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 4 第三问题:善巧分别入定时有无执著的问题

  丙三、第三问题:善巧分别入定时有无执著的问题

  分四:一、不作任何执著;二、无我执著;三、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的差别;四、需以修行消尽一切执著

  丁一、不作任何执著

  分二:一、略说善证与邪见的区别;二、广说

  戊一、略说善证与邪见的区别

  颂曰:

  见之正行修持时,有说一切不执著,

  所谓一切不执义,善证邪见分二种。

  在安住于正行入根本定的实相见解中修持时,有的观点认为应无有任何执著。若善加辨析,任何皆不执著的入定,有真实善证与迷乱邪见二种。

  颂曰:

  一者远离四边戏,至于圣者智慧前,

  一切见为无住故,自然消尽诸执境,

  明空犹如望虚空。。。。。。。。。。。。。。。。。

  一种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修法,在圣者根本慧定的各别自证智之前,如实现见不住有无等任何戏论,一切执著自然消融于法界,犹如仰望无云的天空虚明通徹。

  颂曰:

  二者无念和尚宗,不察稳坐安住者,

  无有胜观明分故,犹石沉海平凡住。

  第二种是任何皆不忆念作意的和尚宗,没有如理抉择生起实相离戏的见地,执著于无念而稳坐安住,无有胜观光明之智慧分,犹如沉于大海深处的石头一样凝然无动。仅平庸而住,不能使自心趣于妙善,不能寂灭贪嗔痴等烦恼,也无法生起慈悲菩提心、对因果的信心等任何功德,故为邪见。

  颂曰:

  譬如所谓一切无,中观见得一切无,

  无色信受一切无,彼等语句虽相同,

  意义不同如天地。。。。。。。。。。。。。。。。。

  所谓的任何皆无,有通过学修中观现见的一切皆无,与堕于无色界所信受的一切皆无,二者语句虽同,意义根本不同。所谓的任何皆不执著,语句上虽相同,而意义则不同,即善证与邪见二者的胜劣差别犹如天地悬隔,故应善加辨别。

  戊二、广说

  颂曰:

  如是远离四边戏,一切四边亦不执,

  除此四边余执境,无故可许无执著。

  如是远离有无等四边戏论,于四边中何者也不执,寂灭一切微细二取,即是无二,除此之外的所执境根本不存在,这样才可许为无有一切执著。

  颂曰:

  若因此说无执著,或有愚者劝告言,

  初皆不执应放松,诸众庸俗极松故,

  常漂三界轮回中,仍然不必再劝勉。

  有些愚者仅仅听到什么也不执著,没有以窍诀精要与教理作伺察,亦未真实证悟,就劝告他人一开始就何者也不应执著地于平凡中极放松。此则极不应理。因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于平庸中极放松,故至今仍于三界轮回中漂泊无定,对此现在不该再加劝勉“初皆不执”的庸俗放松了。

  颂曰:

  假使彼等本未知,而说吾等知本性,

  假使有些人于实相义未知未证,而声称自己已了知实相本来面目、通达胜义本性了。

  颂曰:

  要知胜义之本性,必需深解实空义,

  辨别乱现自他者,谁亦了知何必修。

  了知胜义实相之本来面目,须依教理或窍诀于内心深处对内外一切诸法的本来空性生起决定的信解,若不如是,则愚者于迷乱显现中分辨此是我,彼是他,这是妇孺皆知的,那又何需精进修持呢?

  颂曰:

  有说倘若观察心,形色生住及去处,

  未见故证空性耶。????????

  有人说:设若观察自心时,发现没有任何颜色、形状,以及观察最初从何而来,中间住于何处,以后去往何处,认为这就是证悟了心的实相空性。

  颂曰:

  法相极为甚深故,此有极多错失处,

  心者非为色法故,谁亦不会见色等,

  若想未见证空性,此乃极为误解也,

  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得见旁生角,

  若说彼者未见故,证悟彼空谁亦易。

  诸法实相甚深难测,若未依抉择轮涅诸法实相的甚深窍诀来善加观察自心,会有极多错失。因为心不是有颜色形状的色法,若依色法的体相去观察,稍有所得就自认为证悟了离戏实相的空性,则是极大的误解。比如,虽百般观察寻找,也不会见到人头上有旁生的角,但若以为未见到人头上有角,就算证悟了人头的空性,则即使愚者也无需精进,轻而易举地证悟甚深空性。

  颂曰:

  是故以理观察时,若见真正实相义,

  则此心者如虚幻,深刻了达无实性。

  所以,以理论观察心的颜色、形状、生住灭等时,若真实现见心的实相,就会深刻了达自心不灭而显现,故犹如虚无的幻化,自体本空无有实性,是觉空无别的本性。

  颂曰:

  彼时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视前虚空,

  必得坚定之深解。。。。。。。。。。。。。。。。。

  此时,犹如直视前方的虚空,见到一切皆空,了知自心正在起心动念之时亦为离戏空性,于内心深处对空性与缘起无别一体产生坚定的定解。

  颂曰:

  或问汝之彼心者,是否无者犹虚空,

  或者种种能觉知?。。。。。。。。。。。。。。。

  有人问:所谓的“心”,是什么也没有,犹如虚空呢?还是有种种觉知的呢?

  颂曰:

  对此一切必定说,刹那不住移动心,

  谁也有故是意识,是故非有非无者,

  彼为光明法身了。。。。。。。。。。。。。。。。。

  若认为不是象虚空一样的什么也没有,而是能生起种种觉知的明觉,那么刹那不住动摇变化的明觉心体谁都有,智者愚者若见到如是自心都同样必定证悟,那怎么会是现见了觉空无别的离戏实相呢?若认为非是如此,而说:若观察心的明觉本体,其无有形状颜色等,故是非有;有变化之明朗的觉性,不同于断灭顽空,故是非无,如是心的本体是实相大圆满光明法身,见到此者,即是见到了光明法身。

  颂曰:

  彼亦矜夸自认体,甚多听闻虽不必,

  一知诸解通达了。。。。。。。。。。。。。。。。。

  这些人如此自诩并向他人矜夸:此就是光明法身,从而将基道果诸法诽谤为无有,对经续之论疏不仅不做多闻而且视若怨敌,认为由此一点即能通达遍解脱的光明大圆满法身。然此极为荒唐可笑。

  颂曰:

  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四边之戏论

  为什么不应理呢?诸法实相光明大圆满法身者,本体空故为非有;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故为非无,是远离有无等四边戏论超离言思之体。

  颂曰:

  若善观察汝此说,未敢言说即有者,

  无者也是不可说,实上有无二俱者,

  或者非为二俱边,其二之一未超离。

  若观察前者所见及所修的心之本来面目,无有形状颜色等故不敢说为有;有移动明朗觉知故也不敢说为无。实际上,所见的心之本面,有明觉本体的有与无形状颜色等本体的无,已堕入有无二边,或有明觉本体之非无与无形状等本体之非有,则堕入了非有非无二边,从未超离这戏论的范围。

  颂曰:

  彼心非有非无者,此根系念于心中,

  此为不可思议我,与彼不同名而已,

  所许之义无差别。。。。。。。。。。。。。。。。。

  因为心中执著非有非无,因而所修的心性,与外道的不可思议神我仅是名字不同而已,意义则无有任何差别。

  颂曰:

  心及此外一切法,皆为深解无实上,

  诸现现于缘起故,是非言思皆远离,

  远离四边戏论要,无缘通彻觉性也。

  总之,对心与心外的轮涅所摄一切法,通达其本性为无实有;无边无际轮涅浩瀚之显现,以无欺缘起而显现故。空性与缘起双运之实相,超离有无是非等与一切言语思维,远离四边戏论,此即为现见无缘通彻的觉性。

  颂曰:

  此为纵说离是非,然于意前如靶住。

  至于你们所修的心性,虽然也说远离是非二边,但意前有所缘,犹如对靶子执著不舍,有如是执著,故说什么也不执著为邪见。

  丁二、无我执著

  分二:一、总说初学者的渐修次第;二、分说正见派的修法

  戊一、总说初学者的渐修次第

  分三:一、强调应执著二无我的必要;二、究竟应断除空执;三、宣说正行远离一切执著的正见

  己一、强调应执著二无我的必要

  颂曰:

  自他依此实执故,相续趣入三有河,

  此等能翻之对治,即是无我之执著。

  轮回中的众生从无始以来执著我与我所,依此实执,相续不断地趣入于三有轮回痛苦的长河中而轮转不息,能翻然断除此实执的法即是如理证悟无我实相的执著。

  颂曰:

  彼亦未知无理趣,唯思无有皆无益,

  如同花绳误蛇时,虽思无蛇尚无益,

  了知无理则除怖。。。。。。。。。。。。。。。。。

  若未通过理证了知无我的真正意趣,仅靠想想“没有”、“无我”等等,对于消除我执无有任何利益。比如,误将花绳看作蛇而生起畏惧,对此只是自欺欺人地想想此处无蛇,而心中却耿耿于怀,这对消除畏惧无有任何利益;若真正知道除花绳之外无有真蛇,则能从根本上断除对蛇的畏惧。

  颂曰:

  故以观察通达后,唯依观察尚不足,

  无始串习实执故,翻复应修具执著。

  以真实正理如实观察后,能通达无我实相,但仅仅依此观察不能够断除无始以来串习的深厚实执,故须进一步反复修习无我的单空

  颂曰:

  众多大德再三说,若修无我则我执,

  除根之故此务必。。。。。。。。。。。。。。。。。

  诸圣者亦再三承诺:如实通达与修持无我实义,能断除轮回根本之我见,故修持人无我空性极为重要与必要。

  颂曰:

  最初学者入门法,此是无有迷失处,

  若说初时彼舍弃,则定魔说之密语。

  此为初机学者真实解…

《定解宝灯论 4 第三问题:善巧分别入定时有无执著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