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P3

  ..续本文上一页  不论在家、出家,受戒与不受戒,若犯五戒,未来必受苦报,故佛陀特别制定杀生、偷盗、邪淫、为四重禁戒,毁破此根本四重性戒中任何一种,都是失戒,决非作法能忏除。至于杀天龙、鬼神等非人及畜生等,属于下等杀罪,较性戒为轻,属于遮戒。

  (4)破戒果报

  破戒有两种原因,一是因缘不具足戒,二是因缘具足戒。前者是贫人,衣食不足,故生贪心而破戒;后者是衣食足,但因恶习,喜欢做恶事,致令毁犯禁戒。

  出家人犯戒有七种罪,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僧残),三尼萨耆波逸提(舍堕),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

  在家人犯戒则分为可悔及不可悔罪。可悔罪是通过忏悔而可以灭罪,不可悔罪非是忏悔可灭,犯者不能重受五戒及其余诸戒。

  《四分律》卷五十九说,破戒有五种过,一自害,二为智者所诃斥,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等。

  (二)五戒略说

  (甲) 不杀戒

  十善业中,不杀居首位。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杀戒在出家众戒中之次第,有不同说法,有放在第三位,亦有置于第一位。大乘以杀戒为第一,因菩萨以大悲为本,且杀是体性罪;声闻戒则以不淫戒为第一,因出家人犯杀戒者甚少,但淫欲易起,故在众多之小乘律法中,其排序是淫、盗、杀、妄。

  在家人则多求福德,故五戒及十戒以不杀戒排列最先,显示杀业乃众祸之首。

  据《四分律》卷二载,杀法有二十种之多,僧伽犯杀戒,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罪。

  (一)杀佛、圣人、父母,是上等杀罪,亦即五逆罪,死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二)自杀、杀人及杀天人,是中等杀罪,名波罗夷,犯者将丧失比丘、比丘尼资格,可被逐出教团,不得与僧同住,死后必堕地狱。此罪如同斩头刑,不能复生,故亦称断头罪。

  (三)杀畜生等名波逸提罪,波逸提是下等轻罪,通过忏悔罪即能灭,若不忏悔则仍会堕入恶趣。

  僧伽上中下三种杀罪中,又分有自作杀、教人杀、遣人杀等三种。

  (1)自作杀、教人杀、遣人杀

  (一)自作杀,包含自己动手杀人,或是自杀,不杀生戒亦禁止自杀。佛陀弟中,常发生自杀或计划自杀事,佛陀非常反对自杀,故为僧团制戒自杀属波罗夷罪。但对于开悟之比丘自杀,则又作别论。《杂阿含经》中,比丘瞿低迦曾六度开悟,六度退转,于第七度开悟后,因恐第七度退转,于是实行自杀。当时瞿低迦在仙人山侧黑石室所,世尊及诸比丘观见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而不阻止,魔王波旬到处找寻瞿低迦的识神,却无法找到,因瞿低迦在第七度开悟后,已入超越生死之境界,不再残留任何妄念,故佛陀任其自杀,而不以此为一般自杀行为。经中,佛对舍利弗说:「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佛陀认为,未开悟的人自杀,会再流转生死,那么,自杀有大过。若舍身后,不再相续其身,则自杀没有过。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七)

  (二)教人杀,凡比丘亲自下手杀害人命,或劝人自杀,都犯波罗夷罪。关于此戒的制定,乃佛陀在毘舍离说不净观时,很多比丘因而厌患身命,于是请名为鹿杖的人来杀己。鹿杖是外道的梵志,初到河边忏悔洗罪时,听信魔神的邪见,以为杀比丘是大善行,于是凡有比丘厌患身命时,便求鹿杖杀己,鹿杖非但不劝勿自杀,且欣然行杀,欲自杀的比丘是教杀,两者俱获罪。佛陀事后呵责此事,亦因此而制定杀生戒,犯断人命是波罗夷罪。

  (三)遣人杀,比丘自己不动手杀,却遣派或教唆他人杀,是波罗夷罪。同样,居士自作杀、教人杀、派人杀或买凶杀,虽然不是自己动手杀,都是优婆塞不可悔罪。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佛在迦毘罗卫国时,净饭大王来到佛前顶礼,求佛为优婆塞说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等五戒,让在家居士知所修持。 

  佛陀一一举出事例,述说各种罪恶之轻重,有可悔及不可悔的,不可悔是重罪,犯重罪的居士,将会丧失戒体,忏悔亦不能灭,中小罪可通过忏悔便能消灭。兹将其轻重罪,略叙如下:

  (2)内色、非内色、内色非内色杀

  第一内色杀:内色是身体的手足,由此可牵动情感,故名内色。若人用手、脚或身体打撞人,令人致死,是为内色杀,若受害人当时没死,但后来终于死去,是不可悔罪;若受害人始终没死,是可悔的中罪。

  第二非内色杀:非内色是木瓦石等,没感情之物名非内色。若人以木头、石块、刀或弓箭等武器杀人,而令人死,是非内色杀,若受害人当时没死,但终死去,是不可悔罪;若受害人始终没死,是可悔的中罪。

  第三内色及非内色杀:内色或非内色杀,是用手足(内色)捉拿木瓦石(非内色)等物件来杀,名为内色及非内色杀,这种杀亦名为方便杀,不论即死或后死,都是因杀心而起,若人因此而死是不可悔罪,若不死,则是方便杀罪,因杀心未遂,故戒体尚未曾失,可以用殷勤忏悔的心除罪,名为中可悔罪。

  (3)毒药杀、无烟火坑杀、陷阱杀、放火杀、放水杀

  (一) 若受害人当时没死,而后来死,是不可悔罪;

  (二) 若受害人始终没死,是可悔中罪;

  (三) 若受害死的不是人,是天龙鬼神,是可悔中罪;

  (四) 若受害死的是畜生,是可悔下等罪;

  (五) 若虽起恶心而怀有上述杀罪,但最终无人因此而死,犯三方便可悔轻罪。

  (4)陀罗杀

  (一) 若人以咒术召起尸鬼杀人,犯不可悔罪。

  (二) 若受害人,在三昧禅定中,或被天神所保护,或被大咒师所救解,而不被杀害,名半毘陀罗杀,犯中等可悔罪。

  (三) 若在二十九日内,以牛屎涂地,以酒食着中,画所欲杀的人像,心念口说咒术,若像灭则人灭时,是名断命,犯不可悔罪。若不死是中罪可悔。

  (5)胎杀

  (一) 若因要杀孕妇而令堕胎,若母死,是不可悔罪;

  (二) 若胎死,是罪可悔;

  (三) 若母与胎俱死,是不可悔罪;

  (四) 若母与胎都不死,是可悔中罪;

  (五) 若因要杀胎而令堕胎,如胎死,是不可悔罪;

  (六) 若胎不死,是可悔中罪;

  (七) 若母死,而胎不死,是可悔中罪;

  (八) 若母胎俱死,是不可悔罪。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八)

  (6)赞叹杀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杀恶戒人,二者杀善戒人,三者杀老病人。

  (一)恶戒人,是指贼人、咒师、狱卒及那些以杀业谋生的人,若人口出恶言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恶戒人,长久作罪,不如早死。」如恶戒者因此而自杀死,是罪不可悔。若恶戒者不因此而死,是中可悔罪。若以赞叹方式,欲令恶戒人死,但后来心生后悔,来到恶戒人前,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恶人,应多亲近善知识听善法,远离恶罪,不要自杀。」恶戒人听闻后而不死,是中罪可悔。  

  (二)善戒人,是指持戒的四众弟子,若人见到这些善戒人,对他们说:「你们修得很好,是很有福德的人,死后可到天上享受天福,你们现在就自杀死吧,早点到天上享福,比住在这五浊恶世好得多。」如这些善戒人因此而自杀死,是不可悔罪,若善戒人不听他的话,更不自杀,这人仍然有罪,是可悔中罪。若此人赞叹杀之后,心生懊悔,再到善戒人面前说:「你们持戒修得很好,有很大的福德,千万不要自杀,随寿命而住世间,可令福德增多。」善戒人因此没死,是中罪可悔。

  (三)老病者,是指人老后,受种种病苦时,若有人对老病者说:「你们何必要长期忍受病苦,不如自杀死去,可以一了百了,免除痛苦。」若老病者因此而自杀,是不可悔罪。若不因此而死,是中罪可悔。若说此话后,心生后悔,往安慰病人说:「你们这些病人,不要苦恼,现在医学倡明,没有治不好的病,要爱惜生命,千万别自寻短见。」虽然之前曾发赞叹杀的恶言,但因觉悟得早,而又没有人因此死去,得可悔中罪。过去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有某人受到极大困扰及痛苦,打电话到防自杀会诉说想自杀,接听电话的人对求助者说:「你真的很不对,真的该死!」果然,苦主放下电话后便跳楼自杀死了,说话的人不管有没有受戒,都会受到应得的杀罪报。有经说,若有人在眠中、醉中、狂乱中、写信、手语、戏语对人说:「你的功德已成就了,应该自杀死了。」听闻的人,感觉迷惑,等此人清醒时再问:「你为甚么叫我自杀死呢?」此人于清醒时仍说:「是的,我是想你好,你的功德已成就了,应该听我说自杀死。」有人因此而死,是不可悔罪。由此可知,戏语赞叹杀也不可以。

  (7)方便杀

  佛制杀戒之得罪轻重,主要从心出发,若非存心杀,得轻罪,甚至无罪。

  若人见贼,拚命追赶,见居士逆道而来,追者问居士见贼否?居士与贼先前有怨,起恶心欲置贼于死,于是告知贼的方向,贼因此被捉而杀,居士犯不可悔罪。若不是因瞋恨而杀,是罪可悔。若因戏笑打人而令人死,是罪可悔。

  有居士建新屋,不小心令屋上的梁掉下来,压在木匠的头上,木匠因此而死。居士生疑问佛,是罪可悔否?佛言无罪,但以后要注意安全。

  又有一居士建房子时,在屋上见泥中有蝎子,惊慌跳下,堕在木师头上,压死木师,居士生疑问佛有罪否?佛言无罪。但从今日起,要用好心来做,勿令杀人。

  又有一居士在山上推石,不小心令石掉下杀了人,居士生疑问佛,佛言无罪。但以后推石时,应大声高呼「石下」,让人回避。

  以上七种杀法,有可悔及不可悔罪。何谓不可悔罪?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皈竟,即得无作戒体,如犯杀人之罪,则无作戒体己失,不能再成为优婆塞,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所以杀罪又称为边罪,即使行忏悔法,亦于事无补…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