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 3 第二问题:声缘怎证二无我

  丙二、第二问题:声缘怎证二无我

  分三:一、破斥他宗;二、建立自宗;三、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密意不相违

  丁一、破斥他宗

  颂曰:

  有谓声缘阿罗汉,无有证悟法无我。

  有些前代论师认为声缘阿罗汉仅证悟了人无我,而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此不应理。

  颂曰:

  执著诸蕴为我许,乃至未除以彼力,

  非能断除烦恼障。

  一切众生妄执五蕴聚合体为假立俱生我,此乃极为坚固的俱生我执所缘境,乃至未能遮破此虚妄假立俱生我之前,俱生我执就无法消除,由俱生我执存在,则无明根本未断,如是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不能永尽烦恼得阿罗汉果。

  颂曰:

  彼我亦依于诸蕴,假立俱生我执境,

  与彼瓶等空基分,空相无有稍区别。

  若分各法各士夫,则成自性空性故。

  众生认为实有的我,其实是妄执五蕴聚合体为实有,而假立了一个俱生我执的对境,此与支分集合所假立的瓶等诸法,除了在空基诸蕴上有差别外,法我与补特迦罗我,在空相上无有少许差别,因以真实正理对法我与人我二者进行观察,皆是无有自性之空性。

  颂曰:

  如是圣教与理证,现量成立而超越,

  声缘法我未证悟,此说唯成立宗已。

  犹如树与沉香树一样,法我与人我一是总体一是部分;法无我与人无我也是一为总体一为部分。故所谓“声缘阿罗汉未证悟五蕴假立之空性。”与“如是佛母般若,是能生四圣者之母,故当修学般若”之佛语,及圣者龙树父子论中云:“若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由业复受生。”及“见无我境故,断除三有种,此后得解脱”等现量成立之诸教证相违背。也现量与月称论师三理证直接相违,三理即:倘若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倘若不徧知诸法无自性,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起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迦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故此观点有失偏颇,仅为立宗而已,以教理不能成立。

  颂曰:

  有者对此极过分,承认三乘见道一,

  并许证悟无高低,显密经续等诸论,

  一切释为不了义。

  又有些后代论师对此作了过分的诠释,承认三乘见道断证相同,声缘圣者与菩萨证悟二无我无有高低,并把与此观点相违的一切显密经续及诸论判为不了义,故此极不应理。(此观点主要是宗喀巴大师所主张的。详见《新月释》)

  颂曰:

  于彼前过劣道者,已得大乘见等时,

  少无所断等过失,理证妨碍无法答。

  修习狭劣小乘之道而获得阿罗汉果,又回小向大入于殊胜大乘,经三大阿僧祗劫积累二资粮,获得见道等七地之智慧至八地之前,应成无有少许所断,(因于七地以下所要断除之障早已断除之故)即获得不动地的功德智慧,为理证所妨害。其自宗所许烦恼障的习气为所知障,所知障只有得八地才开始断除。

  颂曰:

  此外虽说悟所证,然而所断尚需助。

  除此之外的过失是,虽说阿罗汉已圆满证悟了二无我,但以证悟智慧去断除所知障时,尚需无边福德资粮作助缘,即一至七地之间虽无障可断,仍广积福德资粮作为断障的助缘,此也不应理。

  颂曰:

  未证证悟自许违,若证不舍所断违,

  如日既升然黑暗,遣除依他感希有。

  如果说阿罗汉未证悟二无我,则与其自宗相违,设若已证悟二无我,则又与未断除所断障碍相违。因为若以对治的智慧不能断除所断障碍,则三有之中再无其他对治法能断除所断障碍,犹如光芒万丈的皓日升起之时不能消除黑暗,尚须借助其他因缘,如是承认简直是希奇,成为智者所嗤笑之处。

  颂曰:

  有谓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

  余法无我未证悟。

  有些后代论师说:声缘阿罗汉虽证悟了自相续五蕴的空性,但未证悟其余法的无我空性。此也不应理。

  颂曰:

  设若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

  未证他法有何者?

  因为一切有为法摄于五蕴中,证悟了五蕴的空性,则除了虚空等无为法之外,还有什么法未证悟空性呢?

  丁二、建立自宗

  分三: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三、遣除对此怀疑及究竟时声缘罗汉终将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戊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

  颂曰:

  是故若问何自宗?

  那么何者是前译自宗的无垢观点呢?

  颂曰:

  具德月称自释云,声缘为除烦恼障,

  如来宣说人无我,佛子为除所知障,

  圆满宣说法无我。

  具德月称论师于《入中论自释》中以教理建立了必须证悟空性才能获得小乘寂灭,在宣说空性之分类时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如是宣说声缘菩萨所证空性的分类,为了断除烦恼障故,如来为诸声缘宣说了人无我空性;为了断除所知障,故如来为诸佛子菩萨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颂曰:

  若问声闻及缘觉,已说证悟空性义,

  如是所说如何耶?

  如是若问:教理中所说声缘二者已证悟了空性,其含义是什么呢?

  颂曰:

  彼等声缘为断除,诸惑而修人无我,

  所有圆满法无我,无有修持而如说。

  因为声缘仅寻求阿罗汉果,故仅需断除烦恼障,修持并证悟人我的空性。至于圆满法无我空性,《入中论》第六品广分为十六空,略分为四空,仅为大乘不共的修法,故佛未对声缘们宣说。

  戊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

  颂曰:

  龙钦绕降尊者云,往昔一切阿阇黎,

  纵使辩论此有无,自宗前时之声缘,

  虽有几种得罗汉。

  全知龙钦绕降尊者云,往昔一切智者们对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互相诤论,自宗认为:往昔的声缘,根之利钝差别虽有几种,但欲获得阿罗汉果者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颂曰:

  若未证空蕴我执,乃至不能解脱故。

  虽许彼者有证悟,圆满无我未证悟。

  对俱生我执境依蕴假立之我,若未证悟空性,则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仅证悟人无我空性,即获得了阿罗汉果,至于无分刹那、无分微尘等法则没有圆满证悟空性。

  颂曰:

  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

  是故劣用否定词,已说未证法无我。

  经中说:声缘所证之无我空性,犹如小虫所食芥粒内小洞的虚空一样微小,所以佛用否定词说声缘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

  颂曰:

  此乃殊胜之善说,与此相同别无有

  《如意宝藏论注释》中的说法乃为前所未有,至于与此相同之善说是绝无仅有的。

  颂曰:

  如同海水饮一口,不得说为无饮海,

  如是法之所分我,无我证故许见空。

  就象虽然只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认为没有喝过海水,同样,虽只证悟了法无我的一部分(即人无我)的空性,也应承认声缘罗汉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

  颂曰: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未进腹中似,

  一切所知诸自性,无有证悟空性故,

  圆满无我许未见。

  就象仅是喝了一口海水,没有把整个大海喝到腹中去一样,声缘罗汉没有证悟一切所知自性的空性,故应承许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戊三、遣除对此怀疑及究竟时声缘罗汉终将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分三:一、总说;二、别释圣教妙义而断疑;三、真如法性唯一故究竟成立一乘,余宗偏失而自宗应理

  己一、总说

  颂曰:

  若问一法见空性,不见一切为何耶?

  若问:已经证悟了一个法(人我)的空性,为什么没有证悟一切法的空性呢?如《中论四百颂》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曰:

  于彼以教理窍诀,如是观察虽可见,

  暂时声缘诸种姓,唯有贪执人无我,

  是故难证其它边。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以大乘的真实圣教、真实正理与甚深窍诀来观察,虽然见一法的空性亦能现见其他法的空性,然而下劣声闻种姓,畏惧轮回,唯求自己的寂乐解脱,仅贪执于证悟人无我,不寻求证悟其他一切法的空性,故难以证悟其他法的空性。

  颂曰:

  如同诸瓶许假立,亦许微尘实有也。

  譬如声闻宗承认瓶为假立有,却不承认组成瓶的无分微尘为假立有,而许为真实有。

  颂曰:

  若瓶能证假立意,观察微尘亦应证,

  暂时未证如是也。

  声闻罗汉能证悟瓶为假立有,若以证悟一法即证悟一切法之理去善加观察无分微尘,也应证悟其为假立有,但由于类似上述的原因而暂时未证悟,同样,见到一法的空性,也不一定是必须见到诸法的空性。

  颂曰:

  粗体以及无分尘,虽似相违而彼等,

  暂无圣教窍诀故,建立无违之宗派。

  虽然粗体为假立有,无分微尘为成实,二者直接相违,然因暂时无有宣说圆满法无我空性的了义圣教与甚深窍诀,还可以在其范围内建立无有相违的宗派。

  颂曰:

  如是一切唯识宗,若无所取则能取,

  为何不证自续派,胜义无有实质理,

  彼理观察名言中,不成自相何未证?

  是故汝宗之一切,唯成中观应成派。

  所以说:并非见到一法的空性,即必定见到一切法的空性。否则,大乘唯识宗已证悟了所取之境为空性,为什么能取的心未证空性呢?中观自续派也证悟了诸法于胜义中为无实有的空性,为什么还没有证悟名言中无有自相的空性呢?因此,若如汝宗所许,则一切宗派皆应成为中观应成派。

  颂曰:

  谁有声闻缘觉者,诽谤讥毁大乘宗。

  这样,诸声缘怎么会诽谤讥毁大乘广中略等般若经非为佛语、同时…

《定解宝灯论 3 第二问题:声缘怎证二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