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瞋癡起,才開始有地獄,死墮地獄的衆生,轉生爲畜,但因罪不深,所以都能說話及聽懂人語。而後來的人,罪業越來越深,墮地獄受重苦後,再投生爲畜生時,都是愚癡無智,不能說話,不懂人言,故只能受叁皈,不能受戒。
皈依有沒有特定地點呢?是否一定在佛堂或寺院裏舉行呢?《薩婆多論》說,不一定,在山間、樹下、空野、海邊,甚而輕系的地獄,都可作叁皈依。
(5)發四弘誓願
皈依叁寶後,心有所皈,身有所依,便要跪在佛前合掌恭敬,發四大弘誓願,說:「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乃一切菩薩,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應發的四種廣大願力,菩薩心如大地,願爲衆生長養善芽,菩薩心如橋船,願載衆生到達彼岸,菩薩心如大海,涵育衆生,菩薩身如虛空,包含萬物,同證法性。菩薩的四弘誓願由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發,前一願爲利他,後叁願爲自利。菩薩一觀叁界九有的一切衆生,受叁苦八苦的無量諸苦,迷失本真,只追隨世俗虛妄,不思出離,因而苦谛未度,因此發願,度盡衆生。菩薩二觀叁界九有一切衆生,被十使、見思、五住等煩惱惑,纏縛不脫,流轉生死,隨業受報,不解集谛之義,因此發願,斷盡煩惱。菩薩叁觀叁界九有一切衆生,戒定般若,十二部經,無熏聞思,不知修學,道谛未安,因此發願,勤學法門。菩薩四觀叁界九有一切衆生,迷失覺體,不信佛心,悟覺體的分證未圓,滅谛未得,因此發願,必成佛道。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四)
在叁皈的過程中,通過忏悔、接受叁皈。這「皈」字是反黑爲白,改惡遷善,重新做人,更要發四弘誓願,學習菩薩精神,拔衆生苦,與衆生樂。但初發心之菩薩,尚且不能自度,何能度人呢?正如不懂水性之人,偏要跳到水裏救人,人未救起,自己已溺斃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要求學佛的人,先別說度人,應先發自性四弘誓願,先度自己。
大師說:「何謂『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呢?衆生的心,多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須自性自度,才是真度。如何自性自度呢?即是將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以正見來度。既有正見,以般若智慧打破我們的愚癡迷妄,所謂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這種方法名爲真度。又『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是將自性般若智慧,除卻虛妄思想心。又『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必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才得名爲真學。又『佛道無上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七)皈依叁寶要遵守的事
(1)對待叁寶要心存恭敬
皈依自性叁寶,其實是反求于己,識自本心,識自本性,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世間是有形有相的,故住持叁寶是以佛像爲佛寶,佛說的經典爲法寶,和合僧團爲僧寶。因此,凡見佛像、佛典、僧伽皆應生起恭敬心,如見佛無異。不能只信佛,而不讀經、不聞法,也不敬僧。《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似佛、若尊重弟子。」經典是法,要尊重恭敬如佛一般,對受持讀誦的人,不問凡夫聖人,當如佛一樣,尊重供養。爲甚麼呢?因爲如來在世時,親說經法,以化悟衆生,末世之中有人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即是佛弟子,則與佛無異。此佛弟子雖是凡夫,但是流通大乘,說法化人,生解斷惑,證于聖果,分同于佛,故應如佛一樣供養,故說若尊重弟子。
受了叁皈的人,除要信佛外,要聽經聞法,要尊重一切僧尼,更要尊重一切衆生,因爲我和衆生是一體的,要證明我能影響其他人,我能影響這個世界,我能影響未來,我絕對不孤獨,我和一切衆生和平共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絕對不能與人結怨,我是衆生的榜樣。這樣才不枉皈依叁寶,才算是佛陀的好兒女。
(2)說僧過得惡報
很多世俗的人,乞師證明受叁皈依之後,動辄稱自己皈依某師父,只恭敬供養自己的「師父」,不拜佛,也不聽經聞法,這樣是一皈,不算叁皈,而這一皈也不算是皈依僧,是結交一大德而已。爲了此事,蕅益大師曾一針見血地說:「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爲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皈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何雲皈依僧也與哉!」
《涅槃經》中,佛對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彌說:「莫供養我,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則得具足供養叁皈。汝隨我語則供養佛,爲解脫故即供養法,衆僧受者則供養僧。善男子,是故叁皈不得爲一。」
根據上述佛說,叁寶是一體的,隨順佛陀的教法即是供養佛,作解脫生死的事是供養法,衆僧同受供養是供養僧。故此當知,皈依僧,是皈依禀承佛陀教法的僧團,不是皈依個人,所有出家人都是我師父,不能只恭敬我的「師父」,而蔑視其他法師,批評其他僧人,甚至說他們的過失,這些都是錯誤的。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五)
《地獄經》雲:「爲人弟子,如說師僧過,就算真有其事,命終必入地獄,被噉舌根。若有好食物及美果等,如不與父母及師僧食而自己先食,墮餓鬼中,後生爲人貧窮。若人含毒向師長,入鐵杙地獄,後生毒蛇中,若惡心學父母師長語,入融銅地獄,後生爲人口吃。」《薩婆多論》複說:「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令人于佛法中無信敬心。甯破塔壞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罪,則破法身故。」
師僧即是衆僧,皈依叁寶後,如說衆僧的過,命終必入地獄,不可不慎。爲甚麼說衆僧過,會得這樣嚴重的果報呢?因爲說衆僧的罪惡,會令人對佛法無敬信心,這樣,就會令佛法早滅,亦破壞我們的法身。所以說,甯毀破塔,或毀壞佛像,都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說比丘的過惡。其實,除佛以外,世上無百分百的好人,亦無百分百的壞人,故要包容別人的缺點,不能因爲看見某些僧人一時過失,便以人廢言,不聽他的話。
而然,末法時期,離佛已遠,僧人之中,亦良莠不齊,是故皈依時,不妨擇善而從,須知能作師徒,亦是前生因緣。倘遇上破戒比丘,亦應以平等恭敬心供養。佛在經中常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爲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能隨意批評。
(3)皈依叁寶的四不、四要
皈依叁寶要做到如下四事:
(一) 皈依叁寶後,不能毀壞皈戒、毀謗叁寶,要對叁寶信心堅定,一生一世信守戒規,護持佛法僧;
(二) 皈依叁寶後,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能信奉外道典籍及皈依外道邪師。要對叁寶發起真信,精進修行,護持道場;
(叁) 不能爲追求名利而皈依,要深信叁寶能給我真實利益,令我離苦得樂;
(四) 不能爲追求世間財寶而皈依,追求世間財寶只會引伸種種罪惡行爲,擾亂社會秩序,令生活在痛苦中。要追求佛教的七聖財,所謂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定慧財等,以追求心靈的恬靜。更要祈求叁寶的力量,幫助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完成真善美的圓滿人格,從而達到自利利他的菩薩階位。
簡單說,叁寶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從凡夫轉爲聖佛、從此岸到彼岸的寶筏。要跳出叁界,不受輪回之苦,唯有修行佛道,修行佛道,必先叁自皈依。故說叁皈五戒乃無上菩提之本。
五戒
(一)何謂五戒?
(1)五戒是基本戒
受叁皈依後,等于拿到了入讀佛教學校的學生證,便要開始上第一課,受持五戒。
五戒是: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邪淫(在家人戒邪淫,出家人則離非梵行緣)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佛教的戒法很多,最普遍的是在家居士五戒、八戒,出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等,簡稱爲五八十具。大乘佛教稱五八十具爲聲聞戒,或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之梵網菩薩戒是大乘戒。出家受菩薩戒前,一定要先受五八十具,在家衆亦要先受五戒、八戒,才能受菩薩戒。故說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石,是諸佛之父,漸次修學戒法,可得出世的無上菩提,入世的正人君子。
(2)戒與律之形成
戒,梵語音譯是屍羅,有習近、清涼、警覺的意義,爲實踐佛道之基礎,與定學、慧學共稱叁學,又是五分法身之一。佛住世時,以外道所做之不正當行爲來製定五戒八戒等規條,警惕弟子別犯此錯。五戒乃發自內心之行持,是一種在行爲上之自我約束,適用于出家、在家二衆。
律,梵語音譯爲毘奈耶、毘尼,含有規範之意義,是佛住世時,針對出家弟子犯錯後,隨犯隨製律法以處罰。因律是爲出家衆而製的,故與戒有些分別,後世常將二者混同使用。一般說戒是叁藏中之律藏,又以戒是律之一部分,而以律爲诠說戒之典籍。
佛陀在《遺教經》中訓示弟子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要保住所作功德不流失,持戒是第一重要。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十六)
(3)性戒與遮戒
五戒之不殺戒、不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是性戒,不飲酒是遮戒。
性戒是屬于本性之罪惡行爲,是業報的正因,亦是社會普遍承認的罪惡,故國家有法律製止此等本性之惡。如五戒中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屬于性戒。遮戒不是嚴重之罪惡行爲,社會上也不認爲遮戒是罪惡,但觸犯亦容易遭受世人譏嫌誹謗,或者誘發其他性罪。世尊爲防止世人譏議,避免由此引發其他罪,故亦製遮戒,例如飲酒、輕秤販賣、掘地傷生等。因酒後容易觸犯其他戒罪,故佛陀特意遮止,不令毀犯,乃保護弟子不犯律儀。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