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一)

  一体三身是自性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我的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这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自心迷了,不见内性,反而在外境上寻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谓清净法身佛呢?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中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但世人性识如天上的云,常浮游不定,妄念便如浮云般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如此名为清净法身佛。

  何谓圆满报身呢?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的己过,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然不一样,仁的本性是无二的,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会把过去的无量善因消灭,自性起一念善,多如恒河沙的恶亦会敛尽,直至得到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谓千百亿化身呢?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各位善知识,法身是本来具有,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的功德,是真皈依。我们这个皮肉的身体是色身,色身尤如是屋宅,是不能皈依的,但如果能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五)皈依三宝的好处

  人有急难时,很自然到处求助,有的皈依山神、树神,甚至皈依于石头。佛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三十四中说,这些皈依都不可靠,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救济苦厄。论中记载世尊以偈说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山神名),园苑及丛林(神名),孤树制多等(孤树神,制多是外道塔),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道谛),趣安稳涅槃(灭谛),此皈依最胜,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是故,只有皈依三宝,才能得到真实好处。

  (1) 皈依三宝有三十六位善神守护

  又据《四天王经》载,天帝释之四天神王及太子、使者等,每于六斋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至人间巡视,伺察人类善恶。然后,再返回忉利天,向天帝释启奏。天帝对于在该日皈依三宝、清心守斋的人,必予以增寿益算,并遣派三十六位善神守护其身,日夜保护吉祥。

  (2) 皈依三宝不堕恶道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说,皈依三宝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及其余恶道,得八解脱。《经律异相》卷二亦说,以前有忉利天的天主天帝释,自知福报享尽,五德离身,因而五衰相现,命尽后将堕到畜道里,生陶瓷家的驴胎中。天帝释非常愁忧,心想,三界之中,能济人苦厄的唯有佛陀。于是奔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皈命三宝,天帝的头在地上还未起来已命终,果然堕入驴胎内。当时,因为母驴没被绳缚,到处走动,碰坏了瓷器,陶瓷主人非常生气,发狂地追着驴来打,不知不觉间伤了驴胎,胎中小驴死于母腹中,神识立即又返回天帝释那里,五德恢复,再为天帝。佛赞说:「善哉,善哉,就是因为你临命终时,懂得皈依三宝,你的罪已灭,不需再受苦报。」接着,佛为天帝说偈,帝释听闻之后,明白罪福的变异,兴衰的本缘,于是欢喜信受,得须陀洹道。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二)

  

  (3)皈依三宝往生善道

  《大集经》云,若孕妇恐怕胎儿不安,可于怀孕时,为腹中胎儿先受三皈,可令胎儿出生顺利,不会被恶鬼神恼乱,胎儿出生后身心具足,常有善神拥护。

  又《旧杂譬喻经》卷二载,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的第二天上,为母亲说法时,有一天人,见自身的光隐灭,头上的花枯萎,面色变白,身上衣服垢秽,腋下出汗,身形消瘦,不乐本坐。由以上七事,天人知道寿命将尽,将下生到拘夷那竭国的疥癞母猪胎中,于是甚为忧愁。心想,如何能脱离此罪,不堕畜生道中呢?有一天人告诉他,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此忉利第二天为母说法,佛是众生的救星,可去求他帮助脱罪。天人听闻此消息后,马上来到佛所,佛不待天人开口,便说:「一切万物皆归于无常,你为何如此忧愁呢?」天人说:「虽然我也知道天福不是永远能得到,但不想做疥癞母猪的小猪。」佛说:「你欲脱离猪身,惟有三自皈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皈命佛,皈命法,皈命比丘僧,如是每日说三次。』」天人从佛所教,七日后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的儿子,天人在母胎时亦每天说三自皈,母亲分娩时非常顺利,婴儿刚出生堕地,即跪在地上说三自皈,这情形把母亲及侍婢吓跑了。

  及后,母亲以为婴儿是妖怪,想把他杀掉,但长者制止说:「这孩子不是凡人,人生在世行年百岁,都不晓自皈三尊,此儿堕地便能称南无佛,好好把他养大,更勿轻慢。」小儿长至七岁,聪明异于常人,且有宿命通。有一天,小儿与其他孩子在路边玩戏时,佛弟子舍利弗及目犍连经过,小儿立即上前顶礼,两位尊者觉得奇怪。小儿合掌说:「你们不认得我吗?佛在天上为母说经时,我是天人,应下生为猪,后来得佛教化,每天三自皈得人身,为感恩故,很想请你们及世尊来我家应供。」两位尊者默然接受。小儿欢喜回家,向父母请求供佛及僧事,父母爱子,自然答应,更把亲戚朋友都一并请来。佛及众僧应供后,佛为大家说法,小儿的父母及内外亲属,实时得阿惟越致。  

  由此而知,三自皈的功德能脱离恶道,生尊贵家,智慧过人,能知宿命,仰仗皈依三宝的慈悲加庇,开发我们自性的宝藏,以清净平等觉心对待人和事,把恶业伏住,感召善因好缘,改变命运,可令理事无碍,诸事圆满。

  (六)皈依三宝的程序

  (1)五种皈依

  《毘尼母论》云:「三皈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

  (一) 翻邪三皈:是初入佛道,翻无始以来之邪信,易心归正,接受三皈依,名为「翻邪三皈」。虽然已受翻邪三皈,但每次受在家或出家戒时,都要重新再受三皈法;

  (二) 五戒三皈:在家信徒受五戒前,必先受三皈;

  (三) 八戒三皈:受八关斋戒前,必先受三皈;

  (四) 十戒三皈:受十戒成为沙弥、沙弥尼前,必先受三皈;

  (五) 具足戒三皈: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尼前,必先受三皈。据《善见律毘婆沙》卷七称,佛住世时,对那些发愿出家的人,佛以威神之力称「善来比丘」,此人即须发自落,身着袈裟,现沙门之相,及即得具足戒,但此法仅限于释尊一人特授。当时依此法而得戒的人,有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2)皈依前须忏悔

  据《阿含经》说,受三皈依前,先须忏悔。诚心忏悔后,罪业便得消除,身心清净,外具威仪,内明理观,广大慈护的心悠然而起,断恶修善之念顿然而生。

  那末,该如何忏悔呢?忏是忏以前所有的恶业,如愚迷、憍诳、嫉妒等罪,都应一并而忏,永不再犯,是名为忏。悔是悔后来,从今以后,所有恶业,今已觉悟,应永远断除而不再犯,是名为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前愆,不知悔后过,因此变成前愆不灭,后过又生,不能称为忏悔。(未完待续)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十三)

  (3)皈依时要有和尚作证明

  受皈依时,要有一位出家人见证及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师会发一张《皈依三宝证书》给求皈者,经过这程序,才能称为佛弟子。

  受三皈依时,举行简单而隆重之仪式,先请师,唱赞礼佛,然后由三皈本师说法开导,和尚会对受皈者说善恶二法,令舍邪归正,欣慕善法,厌离恶法,开托心神,然后和尚说一句,皈依者重复说一句:

  我某甲(称自己名)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三说)。

  我某甲(称自己名)

  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

  我某甲(称自己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某甲(称自己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前面三遍三皈是正授,后三遍是以淳心接受三皈的三结,若不结皈,法不圆满,所以要做三番结皈。

  在三皈依的过程中,受皈者合掌下跪,至心静听皈依师的开示,然后皈依师说一句,皈依者重复说一句,皈依师问一句,受皈者便要答一句。但闇哑不能说话的人,能皈依三宝吗?有关这问题,《萨婆多论》说,如迦尸女哑不能言,可由人代答说,也能成就皈依三宝,但说皈依的次序不能倒乱,例如不能先说皈依法,后说皈依佛,这样不能得三皈戒,如因愚昧,是无心之错,则不在此例,如已明白次序,但存心颠倒来说,非但不得三皈,且结罪业。

  (4)五道众生皆可皈依

  是否所有六道众生都能皈依三宝呢?《萨婆多论》说,除重地狱外,其余五道众生皆可皈依三宝。堕在鬼道的罪苦众生,可由其阳间眷属代受幽冥三皈戒。放生物命时,法师亦会为物命授三皈依,希望那些傍生能脱离畜道,得转人身。而在律藏中,有龙神能受戒,是因为这些龙神能听懂人的语言,但愚痴的猪羊蠡蛤等,就不能授戒。

  有经论说,最初的人从天上来,都是非常善良的,故没有三恶道,后来人心转坏,…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十一~第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