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叁寶的功德無量,要想得到無量的福報,不想墮到叁惡道去,就要皈依叁寶;要解脫一切痛苦,請求救護,遠離生死輪回的苦、求出世涅槃,便要皈依叁寶;欲發利益一切衆生的大菩提心,更要皈依叁寶!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叁)

  (二)何謂叁寶?

  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未有正法住世,衆生都是以諸天邪師爲佛寶,四韋陀等爲法寶,諸余外道爲僧寶。如來出世後,才有歸敬正叁寶之法門。

  叁寶是指佛、法、僧。皈依叁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寶,佛在菩提樹下初成道時,示現丈六金身,及說華嚴經時,又特別示現盧舍那佛身,因此說,皈依佛不單是皈依釋迦牟尼佛,而是皈依十方諸佛,統稱爲「佛寶」;皈依法寶,是皈依佛所說的一切法,稱爲「法寶」;皈依僧寶,是皈依出家學佛之比丘,稱爲「僧寶」,故佛、法、僧又名爲叁寶。

  (1)佛寶

  叁寶中,以佛寶爲首。

  皈依佛,兩足尊。兩足是福足慧足,佛陀多生修行,給衆生無量布施,是福足;修持戒定、解行等達到圓滿,是慧足。一切行滿、願滿是為福慧兩足,佛以此兩足遊行法界,通行無阻,受人敬仰,故說「兩足尊」。

  《大智度論》卷二載,欲界叁天的天人,對自己所愛的,會幫助他圓滿一切願;對厭惡的就希望他七世消滅。佛就不同,佛行菩薩道時,如遇怨親、家賊來害,菩薩會以身肉、頭、目、髓腦供養怨親,甚至把身命布施給衆生,也在所不惜。所以,只有佛才能受佛的名號。因此,應當皈命佛寶,以佛爲師。

  佛的通號有十種,又稱如來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十號大意如下:

  一、如來:音譯爲多陀阿伽陀。即是佛陀乘真理而來,由真如而現身,因此尊稱如來。又可分解爲「如去」,即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往佛果涅槃的道而去,故又稱「如去」。按照《大智度論》卷五十五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來。」由此而知,成佛先修六波羅蜜。又如來一詞,出自《長阿含》卷十二,其中有雲:「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即是說,如來所說都是真實不假的,所以名「如來」。

  二、應供:音譯爲阿羅漢。即是斷盡一切煩惱,不受生死束縛,智德圓滿的聖者,故此,應受人天以種種香、花、璎珞、幢幡、伎樂等供養及尊敬,故稱「應供」。

  叁、正遍知:音譯爲叁藐叁菩提。舊譯爲正遍知,新譯爲正等覺。「叁藐」是正的意思,「菩提」是法的意思。「正遍知」是能知一切正法、已成正覺的聖者,對于法界的一切,都知得一清二楚,故說「正遍知」。

  四、明行足:音譯爲鞞侈遮羅那叁般那。依《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載:「明,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行足,即戒、定、慧已具足。」依照佛製的戒、定、慧修行,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稱爲明行足。《大智度論》卷二說,得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等,是爲叁明;身、口二業清淨,是爲行,佛陀是叁明二業都圓滿具足的聖者,所以稱爲「明行足」。

  五、善逝:音譯作修伽陀,又稱爲「好說」、「好去」等。「好說」的意思是佛陀以無量的智慧,依衆生的根器而說法,或者說布施,或者說涅槃,或者說五蘊、十二因緣、四谛等法,而引導衆生入于佛道。所謂「觀機逗教,應病以藥」,衆生是病人,佛法是藥,法能治衆生的病。善逝與如來十分相似,「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此娑婆世界;「如去」是如實的去涅槃彼岸,不再退沒于生死海中。即是說諸佛往來自在,以一切智爲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稱「善逝」,又名「好去」。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四)

  (六) 世間解:音譯作路迦憊,又名爲「知世間」。即是佛能了解及知道世間一切衆生和非衆生的一切,了知世間生起的因,和世間的毀滅,亦了知出世間之道,所以稱爲「世間解」。簡單說,佛清楚了解世間的一切生滅法,故常勸衆生不要貪戀,應學出世間的法,才能真正離苦。

  (七) 無上士:音譯阿耨多羅。佛陀的智德,在人中是最優勝的,是無人能及的,因此稱爲「無上士」;又在諸法中,涅槃法是最無上的。另外,菩薩五十二階位中之等覺位,稱爲有上士;佛的妙覺位,稱爲「無上士」。

  (八) 調禦丈夫:音譯富樓沙昙藐婆羅提。其意是:佛是可以化導一切「丈夫」的「調禦師」。這裏說的「丈夫」是指修行的衆生。《大智度論》卷二雲:「佛大慈大智,有時說柔軟的好話,有時說悲切的話或是雜話,這種種的方便語,主要是調伏發心修行的人(丈夫),使他們得道,往入涅槃之路。」而然,佛亦慈悲化度女人,爲甚麼獨說「調禦丈夫」呢?因爲古時男尊女卑,以男性爲主流。而修行佛道,男女皆可成佛,不論男女,往生極樂世界後,同現金色身,同現大丈夫相,同名妙音,故能調伏衆生的佛陀,亦稱爲「調禦丈夫」。

  (九) 天人師:音譯作舍多提婆魔樓舍喃,又稱爲「天人教師」。即佛陀是諸天與人類的教師,示意教導衆生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甚麼是善,甚麼是不善。衆生若能依教而行,不舍佛陀的教法,便可以解脫煩惱,故稱「天人師」。又以佛陀常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比較多,度了不少天人及凡人,度其他道的則比較少,所以又稱佛爲「天人師」。

  (十) 佛:意譯覺者,又稱佛陀。是覺悟真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凡夫無法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聲聞、緣覺二乘僅能做到自覺;菩薩具有自覺、覺他,但尚有一品無明未破,故覺行仍未能圓滿。佛能化人,可教導一切衆生,故又稱爲「能人」;阿彌陀佛稱爲安樂世界之能人。一切佛身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具有十力、四無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的能力。佛又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稱爲七勝事,即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等。達到佛果,必須具足叁種德相,即斷德、智德、恩德,合稱爲大定智悲。此外,佛亦稱爲世尊,即是具備衆德,而爲世人所尊重恭敬的意思。佛亦稱爲兩足尊,即福足慧足。

  佛不但有十號,且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爲體,故名法身。報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的身,如法藏比丘發願建立極樂淨土,圓滿後成爲阿彌陀佛,是名報身佛,所建成之極樂國土是報土。化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是佛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如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住世八十年,講經叁百余會,依住于凡夫的色身,示現凡夫的生老病死,但沒有凡夫的煩惱。

  大乘佛教以諸佛的叁身爲佛寶。經中說,從平等法身流出報身,從報身流出化身,從化身流出叁藏十二部經,因此須先修法身。

  天臺宗立毘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等爲叁尊,稱毘盧遮那爲自性身,盧舍那爲受用身,釋迦爲變化身。十佛名之中,有「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之稱。

  除叁身外,大乘佛教又分有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如七佛、燃燈佛等是過去佛;彌勒是未來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釋尊與彌勒之間,是無佛之世。

  小乘佛教認爲,現世不可能有兩佛同時存在,大乘佛教則認爲,在同一時期內可以有多佛並存,例如,東方有阿閦佛及西方有阿彌陀佛。同時,在他方世界,亦有無數的佛存在,即所謂十方恒沙諸佛。此外,又有叁世諸佛,是指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賢劫之千佛,及未來星宿劫之千佛,合稱爲叁劫叁千佛,佛名載于叁劫叁千佛名經內。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五)

  佛是大醫王,能醫治衆生一切病,醫生只能醫治已發生的種種身病、精神病及心理病,但不能令不生病,佛法則不同,不但可以治病,且能令人不生病。因一切病皆由心想生,心如大海水,當心平氣和時,海面澄澈如鏡,但當不如意事出現時,怒便從心上起,如海面掀起洶湧澎湃的萬丈波濤,令人矚目驚心。故佛說人有兩顆心,一是真心,真心是佛心,另一是識心,即妄心。妄心被外境誘惑,由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味,身所觸,意所想,而産生種種愛惡,轉變爲識,蒙罩在原來清淨的真心上,令本性迷失,識心暴戾凶殘,貪得無厭,破壞和諧。皈依佛就是要尋回我們的真心佛性,皈投依止自性佛,除卻妄心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不善的行爲,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這樣便可轉識成智。假若人人皈依自性佛,世界便沒有戰禍,族群之間便沒有排斥毀謗,人與人之間沒有爭鬥,天下便不會有災難,這五濁惡世,隨即轉變爲人間淨土、和諧社會,這是皈依佛的真實意義。

  (2)法寶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法,是皈依佛說的教法。佛法是醫治衆生病苦的良藥。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對不同根性的衆生說不同的法,幫助大家度過難關,解決問題。依佛法修行,能成佛道,故說有佛法,便有辦法。

  法寶,是佛陀證悟後,講經叁百余會所宣說的教法。其基本教義是四聖谛、十二緣起、八聖道、叁法印等。佛陀在十二年的阿含時說法中,差不多每天都孜孜不倦地闡述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義理,成就無數人得阿羅漢道,直至涅槃時仍殷勤詢問弟子是否了解四義,可見四聖谛乃原始佛教之綱領、佛法的中心思想,解脫生死的唯一方法。其主要教義是苦當知,集當滅,道當修。以業爲因,以煩惱爲緣。知苦便要滅苦,滅苦先滅十二緣起,緣起法乃永恒不變的真理。佛在菩提樹下,觀察此真理而開悟,並爲衆生開示此法…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一~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