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而隨即離卻兩邊,就能開顯無所著的中道義,而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

  其實,在這個世間上,宇宙萬法,森羅萬象,無一不是對待法。叁十六對法也只是約略舉例,例如,有人問:「何名爲暗?」惠能大師就回答說:「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就成中道義。」余皆如是。

   所以,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義,叁論宗以八不爲中道義,天臺宗以實相爲中道義,華嚴宗以法界爲中道義。無非教我們遠離苦、樂二邊;唯有離于二邊,才能契入中道。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叁)

    ──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

  《真假動靜偈》的真實意義

  《真假動靜偈》是惠能大師在〈付囑品第十〉所說的一首非常重要的偈。惠能大師在圓寂前,特別再次集衆開示。當時很多弟子難免憂傷悲泣,六祖大師說:「法性本來無生無滅,無去無來,你們何必爲生死動念?修行的人應該要毀譽不動、生死不動,因爲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死,何必憂喜分別呢?」

  于是,爲大家說了一首《真假動靜偈》,偈雲: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這一首偈語,主要就是說明動與靜:動即生死,靜即涅槃;動即去來,不動就是如來。

  (一)「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一切無有真」,如《覺林菩薩偈》雲:「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我們肉眼所見的「一切」事物亦即「現象」,到底何者爲「真」、何者爲「假」?其中並無「真實」的存在。我們眼、耳、鼻、舌、身五根,緣色、聲、香、味、觸五境,因而産生五識;這五種心識分別爲:

  1. 一眼識,只緣色塵境,不緣其余五塵。

  2. 二耳識,只緣聲塵境,不緣其余五塵。

  3. 叁鼻識,只緣香塵境,不緣其余五塵。

  4. 四舌識,只緣味塵境,不緣其余五塵。

  5. 五身識。只緣觸塵境,不緣其余五塵。

  但是這五種識,並不能離開感覺即感性而起作用;五境必須從屬

  于五識而生起,所以,五境的獲得,並不是獨立的、自主的,因此並無絕對的客觀性;所以,又怎可以說,這就是事物的「真相」?若依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Loke)的「次性」(Secondy Qualities)說,以此事物之表象,而說之爲真,這個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至于所謂「理性的思考」,難道合符「理性法則」的,那就是「真」的嗎?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爲理性法則是人類思想的形式法則,它本身並無內容,所以亦無「真」、「假」可言。由此可知這種法則,只是人類的「思維眼鏡」(參考羅素《西方哲學史》B.Ressell對康德先驗範疇的評論);如果戴上這副眼鏡去看這個世界的話,那麼一切的事物,都首先被這副眼鏡「過濾」,如此,所看見的,就不可能是事物的真相了。

  所以惠能大師說:「一切無有真。」我們所思考、所感覺、所看見的,其實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正如《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既然一切相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若能見相而不執著于相,亦即見相而離于相,也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如此的話,就能體悟緣起之性,就能與如來相應了。「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如幻、如化、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所以惠能大師說,「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二)「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假」者,身心幻垢也。如《圓覺經》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如果能離開我們心中的成見、主觀的感覺及思考,以智慧觀照──最高的智慧即是般若,若能以般若智觀照萬物,我們的心性就能複歸于至真的「本來面目」;見本來面目者,即能「離」假,那能「離假」的「自性」,也就是「佛性」。這即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會動搖的自性,因此稱之爲「不動」。什麼是「不動」?《圓覺經》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在生活中自性起用,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是故重點是自性「起用」,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起用即能離假,若不能知幻離假,亦即自性未「不取相起用」,故被一切相所取、所染而不能離假。當行者落于一切相時,就無處是真實。但若自心能離假,則處處皆是真。所謂「不在求真,只在息妄」;息妄就是離假,離假自然就能夠歸真。歸真就是回複本來面目,所見的一切無非真實的法性,自然「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切無非是自性的呈現與流露。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四)

    ──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

  (叁)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有情」即是衆生。而衆生之所以成爲衆生,就是因爲他有情、識、感覺,懂得思考、活動,否則就同于草、木、瓦石,不識得反省、不識得努力、修行,乃至于覺悟。

  因此,有情衆生,若依真如自性起念,六根即有見聞覺知的感觸。所以說是:「有情即解動」。無情衆生如木頭、石塊,它沒有自性起念,也沒有見聞覺知,四肢更不可能移動,所以說是:無情則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行者不知「不動」之真義,而專守于不動的姿態,如一般人對「入定」的誤解;或死守心念上的不動,如臥輪禅師「能斷百思想」。在見性者看來皆如同木石,外相上的定,並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不動,比如說,一張桌子,它被節節支解時,是沒有任何知覺或感覺的,但這並不是真正的不動;《金剛經》中佛陀對須菩提言:「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這是佛陀舉他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修忍辱波羅蜜這件事情來教誨我們,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不動。所以說,外修不動行,是未明心地;內心不爲外界的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風所動,才是真正的不動、不退菩薩行。

  (四)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什麼是真正的不動呢?真正的不動其實就在動中,動中即有不動,亦即動中有靜,靜中有靜;動、靜二者是相成的,而不是相對的,所謂「法無去來,無動轉者,尋夫不動之作。豈求動以釋靜?必求靜于諸動;必求靜于諸,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僧肇《物不遷論》)若一味只求不動,永遠不動,就會變成草木瓦石,形同無情之物,如何能夠發起自性之用,證悟成佛?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若以爲「心不起念,長坐不臥」是不動,則此種「不動」如同木石,故曰:無情無佛種。無情且沒有佛種,又怎可能修行成佛呢?此處即牽涉到「無情有性」的問題,也就是草木能否成佛的問題;此問題最先由叁論宗的吉藏提出,他認爲可同取二邊;後來牛頭禅的法融,和天臺、華嚴宗人亦相繼加入辯論;而天臺因此而分裂爲山家與山外兩派。可見這是大乘各大宗派的一大問題,而惠能大師的立場,較接近如來藏、華嚴系統。

  因此,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是爲「動」,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爲「不動」。故曰「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五)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這裏一層又一層地深入去說明「不動」的真正意義;首二句「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出自鸠摩羅什大師譯《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其中「于第一義而不動」,在玄奘法師翻譯的《說無垢稱經》中譯爲:「觀第一義摧怨敵。」

  「善」是智慧。也就是用智慧去觀察諸法相。諸法之相,有世間雜染生死的緣起相,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而此諸法之相,還有出世間清淨還滅的緣起相。若行者的心「于第一義而不動」,安住在第一義谛中,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在第一義谛中,無生也無滅;沒有是非、沒有煩惱,不爲四魔怨敵所動,是大安樂、大自在的境界。《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無自性的,也就是無生無滅。日子久了,功夫深了,智慧自然能增長,就能悟入第一義谛。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五)

     ──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

《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師《真假動靜偈》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