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一)
前言
社會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佛教,但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並不太多。大都以爲到廟裏燒燒香,拜拜觀音、關帝、玉帝、天後、媽祖等,或是到乩壇神舍扶鸾問蔔,或是到黃大仙祠拈香禱求、拜鬥轉運,便是信奉佛教,更有將古佛再來之觀世音菩薩降貶爲神,稱之爲「觀音娘娘」。
其實,除觀音菩薩外,上述全部都是神,這些神都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神通,因未斷漏,故無漏盡通,又因未斷漏,故仍受煩惱瞋恚等纏擾,故求神要酬答,俗語所謂「還神」。
得五神通之神,能觀見過去,預知未來,亦能悉知宇宙一切,但不能改變事實,更不能逃脫生死。凡夫修四禅八定,亦可得五通,但漏盡通唯有聖者才可得,初發心菩薩亦只能得五通,只有阿羅漢、十地以上法身菩薩、佛等聖者才有六通。故只有修學佛道,才能轉識成智,改變命運,不受生死束縛,這是佛與神的分別。故佛陀說神是外道,其理在此。何謂外道?按《俱舍玄義》說:「學乖谛理,隨自妄情,不返內覺,稱爲外道。」
佛教認爲世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若隨順外境,不觀自心,于心外求法,便是外道。佛住世時,王舍城便有六師,生出九十六種外道。這些外道知見不正確,妄執因果論,有的認爲世間一切是恒常的、無常的、亦恒常亦無常的;有的認爲世間一切是無因果的,因而否定因果道理;更有六種修苦行的外道,他們以饑餓、投淵、赴火、自坐、寂默爲修行,更有學習牛、犬,而祈求升天,稱爲牛狗外道。
其實,真正的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于菩提樹下證悟宇宙人生真理而創立的。覺悟後的悉達多太子稱爲釋迦牟尼佛,又稱爲佛陀或是世尊,釋迦牟尼翻譯漢語是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之義。
「佛」,梵語是buddha,翻譯漢語是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是依止佛陀教法而自我修正、約束,「覺他」是化度他人,令他覺悟,「覺行圓滿」是功果圓滿而成佛。是故皈依佛亦即皈依「覺」,覺而不迷是真正佛教。要皈依佛教一定先求一位僧人爲皈依師,並爲舉行皈依叁寶的儀式,才能正式成爲佛弟子。
很多人知道佛教好,經常在佛堂、寺院做義工,更聲稱自己是佛教徒,就是不肯皈依,認爲只要心內有佛即可,不必拘執于儀式,這是錯誤的想法。凡事都有規則,社會如是,各宗教如是,佛教亦如是,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成爲佛弟子,必要禀承佛陀教法,先受叁皈,後受五戒,按次第受八戒十戒乃至菩薩戒,依經律而行,聽師父教誨,如法修行,趣向佛道。
五戒是學佛初基,成佛之根本。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在家人戒邪淫,出家人則離非梵行緣)、不妄語、不飲酒。
戒的本質在乎防非止惡,自我約束,不作侵犯他人之事,完成自己身口意叁業的清淨,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因,是慈悲心的體現,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原素。故佛入涅槃前,囑咐弟子要以戒爲師。
現代人追求時靡,對于傳統的美德,被譏爲「過時、落伍」。所以,很多人雖然受了戒,對戒規仍是懵然不知,以爲缦衣披身,便比別人高了幾級,然後對人說:「我是五戒、八戒、菩薩戒弟子。」但若有人問起,戒是甚麼東西?受戒有甚麼真實意義?甚麼是「開遮持犯、輕重之相」?犯戒有甚麼果報等種種問題時,便瞠目結舌,啞口無言,真如入寶山空手回,甚爲可惜、可歎。
發心修行,若連五戒都辦不到,又如何能受大小乘戒呢?五分法身、一切佛法又如何能成就?若失五戒,殁後不得人身,只能投到叁惡道,求出無期。同樣地,大部份現代人把我國留傳數千年的優良文化五常八德,亦抛到九霄雲外。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兩者均是我國高尚傳統文化之紮根點。世人若違背五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會越來越冷漠惡劣,家庭無法和諧,若一家人都不能相親相愛,又如何能愛國愛鄉?違背五常即違背天地,是天下之大禁忌。
儒釋兩教雖終極不同,但做人基本道理皆是一致,故古大德融彙佛儒,以五戒配五常。即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語,智者不飲酒。略有不同者,儒家不反對飲酒,但仍以不過量爲原則,免酒後失禮,故古時之酒杯形狀如寶鼎,有叁腳,裏面盛酒很少,酒到了某一水平便被檔住,不能幹杯。
最先以五戒配五常的是北魏之昙靖。據《續高僧傳卷一.昙曜傳》所載,北魏太武帝時滅佛,諸諸經被焚毀致蕩然不存。昙靖爲重興佛教,鼓勵造立佛像,以應當時之需要,故撰《提謂波利經》二卷,引用五方、五行之說,以不殺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仁,仁能養生;以不盜配北方,北方是水,水主智,智者不盜;不邪淫配西方,西方是金,金主義,義不邪淫;不飲酒配南方,南方是火,火主禮,禮防于失;以不妄語配中央,中央是土,土主信,妄語之人兩頭兩舌,不契中正,故以不妄語居中,表義不偏乖之理。即仁者不殺,智者不盜,義者不邪淫,禮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此五行是天地之大用,如天失五行則妖災起,地失五行則萬物不生,四時失五行則陰陽不和,王者失五行則天下亂,人民失五行則身危而滅性命。同時,此經亦十分推崇五戒,可惜後來因爲有人提出是僞經而遭禁製,但在唐、宋之時,仍有不少人信持。
是故,宣弘五戒,乃出家僧衆份所應爲。于此,學人謹以過去在八關齋戒法會期間及傳授叁皈五戒時之講話,彙集成書,與大衆結緣。順此祝賀遼甯省朝陽市佑順寺,在國家宗教政策的開放下,恩師永惺上人與吾等努力下,衆大德居士護持下,現已修繕圓滿,且開光在即。祈望人人能受持叁皈,守護五戒,谛造社會和諧,家庭和樂。阿彌陀佛!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二)
叁皈
(一)爲甚麼要皈依叁寶?
皈是皈投、投靠,依是依伏、依靠。叁寶是佛法僧,皈依叁寶即是皈投、依伏于佛法僧,如子依于父,民依于王,性依于勇一樣。
當我們離開家庭,流落異鄉時,很自然就會想到在當地找個親戚或者相熟的朋友投靠;當我們有災難來臨的時候,很自然亦會想到找個親人或者熟人幫忙,依賴他來救護。皈依叁寶也是這個道理,含有趣向、請求救護的意義。
世俗人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我們長大後,父母年紀漸漸衰老,不能再依靠他們了。相反,他們要依靠于我侍奉供養;至于依靠朋友更難,所謂上山尋虎易,開口靠人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靠人沒那麼容易,有大勢力能幫你的人眼高于頂,不會睬你,有心無力的人更不能靠,只有慈悲的佛菩薩,有能力幫你,又不會心存分別,不會因瞧不起你而拒絕相幫。
(1) 八苦相煎要皈依叁寶
當我們久病不愈時、被誣害時、郁郁不得志時、所求違願時、與愛人別離時、與憎恨人在一起時,痛苦交煎,又可依靠誰來救護呢?在苦難的人生中、茫茫業海中、求救無門的號哀聲中,又可向誰求助呢?如果皈依了叁寶,便可倚靠叁寶護持加庇,度過一切難關。正如《優婆塞戒經》中,佛對善生說:「爲破諸苦(人生八苦),斷除煩惱(不造苦因),受于無上寂滅之樂(不生不死涅槃之樂),以是因緣,受叁皈依。」
(2)滅除煩惱要皈依叁寶
佛說世間人的一切苦難,都是因爲過去世所造的惡業而來,這些惡業是因,今天嘗受的苦是惡因的果,若要破除這些苦,滅除這些煩惱而得到清涼自在乃至成佛,惟有皈依叁寶。所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佛爲師,憑法爲藥,依僧爲友。此叁皈能令衆生出離生死,得涅槃樂。
(3)不墮惡道要皈依叁寶
梁武帝時,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國師寶志公,爲了救度那墮落蟒蛇身的皇後郗氏,撰寫了《慈悲道場忏法》,其中說:「今天來到道場的大衆,爲甚麼要皈依叁寶呢?諸佛菩薩,有無限的大悲,要度脫世間的人;有無限的大慈,要安慰世間的人。佛菩薩憫念一切衆生,如憫念自己的獨生子一樣,他們大慈大悲的心,從來不會疲勞懈倦,只願做到能利益衆生的善事,誓願幫助衆生息滅叁毒的火,教化衆生令他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衆生不成佛,菩薩誓不取正覺。因爲這原因,大家便應該皈依了。諸佛慈悲憫念衆生的心,比我們的父母還要多。佛經上常說,父母愛兒的慈心只限于一世,但諸佛念衆生的慈心是無盡的。天下的父母,如果看見兒子背恩違義,便會心生瞋恨,愛子的慈心便因此而減少。但諸佛菩薩的慈心便不同,佛菩薩看見衆生做錯事時,同情憐憫的心更重,甚至願意代替那些罪惡衆生,入于無間地獄的大火輪中,受無量苦。但愚癡的衆生,被無明覆蓋著智慧,被煩惱覆蔽著心,不懂得皈向佛菩薩,更不相信佛菩薩爲他們所說的法,不信受佛菩薩的教化,甚至說粗言惡語誹謗的話。這些愚昧的衆生,因爲不發心念報諸佛的恩及不信佛,而造無數的罪,最終墮在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中,受無量的苦,受罪完畢後,暫時生到人間,都是醜陋殘障,諸根不具的人,不懂禅定,沒有智慧,種種的障礙,都是因爲沒有對佛菩薩生起敬仰心。」
(4) 皈依叁寶功德最大
所謂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信之人。福薄的人,遇佛法而不敬信,不知歸敬叁寶的無量功德。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卷一說:「在這叁千大千世界中,若人以稻麻竹葦,四事供養無量諸佛,滿二萬歲時,諸佛滅後,各各起寶塔,及以香花種種供養,其人得福雖然多,但不如有人以淳淨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的功德多。」
《善生經》亦說:「若人受叁自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叁皈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皈依…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