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一)

  一體叁身是自性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這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自心迷了,不見內性,反而在外境上尋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謂清淨法身佛呢?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中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但世人性識如天上的雲,常浮遊不定,妄念便如浮雲般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如此名爲清淨法身佛。

  何謂圓滿報身呢?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的己過,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然不一樣,仁的本性是無二的,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會把過去的無量善因消滅,自性起一念善,多如恒河沙的惡亦會斂盡,直至得到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爲報身。

  何謂千百億化身呢?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毒害化爲龍蛇,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各位善知識,法身是本來具有,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的功德,是真皈依。我們這個皮肉的身體是色身,色身尤如是屋宅,是不能皈依的,但如果能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

  (五)皈依叁寶的好處

  人有急難時,很自然到處求助,有的皈依山神、樹神,甚至皈依于石頭。佛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叁十四中說,這些皈依都不可靠,唯有皈依叁寶才能救濟苦厄。論中記載世尊以偈說道:「衆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山神名),園苑及叢林(神名),孤樹製多等(孤樹神,製多是外道塔),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聖谛中,恒以慧觀察,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知永超衆苦,知八支聖道(道谛),趣安穩涅槃(滅谛),此皈依最勝,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

  是故,只有皈依叁寶,才能得到真實好處。

  (1) 皈依叁寶有叁十六位善神守護

  又據《四天王經》載,天帝釋之四天神王及太子、使者等,每于六齋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至人間巡視,伺察人類善惡。然後,再返回忉利天,向天帝釋啓奏。天帝對于在該日皈依叁寶、清心守齋的人,必予以增壽益算,並遣派叁十六位善神守護其身,日夜保護吉祥。

  (2) 皈依叁寶不墮惡道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說,皈依叁寶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及其余惡道,得八解脫。《經律異相》卷二亦說,以前有忉利天的天主天帝釋,自知福報享盡,五德離身,因而五衰相現,命盡後將墮到畜道裏,生陶瓷家的驢胎中。天帝釋非常愁憂,心想,叁界之中,能濟人苦厄的唯有佛陀。于是奔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皈命叁寶,天帝的頭在地上還未起來已命終,果然墮入驢胎內。當時,因爲母驢沒被繩縛,到處走動,碰壞了瓷器,陶瓷主人非常生氣,發狂地追著驢來打,不知不覺間傷了驢胎,胎中小驢死于母腹中,神識立即又返回天帝釋那裏,五德恢複,再爲天帝。佛贊說:「善哉,善哉,就是因爲你臨命終時,懂得皈依叁寶,你的罪已滅,不需再受苦報。」接著,佛爲天帝說偈,帝釋聽聞之後,明白罪福的變異,興衰的本緣,于是歡喜信受,得須陀洹道。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二)

  

  (3)皈依叁寶往生善道

  《大集經》雲,若孕婦恐怕胎兒不安,可于懷孕時,爲腹中胎兒先受叁皈,可令胎兒出生順利,不會被惡鬼神惱亂,胎兒出生後身心具足,常有善神擁護。

  又《舊雜譬喻經》卷二載,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的第二天上,爲母親說法時,有一天人,見自身的光隱滅,頭上的花枯萎,面色變白,身上衣服垢穢,腋下出汗,身形消瘦,不樂本坐。由以上七事,天人知道壽命將盡,將下生到拘夷那竭國的疥癞母豬胎中,于是甚爲憂愁。心想,如何能脫離此罪,不墮畜生道中呢?有一天人告訴他,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忉利第二天爲母說法,佛是衆生的救星,可去求他幫助脫罪。天人聽聞此消息後,馬上來到佛所,佛不待天人開口,便說:「一切萬物皆歸于無常,你爲何如此憂愁呢?」天人說:「雖然我也知道天福不是永遠能得到,但不想做疥癞母豬的小豬。」佛說:「你欲脫離豬身,惟有叁自皈說:『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皈命佛,皈命法,皈命比丘僧,如是每日說叁次。』」天人從佛所教,七日後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的兒子,天人在母胎時亦每天說叁自皈,母親分娩時非常順利,嬰兒剛出生墮地,即跪在地上說叁自皈,這情形把母親及侍婢嚇跑了。

  及後,母親以爲嬰兒是妖怪,想把他殺掉,但長者製止說:「這孩子不是凡人,人生在世行年百歲,都不曉自皈叁尊,此兒墮地便能稱南無佛,好好把他養大,更勿輕慢。」小兒長至七歲,聰明異于常人,且有宿命通。有一天,小兒與其他孩子在路邊玩戲時,佛弟子舍利弗及目犍連經過,小兒立即上前頂禮,兩位尊者覺得奇怪。小兒合掌說:「你們不認得我嗎?佛在天上爲母說經時,我是天人,應下生爲豬,後來得佛教化,每天叁自皈得人身,爲感恩故,很想請你們及世尊來我家應供。」兩位尊者默然接受。小兒歡喜回家,向父母請求供佛及僧事,父母愛子,自然答應,更把親戚朋友都一並請來。佛及衆僧應供後,佛爲大家說法,小兒的父母及內外親屬,實時得阿惟越致。  

  由此而知,叁自皈的功德能脫離惡道,生尊貴家,智慧過人,能知宿命,仰仗皈依叁寶的慈悲加庇,開發我們自性的寶藏,以清淨平等覺心對待人和事,把惡業伏住,感召善因好緣,改變命運,可令理事無礙,諸事圓滿。

  (六)皈依叁寶的程序

  (1)五種皈依

  《毘尼母論》雲:「叁皈有五種,一翻邪,二五戒,叁八戒,四十戒,五大戒。

  (一) 翻邪叁皈:是初入佛道,翻無始以來之邪信,易心歸正,接受叁皈依,名爲「翻邪叁皈」。雖然已受翻邪叁皈,但每次受在家或出家戒時,都要重新再受叁皈法;

  (二) 五戒叁皈:在家信徒受五戒前,必先受叁皈;

  (叁) 八戒叁皈:受八關齋戒前,必先受叁皈;

  (四) 十戒叁皈:受十戒成爲沙彌、沙彌尼前,必先受叁皈;

  (五) 具足戒叁皈:受具足戒成爲比丘、比丘尼前,必先受叁皈。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七稱,佛住世時,對那些發願出家的人,佛以威神之力稱「善來比丘」,此人即須發自落,身著袈裟,現沙門之相,及即得具足戒,但此法僅限于釋尊一人特授。當時依此法而得戒的人,有一千叁百四十一人。

  (2)皈依前須忏悔

  據《阿含經》說,受叁皈依前,先須忏悔。誠心忏悔後,罪業便得消除,身心清淨,外具威儀,內明理觀,廣大慈護的心悠然而起,斷惡修善之念頓然而生。

  那末,該如何忏悔呢?忏是忏以前所有的惡業,如愚迷、憍诳、嫉妒等罪,都應一並而忏,永不再犯,是名爲忏。悔是悔後來,從今以後,所有惡業,今已覺悟,應永遠斷除而不再犯,是名爲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前愆,不知悔後過,因此變成前愆不滅,後過又生,不能稱爲忏悔。(未完待續)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叁)

  (3)皈依時要有和尚作證明

  受皈依時,要有一位出家人見證及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師會發一張《皈依叁寶證書》給求皈者,經過這程序,才能稱爲佛弟子。

  受叁皈依時,舉行簡單而隆重之儀式,先請師,唱贊禮佛,然後由叁皈本師說法開導,和尚會對受皈者說善惡二法,令舍邪歸正,欣慕善法,厭離惡法,開托心神,然後和尚說一句,皈依者重複說一句:

  我某甲(稱自己名)

  ‧盡形壽皈依佛;

  ‧盡形壽皈依法;

  ‧盡形壽皈依僧(叁說)。

  我某甲(稱自己名)

  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

  我某甲(稱自己名)皈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某甲(稱自己名)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衆。皈依清淨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前面叁遍叁皈是正授,後叁遍是以淳心接受叁皈的叁結,若不結皈,法不圓滿,所以要做叁番結皈。

  在叁皈依的過程中,受皈者合掌下跪,至心靜聽皈依師的開示,然後皈依師說一句,皈依者重複說一句,皈依師問一句,受皈者便要答一句。但闇啞不能說話的人,能皈依叁寶嗎?有關這問題,《薩婆多論》說,如迦屍女啞不能言,可由人代答說,也能成就皈依叁寶,但說皈依的次序不能倒亂,例如不能先說皈依法,後說皈依佛,這樣不能得叁皈戒,如因愚昧,是無心之錯,則不在此例,如已明白次序,但存心顛倒來說,非但不得叁皈,且結罪業。

  (4)五道衆生皆可皈依

  是否所有六道衆生都能皈依叁寶呢?《薩婆多論》說,除重地獄外,其余五道衆生皆可皈依叁寶。墮在鬼道的罪苦衆生,可由其陽間眷屬代受幽冥叁皈戒。放生物命時,法師亦會爲物命授叁皈依,希望那些傍生能脫離畜道,得轉人身。而在律藏中,有龍神能受戒,是因爲這些龍神能聽懂人的語言,但愚癡的豬羊蠡蛤等,就不能授戒。

  有經論說,最初的人從天上來,都是非常善良的,故沒有叁惡道,後來人心轉壞,…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