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者得‧無心者通(一)
──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
2013年1月5日下午3時半至晚上10時,寬運法師應智度會副會長林富華先生之邀,出席「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佛法研討活動;當天出席的法師,除寬運法師外,還有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澳門佛教總會副會長願炯法師,以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及會友等數十人。大衆圍繞六祖惠能《真假動靜偈》,作深入交流並分享心得;藉此對惠能大師禅學思想有進一步之了解及認識。與會者皆感到法喜充滿,受益良多。現將寬運法師當天發表的談話內容全文刊出,以飨讀者。
前言
提起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他的「得法偈」;他寫這首偈的緣由,是因爲當時五祖弘忍大師,欲求法嗣,令門人作偈呈心,若有悟得佛法大意者,便可付之衣法。當時大弟子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大師看後,認爲神秀偈「見即未到,雖到門前,尚未得入」。惠能知道後,針對神秀偈和了一首,即得到五祖認可,從而繼承衣缽,成爲禅宗六祖。因此這首「得法偈」,可以說是惠能大師禅學思想的高度濃縮,曆來備受重視。
關于這首「得法偈」,1922年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發現敦煌本《六祖壇經》(以下簡稱「《壇經》」),其中記爲兩首,其一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其二爲:「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而在後出的其他版本《壇經》中,則爲一偈,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自此之後,關于各種版本《壇經》的真僞問題,在學術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可謂見仁見智,至今尚無定論。受此影響,六祖惠能大師「得法偈」,曆來也有頗多爭議。但這並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部份。
《壇經》記載了惠能大師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迹,以及啓導門人弟子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而從經中全部義理內容來看,亦是研究惠能大師禅學思想的重要資料。
惠能大師的生平與禅學思想
六祖惠能大師(638~713),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年間;叁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由虔誠信佛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養長大。據說在惠能大師誕生時,家中來了二位奇異的出家人,主動爲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衆生,能作佛事」;預言他將來必能把佛法惠施給世間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師的籍貫,本爲河北省範陽縣人,由于父親被降職流放到嶺南,因而在新州落戶。用現在的話說,惠能大師應該屬于客家人。
據《壇經》所說:惠能大師從小家庭貧窮,生活十分艱難困苦,他沒錢讀書,只靠賣柴維生。後來因送柴至客店,在門外聽到有一位客人讀誦《金剛經》,心中有所感悟,想學習佛法。後來經一位客人的鼓勵贊助,來到黃梅五祖弘忍大師處學習佛法。
不過,據贊甯《宋高僧傳》的記載:「其先爲範陽人,唐武德叁年(620),六祖父盧行貶新州司馬。」說明惠能父親被貶以前是在北方當官,而且這個官階比司馬還要大。因此,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門當戶對的風俗習慣來說,惠能的母親應當是知書識禮的大家閏秀。所以,雖然惠能大師叁歲喪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傳統家庭教育的環境裏。
因此,過去大家總以爲惠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惠能大師不是不識字,因爲據《壇經》記載,他曾經和同村的劉志略結拜爲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法名無盡藏,每當無盡藏比丘尼在誦讀《涅槃經》的時候,常由惠能大師爲她解說經中大義。因此,雖然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他自謙的言辭。類似現代人交談,也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也是一種自謙之辭,並非真的不學無術。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惠能大師並非真的不識字,而且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他之所以自稱不識字,其中更深的含義,就是警示後學不要拘泥和執著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而當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門人以偈述心的時候,惠能所寫的偈語,蘊含高超的意境和禅韻,如果說他是個目不識丁的人,如何能寫出這麼好的詩句呢?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再者惠能大師在悟道後,南下避難,潛藏獵人隊伍中十五年。後往廣州受戒,聽聞法性、印宗等法師講《涅槃經》。惠能大師住世說法叁十七年,接引學人的方法除隨機點化外,還經常引經據典,如在大梵寺講「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法」;爲達法說《法華經》,闡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之深意;爲智通釋《楞伽經》;解答永嘉玄覺禅師學習《維摩經》時的疑惑;爲內侍薛簡闡述《淨名經》(《維摩經》)真谛等等。因此,在《壇經》各品內文中,可以看見,引用佛經開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說慧能是個不識字的人,又如何能夠處處引經據典呢?由此可知他對各種大乘經典,都有很精到的研究,而且對佛學義理有很深的體悟。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二)
──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
《六祖壇經》的主要內容及理論
整本《壇經》可分爲叁部份,第一部份是應邀在大梵寺開示「摩诃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份,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于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第叁部份,是惠能大師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稱爲「經」者。其中共分十品,即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問品第叁、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品第八、護法品第九、付囑品第十。
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爲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的思想,可說是與《涅槃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壇經》認爲「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經中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付囑品第十〉叁十六對法
〈付囑品〉是惠能大師臨終前對弟子門人的囑咐;他七十六歲時,預知時至,把座下弟子,如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同時叫到座前,對大家說:「你們幾位和別人不一樣,我圓寂以後,你們一定都能弘化一方,都可以做人天師範。現在我要教你們如何說法,才能不致離卻頓門禅宗的宗旨。最主要的,你們要明白叁十六對法……。」
惠能大師所提的「叁十六對法」,分別是:
一、關于外境無情的,有五對:天與地,日與月,明與暗,陰與陽,水與火。
二、關于法相語言的,有十二對:語與法,有與無,有色與無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動與靜,清與濁,凡與聖,僧與俗,老與少,大與小。
叁、關于自性起用的,有十九對:長與短,邪與正,癡與慧,愚與智,亂與定,慈與毒,戒與非,直與曲,實與虛,險與平,煩惱與菩提,常與無常,悲與害,喜與瞋,舍與悭,進與退,生與滅,法身與色身,化身與報身。
佛法以中道爲根本,凡是離于中道的對待法,無論說空說有,講色講心,都是不究竟的。因爲在真理實相中,本來一切皆空,沒有相對的是非好壞、生滅有無。以下的公案,就是一個很好的、具體說明的例子:
唐朝杜鴻漸宰相,有一次與無住禅師在寺院後院論道,其時剛好庭前樹上有只烏鴉在高聲啼叫,于是無住禅師便問杜相國:「是否聽到烏鴉的啼聲呢?」杜相國回答道:「聽到了。」
不一會,烏鴉飛走了;無住禅師又問杜相國:「是否還聽到烏鴉的啼聲呢?杜相國照實回答道:「聽不到了。」
可是無住禅師卻非常認真的說道:「我現在還聽到烏鴉的啼聲啊。」
杜相國聽後,感到十分驚訝,問道:「烏鴉已經飛走,早就沒有聲音了,爲甚麼你說還聽烏鴉的啼聲呢?」
無住禅師解釋道:「有聞無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聲是無常,聲無生滅,故烏鴉有去來,而吾人聞性則無去來。」
世間一切諸法,皆爲對待之法,如上下、去來、有無、生滅、大小、內外、你我、是非、善惡、好壞等,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惠能大師舉出叁十六對法,就是要弟子們明白對待法,希望他們能夠離開兩邊的偏執,從對待法中超越,並取一個中道義。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唯有中道才能真正的超越。
惠能大師說,于叁十六對法,如果能夠解用,就能貫通一切經義。舉例說,如果有人問法于你,問在「有」,則以「無」來破其常見;問在「無」,則以「有」來破其斷見;問在「凡」,則以「聖」來破其凡見;問在「聖」,則以「凡」來破其聖見。主要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對法。如此兩邊相因…
《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