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一)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2013年1月5日下午3时半至晚上10时,宽运法师应智度会副会长林富华先生之邀,出席「智度会弘法慈善基金会」佛法研讨活动;当天出席的法师,除宽运法师外,还有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衍空法师、澳门佛教总会副会长愿炯法师,以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李焯芬教授及会友等数十人。大众围绕六祖惠能《真假动静偈》,作深入交流并分享心得;藉此对惠能大师禅学思想有进一步之了解及认识。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受益良多。现将宽运法师当天发表的谈话内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前言

  提起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得法偈」;他写这首偈的缘由,是因为当时五祖弘忍大师,欲求法嗣,令门人作偈呈心,若有悟得佛法大意者,便可付之衣法。当时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大师看后,认为神秀偈「见即未到,虽到门前,尚未得入」。惠能知道后,针对神秀偈和了一首,即得到五祖认可,从而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因此这首「得法偈」,可以说是惠能大师禅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历来备受重视。

  关于这首「得法偈」,1922年日本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发现敦煌本《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其中记为两首,其一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而在后出的其他版本《坛经》中,则为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自此之后,关于各种版本《坛经》的真伪问题,在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受此影响,六祖惠能大师「得法偈」,历来也有颇多争议。但这并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部份。

  《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启导门人弟子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而从经中全部义理内容来看,亦是研究惠能大师禅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惠能大师的生平与禅学思想

  六祖惠能大师(638~713),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虔诚信佛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据说在惠能大师诞生时,家中来了二位奇异的出家人,主动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众生,能作佛事」;预言他将来必能把佛法惠施给世间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师的籍贯,本为河北省范阳县人,由于父亲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因而在新州落户。用现在的话说,惠能大师应该属于客家人。

  据《坛经》所说:惠能大师从小家庭贫穷,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他没钱读书,只靠卖柴维生。后来因送柴至客店,在门外听到有一位客人读诵《金刚经》,心中有所感悟,想学习佛法。后来经一位客人的鼓励赞助,来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

  不过,据赞宁《宋高僧传》的记载:「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贬新州司马。」说明惠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当官,而且这个官阶比司马还要大。因此,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来说,惠能的母亲应当是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所以,虽然惠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传统家庭教育的环境里。

  因此,过去大家总以为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惠能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惠能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而且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他之所以自称不识字,其中更深的含义,就是警示后学不要拘泥和执着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而当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门人以偈述心的时候,惠能所写的偈语,蕴含高超的意境和禅韵,如果说他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再者惠能大师在悟道后,南下避难,潜藏猎人队伍中十五年。后往广州受戒,听闻法性、印宗等法师讲《涅槃经》。惠能大师住世说法三十七年,接引学人的方法除随机点化外,还经常引经据典,如在大梵寺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法」;为达法说《法华经》,阐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之深意;为智通释《楞伽经》;解答永嘉玄觉禅师学习《维摩经》时的疑惑;为内侍薛简阐述《净名经》(《维摩经》)真谛等等。因此,在《坛经》各品内文中,可以看见,引用佛经开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说慧能是个不识字的人,又如何能够处处引经据典呢?由此可知他对各种大乘经典,都有很精到的研究,而且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二)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及理论

  整本《坛经》可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应邀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这时《坛经》开始外传,俗称《六祖法宝记》。第三部份,是惠能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者。其中共分十品,即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

  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的思想,可说是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经中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付嘱品第十〉三十六对法

  〈付嘱品〉是惠能大师临终前对弟子门人的嘱咐;他七十六岁时,预知时至,把座下弟子,如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同时叫到座前,对大家说:「你们几位和别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一定都能弘化一方,都可以做人天师范。现在我要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致离却顿门禅宗的宗旨。最主要的,你们要明白三十六对法……。」

  惠能大师所提的「三十六对法」,分别是:

   一、关于外境无情的,有五对:天与地,日与月,明与暗,阴与阳,水与火。

   二、关于法相语言的,有十二对:语与法,有与无,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动与静,清与浊,凡与圣,僧与俗,老与少,大与小。

   三、关于自性起用的,有十九对:长与短,邪与正,痴与慧,愚与智,乱与定,慈与毒,戒与非,直与曲,实与虚,险与平,烦恼与菩提,常与无常,悲与害,喜与瞋,舍与悭,进与退,生与灭,法身与色身,化身与报身。

  佛法以中道为根本,凡是离于中道的对待法,无论说空说有,讲色讲心,都是不究竟的。因为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皆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生灭有无。以下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具体说明的例子:

  唐朝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院论道,其时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在高声啼叫,于是无住禅师便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呢?」杜相国回答道:「听到了。」

   不一会,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又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呢?杜相国照实回答道:「听不到了。」

   可是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的说道:「我现在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啊。」

   杜相国听后,感到十分惊讶,问道:「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声音了,为甚么你说还听乌鸦的啼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声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世间一切诸法,皆为对待之法,如上下、去来、有无、生灭、大小、内外、你我、是非、善恶、好坏等,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惠能大师举出三十六对法,就是要弟子们明白对待法,希望他们能够离开两边的偏执,从对待法中超越,并取一个中道义。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唯有中道才能真正的超越。

  惠能大师说,于三十六对法,如果能够解用,就能贯通一切经义。举例说,如果有人问法于你,问在「有」,则以「无」来破其常见;问在「无」,则以「有」来破其断见;问在「凡」,则以「圣」来破其凡见;问在「圣」,则以「凡」来破其圣见。主要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对法。如此两边相因…

《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