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瞋痴起,才开始有地狱,死堕地狱的众生,转生为畜,但因罪不深,所以都能说话及听懂人语。而后来的人,罪业越来越深,堕地狱受重苦后,再投生为畜生时,都是愚痴无智,不能说话,不懂人言,故只能受三皈,不能受戒。
皈依有没有特定地点呢?是否一定在佛堂或寺院里举行呢?《萨婆多论》说,不一定,在山间、树下、空野、海边,甚而轻系的地狱,都可作三皈依。
(5)发四弘誓愿
皈依三宝后,心有所皈,身有所依,便要跪在佛前合掌恭敬,发四大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乃一切菩萨,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所应发的四种广大愿力,菩萨心如大地,愿为众生长养善芽,菩萨心如桥船,愿载众生到达彼岸,菩萨心如大海,涵育众生,菩萨身如虚空,包含万物,同证法性。菩萨的四弘誓愿由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前一愿为利他,后三愿为自利。菩萨一观三界九有的一切众生,受三苦八苦的无量诸苦,迷失本真,只追随世俗虚妄,不思出离,因而苦谛未度,因此发愿,度尽众生。菩萨二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被十使、见思、五住等烦恼惑,缠缚不脱,流转生死,随业受报,不解集谛之义,因此发愿,断尽烦恼。菩萨三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道谛未安,因此发愿,勤学法门。菩萨四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迷失觉体,不信佛心,悟觉体的分证未圆,灭谛未得,因此发愿,必成佛道。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四)
在三皈的过程中,通过忏悔、接受三皈。这「皈」字是反黑为白,改恶迁善,重新做人,更要发四弘誓愿,学习菩萨精神,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但初发心之菩萨,尚且不能自度,何能度人呢?正如不懂水性之人,偏要跳到水里救人,人未救起,自己已溺毙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要求学佛的人,先别说度人,应先发自性四弘誓愿,先度自己。
大师说:「何谓『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呢?众生的心,多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须自性自度,才是真度。如何自性自度呢?即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以正见来度。既有正见,以般若智慧打破我们的愚痴迷妄,所谓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这种方法名为真度。又『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是将自性般若智慧,除却虚妄思想心。又『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必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才得名为真学。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七)皈依三宝要遵守的事
(1)对待三宝要心存恭敬
皈依自性三宝,其实是反求于己,识自本心,识自本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世间是有形有相的,故住持三宝是以佛像为佛宝,佛说的经典为法宝,和合僧团为僧宝。因此,凡见佛像、佛典、僧伽皆应生起恭敬心,如见佛无异。不能只信佛,而不读经、不闻法,也不敬僧。《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似佛、若尊重弟子。」经典是法,要尊重恭敬如佛一般,对受持读诵的人,不问凡夫圣人,当如佛一样,尊重供养。为甚么呢?因为如来在世时,亲说经法,以化悟众生,末世之中有人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即是佛弟子,则与佛无异。此佛弟子虽是凡夫,但是流通大乘,说法化人,生解断惑,证于圣果,分同于佛,故应如佛一样供养,故说若尊重弟子。
受了三皈的人,除要信佛外,要听经闻法,要尊重一切僧尼,更要尊重一切众生,因为我和众生是一体的,要证明我能影响其他人,我能影响这个世界,我能影响未来,我绝对不孤独,我和一切众生和平共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绝对不能与人结怨,我是众生的榜样。这样才不枉皈依三宝,才算是佛陀的好儿女。
(2)说僧过得恶报
很多世俗的人,乞师证明受三皈依之后,动辄称自己皈依某师父,只恭敬供养自己的「师父」,不拜佛,也不听经闻法,这样是一皈,不算三皈,而这一皈也不算是皈依僧,是结交一大德而已。为了此事,蕅益大师曾一针见血地说:「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士,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为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则应曰:皈依佛、皈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何云皈依僧也与哉!」
《涅槃经》中,佛对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说:「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皈。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皈不得为一。」
根据上述佛说,三宝是一体的,随顺佛陀的教法即是供养佛,作解脱生死的事是供养法,众僧同受供养是供养僧。故此当知,皈依僧,是皈依禀承佛陀教法的僧团,不是皈依个人,所有出家人都是我师父,不能只恭敬我的「师父」,而蔑视其他法师,批评其他僧人,甚至说他们的过失,这些都是错误的。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五)
《地狱经》云:「为人弟子,如说师僧过,就算真有其事,命终必入地狱,被噉舌根。若有好食物及美果等,如不与父母及师僧食而自己先食,堕饿鬼中,后生为人贫穷。若人含毒向师长,入铁杙地狱,后生毒蛇中,若恶心学父母师长语,入融铜地狱,后生为人口吃。」《萨婆多论》复说:「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令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故。」
师僧即是众僧,皈依三宝后,如说众僧的过,命终必入地狱,不可不慎。为甚么说众僧过,会得这样严重的果报呢?因为说众僧的罪恶,会令人对佛法无敬信心,这样,就会令佛法早灭,亦破坏我们的法身。所以说,宁毁破塔,或毁坏佛像,都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说比丘的过恶。其实,除佛以外,世上无百分百的好人,亦无百分百的坏人,故要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因为看见某些僧人一时过失,便以人废言,不听他的话。
而然,末法时期,离佛已远,僧人之中,亦良莠不齐,是故皈依时,不妨择善而从,须知能作师徒,亦是前生因缘。倘遇上破戒比丘,亦应以平等恭敬心供养。佛在经中常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能随意批评。
(3)皈依三宝的四不、四要
皈依三宝要做到如下四事:
(一) 皈依三宝后,不能毁坏皈戒、毁谤三宝,要对三宝信心坚定,一生一世信守戒规,护持佛法僧;
(二) 皈依三宝后,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能信奉外道典籍及皈依外道邪师。要对三宝发起真信,精进修行,护持道场;
(三) 不能为追求名利而皈依,要深信三宝能给我真实利益,令我离苦得乐;
(四) 不能为追求世间财宝而皈依,追求世间财宝只会引伸种种罪恶行为,扰乱社会秩序,令生活在痛苦中。要追求佛教的七圣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定慧财等,以追求心灵的恬静。更要祈求三宝的力量,帮助我们法身、慧命的成长,完成真善美的圆满人格,从而达到自利利他的菩萨阶位。
简单说,三宝就是可以帮助我们从凡夫转为圣佛、从此岸到彼岸的宝筏。要跳出三界,不受轮回之苦,唯有修行佛道,修行佛道,必先三自皈依。故说三皈五戒乃无上菩提之本。
五戒
(一)何谓五戒?
(1)五戒是基本戒
受三皈依后,等于拿到了入读佛教学校的学生证,便要开始上第一课,受持五戒。
五戒是: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戒邪淫,出家人则离非梵行缘)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佛教的戒法很多,最普遍的是在家居士五戒、八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简称为五八十具。大乘佛教称五八十具为声闻戒,或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之梵网菩萨戒是大乘戒。出家受菩萨戒前,一定要先受五八十具,在家众亦要先受五戒、八戒,才能受菩萨戒。故说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石,是诸佛之父,渐次修学戒法,可得出世的无上菩提,入世的正人君子。
(2)戒与律之形成
戒,梵语音译是尸罗,有习近、清凉、警觉的意义,为实践佛道之基础,与定学、慧学共称三学,又是五分法身之一。佛住世时,以外道所做之不正当行为来制定五戒八戒等规条,警惕弟子别犯此错。五戒乃发自内心之行持,是一种在行为上之自我约束,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
律,梵语音译为毘奈耶、毘尼,含有规范之意义,是佛住世时,针对出家弟子犯错后,随犯随制律法以处罚。因律是为出家众而制的,故与戒有些分别,后世常将二者混同使用。一般说戒是三藏中之律藏,又以戒是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诠说戒之典籍。
佛陀在《遗教经》中训示弟子说:「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要保住所作功德不流失,持戒是第一重要。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六)
(3)性戒与遮戒
五戒之不杀戒、不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是性戒,不饮酒是遮戒。
性戒是属于本性之罪恶行为,是业报的正因,亦是社会普遍承认的罪恶,故国家有法律制止此等本性之恶。如五戒中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属于性戒。遮戒不是严重之罪恶行为,社会上也不认为遮戒是罪恶,但触犯亦容易遭受世人讥嫌诽谤,或者诱发其他性罪。世尊为防止世人讥议,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罪,故亦制遮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因酒后容易触犯其他戒罪,故佛陀特意遮止,不令毁犯,乃保护弟子不犯律仪。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