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 3 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

  丙二、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

  分叁:一、破斥他宗;二、建立自宗;叁、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密意不相違

  丁一、破斥他宗

  頌曰:

  有謂聲緣阿羅漢,無有證悟法無我。

  有些前代論師認爲聲緣阿羅漢僅證悟了人無我,而沒有證悟法無我空性。此不應理。

  頌曰:

  執著諸蘊爲我許,乃至未除以彼力,

  非能斷除煩惱障。

  一切衆生妄執五蘊聚合體爲假立俱生我,此乃極爲堅固的俱生我執所緣境,乃至未能遮破此虛妄假立俱生我之前,俱生我執就無法消除,由俱生我執存在,則無明根本未斷,如是而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不能永盡煩惱得阿羅漢果。

  頌曰:

  彼我亦依于諸蘊,假立俱生我執境,

  與彼瓶等空基分,空相無有稍區別。

  若分各法各士夫,則成自性空性故。

  衆生認爲實有的我,其實是妄執五蘊聚合體爲實有,而假立了一個俱生我執的對境,此與支分集合所假立的瓶等諸法,除了在空基諸蘊上有差別外,法我與補特迦羅我,在空相上無有少許差別,因以真實正理對法我與人我二者進行觀察,皆是無有自性之空性。

  頌曰:

  如是聖教與理證,現量成立而超越,

  聲緣法我未證悟,此說唯成立宗已。

  猶如樹與沈香樹一樣,法我與人我一是總體一是部分;法無我與人無我也是一爲總體一爲部分。故所謂“聲緣阿羅漢未證悟五蘊假立之空性。”與“如是佛母般若,是能生四聖者之母,故當修學般若”之佛語,及聖者龍樹父子論中雲:“若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由業複受生。”及“見無我境故,斷除叁有種,此後得解脫”等現量成立之諸教證相違背。也現量與月稱論師叁理證直接相違,叁理即:倘若不遍知諸法無自性,不過如世間離欲者;倘若不徧知諸法無自性,彼等亦應不能永斷叁界一切隨眠,如諸外道;又緣起等自性成顛倒故,亦應不達補特迦羅無我,以于施設我因之諸蘊,有可得故。故此觀點有失偏頗,僅爲立宗而已,以教理不能成立。

  頌曰:

  有者對此極過分,承認叁乘見道一,

  並許證悟無高低,顯密經續等諸論,

  一切釋爲不了義。

  又有些後代論師對此作了過分的诠釋,承認叁乘見道斷證相同,聲緣聖者與菩薩證悟二無我無有高低,並把與此觀點相違的一切顯密經續及諸論判爲不了義,故此極不應理。(此觀點主要是宗喀巴大師所主張的。詳見《新月釋》)

  頌曰:

  于彼前過劣道者,已得大乘見等時,

  少無所斷等過失,理證妨礙無法答。

  修習狹劣小乘之道而獲得阿羅漢果,又回小向大入于殊勝大乘,經叁大阿僧祗劫積累二資糧,獲得見道等七地之智慧至八地之前,應成無有少許所斷,(因于七地以下所要斷除之障早已斷除之故)即獲得不動地的功德智慧,爲理證所妨害。其自宗所許煩惱障的習氣爲所知障,所知障只有得八地才開始斷除。

  頌曰:

  此外雖說悟所證,然而所斷尚需助。

  除此之外的過失是,雖說阿羅漢已圓滿證悟了二無我,但以證悟智慧去斷除所知障時,尚需無邊福德資糧作助緣,即一至七地之間雖無障可斷,仍廣積福德資糧作爲斷障的助緣,此也不應理。

  頌曰:

  未證證悟自許違,若證不舍所斷違,

  如日既升然黑暗,遣除依他感希有。

  如果說阿羅漢未證悟二無我,則與其自宗相違,設若已證悟二無我,則又與未斷除所斷障礙相違。因爲若以對治的智慧不能斷除所斷障礙,則叁有之中再無其他對治法能斷除所斷障礙,猶如光芒萬丈的皓日升起之時不能消除黑暗,尚須借助其他因緣,如是承認簡直是希奇,成爲智者所嗤笑之處。

  頌曰:

  有謂聲緣自相續,五蘊雖已證空性,

  余法無我未證悟。

  有些後代論師說:聲緣阿羅漢雖證悟了自相續五蘊的空性,但未證悟其余法的無我空性。此也不應理。

  頌曰:

  設若證悟五蘊空,則除無爲法之外,

  未證他法有何者?

  因爲一切有爲法攝于五蘊中,證悟了五蘊的空性,則除了虛空等無爲法之外,還有什麼法未證悟空性呢?

  丁二、建立自宗

  分叁:一、引述月稱論師的善說;二、引述無垢光尊者的善說;叁、遣除對此懷疑及究竟時聲緣羅漢終將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

  戊一、引述月稱論師的善說

  頌曰:

  是故若問何自宗?

  那麼何者是前譯自宗的無垢觀點呢?

  頌曰:

  具德月稱自釋雲,聲緣爲除煩惱障,

  如來宣說人無我,佛子爲除所知障,

  圓滿宣說法無我。

  具德月稱論師于《入中論自釋》中以教理建立了必須證悟空性才能獲得小乘寂滅,在宣說空性之分類時雲:“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如是宣說聲緣菩薩所證空性的分類,爲了斷除煩惱障故,如來爲諸聲緣宣說了人無我空性;爲了斷除所知障,故如來爲諸佛子菩薩宣說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

  頌曰:

  若問聲聞及緣覺,已說證悟空性義,

  如是所說如何耶?

  如是若問:教理中所說聲緣二者已證悟了空性,其含義是什麼呢?

  頌曰:

  彼等聲緣爲斷除,諸惑而修人無我,

  所有圓滿法無我,無有修持而如說。

  因爲聲緣僅尋求阿羅漢果,故僅需斷除煩惱障,修持並證悟人我的空性。至于圓滿法無我空性,《入中論》第六品廣分爲十六空,略分爲四空,僅爲大乘不共的修法,故佛未對聲緣們宣說。

  戊二、引述無垢光尊者的善說

  頌曰:

  龍欽繞降尊者雲,往昔一切阿阇黎,

  縱使辯論此有無,自宗前時之聲緣,

  雖有幾種得羅漢。

  全知龍欽繞降尊者雲,往昔一切智者們對聲緣是否證悟法無我互相诤論,自宗認爲:往昔的聲緣,根之利鈍差別雖有幾種,但欲獲得阿羅漢果者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頌曰:

  若未證空蘊我執,乃至不能解脫故。

  雖許彼者有證悟,圓滿無我未證悟。

  對俱生我執境依蘊假立之我,若未證悟空性,則不能獲得解脫,所以僅證悟人無我空性,即獲得了阿羅漢果,至于無分刹那、無分微塵等法則沒有圓滿證悟空性。

  頌曰:

  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

  是故劣用否定詞,已說未證法無我。

  經中說:聲緣所證之無我空性,猶如小蟲所食芥粒內小洞的虛空一樣微小,所以佛用否定詞說聲緣沒有證悟法無我空性。

  頌曰:

  此乃殊勝之善說,與此相同別無有

  《如意寶藏論注釋》中的說法乃爲前所未有,至于與此相同之善說是絕無僅有的。

  頌曰:

  如同海水飲一口,不得說爲無飲海,

  如是法之所分我,無我證故許見空。

  就象雖然只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認爲沒有喝過海水,同樣,雖只證悟了法無我的一部分(即人無我)的空性,也應承認聲緣羅漢證悟了部分法無我空性。

  頌曰:

  猶如海水飲一口,所有未進腹中似,

  一切所知諸自性,無有證悟空性故,

  圓滿無我許未見。

  就象僅是喝了一口海水,沒有把整個大海喝到腹中去一樣,聲緣羅漢沒有證悟一切所知自性的空性,故應承許沒有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

  戊叁、遣除對此懷疑及究竟時聲緣羅漢終將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

  分叁:一、總說;二、別釋聖教妙義而斷疑;叁、真如法性唯一故究竟成立一乘,余宗偏失而自宗應理

  己一、總說

  頌曰:

  若問一法見空性,不見一切爲何耶?

  若問:已經證悟了一個法(人我)的空性,爲什麼沒有證悟一切法的空性呢?如《中論四百頌》雲:“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頌曰:

  于彼以教理竅訣,如是觀察雖可見,

  暫時聲緣諸種姓,唯有貪執人無我,

  是故難證其它邊。

  對于這個問題,如果以大乘的真實聖教、真實正理與甚深竅訣來觀察,雖然見一法的空性亦能現見其他法的空性,然而下劣聲聞種姓,畏懼輪回,唯求自己的寂樂解脫,僅貪執于證悟人無我,不尋求證悟其他一切法的空性,故難以證悟其他法的空性。

  頌曰:

  如同諸瓶許假立,亦許微塵實有也。

  譬如聲聞宗承認瓶爲假立有,卻不承認組成瓶的無分微塵爲假立有,而許爲真實有。

  頌曰:

  若瓶能證假立意,觀察微塵亦應證,

  暫時未證如是也。

  聲聞羅漢能證悟瓶爲假立有,若以證悟一法即證悟一切法之理去善加觀察無分微塵,也應證悟其爲假立有,但由于類似上述的原因而暫時未證悟,同樣,見到一法的空性,也不一定是必須見到諸法的空性。

  頌曰:

  粗體以及無分塵,雖似相違而彼等,

  暫無聖教竅訣故,建立無違之宗派。

  雖然粗體爲假立有,無分微塵爲成實,二者直接相違,然因暫時無有宣說圓滿法無我空性的了義聖教與甚深竅訣,還可以在其範圍內建立無有相違的宗派。

  頌曰:

  如是一切唯識宗,若無所取則能取,

  爲何不證自續派,勝義無有實質理,

  彼理觀察名言中,不成自相何未證?

  是故汝宗之一切,唯成中觀應成派。

  所以說:並非見到一法的空性,即必定見到一切法的空性。否則,大乘唯識宗已證悟了所取之境爲空性,爲什麼能取的心未證空性呢?中觀自續派也證悟了諸法于勝義中爲無實有的空性,爲什麼還沒有證悟名言中無有自相的空性呢?因此,若如汝宗所許,則一切宗派皆應成爲中觀應成派。

  頌曰:

  誰有聲聞緣覺者,誹謗譏毀大乘宗。

  這樣,諸聲緣怎麼會誹謗譏毀大乘廣中略等般若經非爲佛語、同時…

《定解寶燈論 3 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