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由此而知,成佛先修六波罗蜜。又如来一词,出自《长阿含》卷十二,其中有云:「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即是说,如来所说都是真实不假的,所以名「如来」。

  二、应供:音译为阿罗汉。即是断尽一切烦恼,不受生死束缚,智德圆满的圣者,故此,应受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及尊敬,故称「应供」。

  三、正遍知:音译为三藐三菩提。旧译为正遍知,新译为正等觉。「三藐」是正的意思,「菩提」是法的意思。「正遍知」是能知一切正法、已成正觉的圣者,对于法界的一切,都知得一清二楚,故说「正遍知」。

  四、明行足:音译为鞞侈遮罗那三般那。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已具足。」依照佛制的戒、定、慧修行,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大智度论》卷二说,得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等,是为三明;身、口二业清净,是为行,佛陀是三明二业都圆满具足的圣者,所以称为「明行足」。

  五、善逝:音译作修伽陀,又称为「好说」、「好去」等。「好说」的意思是佛陀以无量的智慧,依众生的根器而说法,或者说布施,或者说涅槃,或者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法,而引导众生入于佛道。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以药」,众生是病人,佛法是药,法能治众生的病。善逝与如来十分相似,「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此娑婆世界;「如去」是如实的去涅槃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中。即是说诸佛往来自在,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称「善逝」,又名「好去」。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四)

  (六) 世间解:音译作路迦惫,又名为「知世间」。即是佛能了解及知道世间一切众生和非众生的一切,了知世间生起的因,和世间的毁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所以称为「世间解」。简单说,佛清楚了解世间的一切生灭法,故常劝众生不要贪恋,应学出世间的法,才能真正离苦。

  (七) 无上士:音译阿耨多罗。佛陀的智德,在人中是最优胜的,是无人能及的,因此称为「无上士」;又在诸法中,涅槃法是最无上的。另外,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称为有上士;佛的妙觉位,称为「无上士」。

  (八) 调御丈夫:音译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其意是:佛是可以化导一切「丈夫」的「调御师」。这里说的「丈夫」是指修行的众生。《大智度论》卷二云:「佛大慈大智,有时说柔软的好话,有时说悲切的话或是杂话,这种种的方便语,主要是调伏发心修行的人(丈夫),使他们得道,往入涅槃之路。」而然,佛亦慈悲化度女人,为甚么独说「调御丈夫」呢?因为古时男尊女卑,以男性为主流。而修行佛道,男女皆可成佛,不论男女,往生极乐世界后,同现金色身,同现大丈夫相,同名妙音,故能调伏众生的佛陀,亦称为「调御丈夫」。

  (九) 天人师:音译作舍多提婆魔楼舍喃,又称为「天人教师」。即佛陀是诸天与人类的教师,示意教导众生甚么可以做,甚么不可以做;甚么是善,甚么是不善。众生若能依教而行,不舍佛陀的教法,便可以解脱烦恼,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常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比较多,度了不少天人及凡人,度其他道的则比较少,所以又称佛为「天人师」。

  (十) 佛:意译觉者,又称佛陀。是觉悟真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凡夫无法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声闻、缘觉二乘仅能做到自觉;菩萨具有自觉、觉他,但尚有一品无明未破,故觉行仍未能圆满。佛能化人,可教导一切众生,故又称为「能人」;阿弥陀佛称为安乐世界之能人。一切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有十力、四无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的能力。佛又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达到佛果,必须具足三种德相,即断德、智德、恩德,合称为大定智悲。此外,佛亦称为世尊,即是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的意思。佛亦称为两足尊,即福足慧足。

  佛不但有十号,且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故名法身。报身,是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自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亦即完成佛果的身,如法藏比丘发愿建立极乐净土,圆满后成为阿弥陀佛,是名报身佛,所建成之极乐国土是报土。化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如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住世八十年,讲经三百余会,依住于凡夫的色身,示现凡夫的生老病死,但没有凡夫的烦恼。

  大乘佛教以诸佛的三身为佛宝。经中说,从平等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从化身流出三藏十二部经,因此须先修法身。

  天台宗立毘卢遮那、卢舍那、释迦等为三尊,称毘卢遮那为自性身,卢舍那为受用身,释迦为变化身。十佛名之中,有「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称。

  除三身外,大乘佛教又分有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如七佛、燃灯佛等是过去佛;弥勒是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释尊与弥勒之间,是无佛之世。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不可能有两佛同时存在,大乘佛教则认为,在同一时期内可以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閦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他方世界,亦有无数的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此外,又有三世诸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称为三劫三千佛,佛名载于三劫三千佛名经内。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五)

  佛是大医王,能医治众生一切病,医生只能医治已发生的种种身病、精神病及心理病,但不能令不生病,佛法则不同,不但可以治病,且能令人不生病。因一切病皆由心想生,心如大海水,当心平气和时,海面澄澈如镜,但当不如意事出现时,怒便从心上起,如海面掀起汹涌澎湃的万丈波涛,令人瞩目惊心。故佛说人有两颗心,一是真心,真心是佛心,另一是识心,即妄心。妄心被外境诱惑,由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味,身所触,意所想,而产生种种爱恶,转变为识,蒙罩在原来清净的真心上,令本性迷失,识心暴戾凶残,贪得无厌,破坏和谐。皈依佛就是要寻回我们的真心佛性,皈投依止自性佛,除却妄心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不善的行为,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这样便可转识成智。假若人人皈依自性佛,世界便没有战祸,族群之间便没有排斥毁谤,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天下便不会有灾难,这五浊恶世,随即转变为人间净土、和谐社会,这是皈依佛的真实意义。

  (2)法宝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法,是皈依佛说的教法。佛法是医治众生病苦的良药。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法,帮助大家度过难关,解决问题。依佛法修行,能成佛道,故说有佛法,便有办法。

  法宝,是佛陀证悟后,讲经三百余会所宣说的教法。其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十二缘起、八圣道、三法印等。佛陀在十二年的阿含时说法中,差不多每天都孜孜不倦地阐述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义理,成就无数人得阿罗汉道,直至涅槃时仍殷勤询问弟子是否了解四义,可见四圣谛乃原始佛教之纲领、佛法的中心思想,解脱生死的唯一方法。其主要教义是苦当知,集当灭,道当修。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知苦便要灭苦,灭苦先灭十二缘起,缘起法乃永恒不变的真理。佛在菩提树下,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