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一)

  前言

  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佛教,但真正了解佛教的人并不太多。大都以为到庙里烧烧香,拜拜观音、关帝、玉帝、天后、妈祖等,或是到乩坛神舍扶鸾问卜,或是到黄大仙祠拈香祷求、拜斗转运,便是信奉佛教,更有将古佛再来之观世音菩萨降贬为神,称之为「观音娘娘」。

  其实,除观音菩萨外,上述全部都是神,这些神都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神通,因未断漏,故无漏尽通,又因未断漏,故仍受烦恼瞋恚等缠扰,故求神要酬答,俗语所谓「还神」。

  得五神通之神,能观见过去,预知未来,亦能悉知宇宙一切,但不能改变事实,更不能逃脱生死。凡夫修四禅八定,亦可得五通,但漏尽通唯有圣者才可得,初发心菩萨亦只能得五通,只有阿罗汉、十地以上法身菩萨、佛等圣者才有六通。故只有修学佛道,才能转识成智,改变命运,不受生死束缚,这是佛与神的分别。故佛陀说神是外道,其理在此。何谓外道?按《俱舍玄义》说:「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若随顺外境,不观自心,于心外求法,便是外道。佛住世时,王舍城便有六师,生出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外道知见不正确,妄执因果论,有的认为世间一切是恒常的、无常的、亦恒常亦无常的;有的认为世间一切是无因果的,因而否定因果道理;更有六种修苦行的外道,他们以饥饿、投渊、赴火、自坐、寂默为修行,更有学习牛、犬,而祈求升天,称为牛狗外道。

  其实,真正的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于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而创立的。觉悟后的悉达多太子称为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或是世尊,释迦牟尼翻译汉语是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之义。  

  「佛」,梵语是buddha,翻译汉语是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自觉」是依止佛陀教法而自我修正、约束,「觉他」是化度他人,令他觉悟,「觉行圆满」是功果圆满而成佛。是故皈依佛亦即皈依「觉」,觉而不迷是真正佛教。要皈依佛教一定先求一位僧人为皈依师,并为举行皈依三宝的仪式,才能正式成为佛弟子。

  很多人知道佛教好,经常在佛堂、寺院做义工,更声称自己是佛教徒,就是不肯皈依,认为只要心内有佛即可,不必拘执于仪式,这是错误的想法。凡事都有规则,社会如是,各宗教如是,佛教亦如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成为佛弟子,必要禀承佛陀教法,先受三皈,后受五戒,按次第受八戒十戒乃至菩萨戒,依经律而行,听师父教诲,如法修行,趣向佛道。

  五戒是学佛初基,成佛之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在家人戒邪淫,出家人则离非梵行缘)、不妄语、不饮酒。

  戒的本质在乎防非止恶,自我约束,不作侵犯他人之事,完成自己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因,是慈悲心的体现,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素。故佛入涅槃前,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

  现代人追求时靡,对于传统的美德,被讥为「过时、落伍」。所以,很多人虽然受了戒,对戒规仍是懵然不知,以为缦衣披身,便比别人高了几级,然后对人说:「我是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但若有人问起,戒是甚么东西?受戒有甚么真实意义?甚么是「开遮持犯、轻重之相」?犯戒有甚么果报等种种问题时,便瞠目结舌,哑口无言,真如入宝山空手回,甚为可惜、可叹。

  发心修行,若连五戒都办不到,又如何能受大小乘戒呢?五分法身、一切佛法又如何能成就?若失五戒,殁后不得人身,只能投到三恶道,求出无期。同样地,大部份现代人把我国留传数千年的优良文化五常八德,亦抛到九霄云外。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两者均是我国高尚传统文化之扎根点。世人若违背五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越来越冷漠恶劣,家庭无法和谐,若一家人都不能相亲相爱,又如何能爱国爱乡?违背五常即违背天地,是天下之大禁忌。

  儒释两教虽终极不同,但做人基本道理皆是一致,故古大德融汇佛儒,以五戒配五常。即仁者不杀生,义者不偷盗,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饮酒。略有不同者,儒家不反对饮酒,但仍以不过量为原则,免酒后失礼,故古时之酒杯形状如宝鼎,有三脚,里面盛酒很少,酒到了某一水平便被档住,不能干杯。

  最先以五戒配五常的是北魏之昙靖。据《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所载,北魏太武帝时灭佛,诸诸经被焚毁致荡然不存。昙靖为重兴佛教,鼓励造立佛像,以应当时之需要,故撰《提谓波利经》二卷,引用五方、五行之说,以不杀配东方,东方是木,木主仁,仁能养生;以不盗配北方,北方是水,水主智,智者不盗;不邪淫配西方,西方是金,金主义,义不邪淫;不饮酒配南方,南方是火,火主礼,礼防于失;以不妄语配中央,中央是土,土主信,妄语之人两头两舌,不契中正,故以不妄语居中,表义不偏乖之理。即仁者不杀,智者不盗,义者不邪淫,礼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此五行是天地之大用,如天失五行则妖灾起,地失五行则万物不生,四时失五行则阴阳不和,王者失五行则天下乱,人民失五行则身危而灭性命。同时,此经亦十分推崇五戒,可惜后来因为有人提出是伪经而遭禁制,但在唐、宋之时,仍有不少人信持。

  是故,宣弘五戒,乃出家僧众份所应为。于此,学人谨以过去在八关斋戒法会期间及传授三皈五戒时之讲话,汇集成书,与大众结缘。顺此祝贺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在国家宗教政策的开放下,恩师永惺上人与吾等努力下,众大德居士护持下,现已修缮圆满,且开光在即。祈望人人能受持三皈,守护五戒,谛造社会和谐,家庭和乐。阿弥陀佛!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二)

  三皈

  (一)为甚么要皈依三宝?

  皈是皈投、投靠,依是依伏、依靠。三宝是佛法僧,皈依三宝即是皈投、依伏于佛法僧,如子依于父,民依于王,性依于勇一样。

  当我们离开家庭,流落异乡时,很自然就会想到在当地找个亲戚或者相熟的朋友投靠;当我们有灾难来临的时候,很自然亦会想到找个亲人或者熟人帮忙,依赖他来救护。皈依三宝也是这个道理,含有趣向、请求救护的意义。

  世俗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我们长大后,父母年纪渐渐衰老,不能再依靠他们了。相反,他们要依靠于我侍奉供养;至于依靠朋友更难,所谓上山寻虎易,开口靠人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靠人没那么容易,有大势力能帮你的人眼高于顶,不会睬你,有心无力的人更不能靠,只有慈悲的佛菩萨,有能力帮你,又不会心存分别,不会因瞧不起你而拒绝相帮。

  (1) 八苦相煎要皈依三宝

  当我们久病不愈时、被诬害时、郁郁不得志时、所求违愿时、与爱人别离时、与憎恨人在一起时,痛苦交煎,又可依靠谁来救护呢?在苦难的人生中、茫茫业海中、求救无门的号哀声中,又可向谁求助呢?如果皈依了三宝,便可倚靠三宝护持加庇,度过一切难关。正如《优婆塞戒经》中,佛对善生说:「为破诸苦(人生八苦),断除烦恼(不造苦因),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不生不死涅槃之乐),以是因缘,受三皈依。」

  (2)灭除烦恼要皈依三宝

  佛说世间人的一切苦难,都是因为过去世所造的恶业而来,这些恶业是因,今天尝受的苦是恶因的果,若要破除这些苦,灭除这些烦恼而得到清凉自在乃至成佛,惟有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佛为师,凭法为药,依僧为友。此三皈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得涅槃乐。

  (3)不堕恶道要皈依三宝

  梁武帝时,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国师宝志公,为了救度那堕落蟒蛇身的皇后郗氏,撰写了《慈悲道场忏法》,其中说:「今天来到道场的大众,为甚么要皈依三宝呢?诸佛菩萨,有无限的大悲,要度脱世间的人;有无限的大慈,要安慰世间的人。佛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如悯念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他们大慈大悲的心,从来不会疲劳懈倦,只愿做到能利益众生的善事,誓愿帮助众生息灭三毒的火,教化众生令他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不成佛,菩萨誓不取正觉。因为这原因,大家便应该皈依了。诸佛慈悲悯念众生的心,比我们的父母还要多。佛经上常说,父母爱儿的慈心只限于一世,但诸佛念众生的慈心是无尽的。天下的父母,如果看见儿子背恩违义,便会心生瞋恨,爱子的慈心便因此而减少。但诸佛菩萨的慈心便不同,佛菩萨看见众生做错事时,同情怜悯的心更重,甚至愿意代替那些罪恶众生,入于无间地狱的大火轮中,受无量苦。但愚痴的众生,被无明覆盖着智慧,被烦恼覆蔽着心,不懂得皈向佛菩萨,更不相信佛菩萨为他们所说的法,不信受佛菩萨的教化,甚至说粗言恶语诽谤的话。这些愚昧的众生,因为不发心念报诸佛的恩及不信佛,而造无数的罪,最终堕在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中,受无量的苦,受罪完毕后,暂时生到人间,都是丑陋残障,诸根不具的人,不懂禅定,没有智慧,种种的障碍,都是因为没有对佛菩萨生起敬仰心。」

  (4) 皈依三宝功德最大

  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信之人。福薄的人,遇佛法而不敬信,不知归敬三宝的无量功德。

  《佛说希有挍量功德经》卷一说:「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中,若人以稻麻竹苇,四事供养无量诸佛,满二万岁时,诸佛灭后,各各起宝塔,及以香花种种供养,其人得福虽然多,但不如有人以淳净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的功德多。」

  《善生经》亦说:「若人受三自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皈依…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