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P4

  ..續本文上一頁的相關問題。並且由多方面去淨修自己的心,以期所緣的逆境、罪障得以淨除,努力的守護律儀、積集資糧,如此修行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有四種資糧需要積聚,最後一行提到:“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止)道,毗缽舍那(觀)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沒有睡的時候要怎麼修

   正睡的時候應該怎麼去行持

   這些都應該注意到。

   “密護根門”方面,(47頁第2行)“初中有五:一、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于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即是如前所說,在正知之上好好的憶起正念。“二、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叁、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當遇到可愛境和不可愛境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生起樂受和苦受;當樂受生起的時候,就想繼續受,因而産生貪著;苦受生起時,又想要加以排斥。

   “四、如何防護,其中有二,(一)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于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嗔,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二)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于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于此境,不縱(容)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于非應觀視色等,正爲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于六識起後,能引貪嗔癡叁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如噶當派奔恭甲格西的修法一樣,當他生起惡心的時候,自己馬上知道要去除惡念,因而善心立刻滋長。他初修行時,當一念惡心生起的時候,便拿一粒黑色的小丸子放在一邊;當一念善心生起的時候,就拿一粒白色的小丸子放在另一邊。開始的時候小丸子多是黑色的,很少有白的;之後黑丸子愈來愈少,白丸子愈來愈多了。時時看察住自己的心,就像警察拿著槍,防範著犯人,專心一意地,就只注意這個工作而已。“五、防護爲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正知而行者有二,(一)何爲所行事,(二)于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其中初五(行動業中)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從彼還。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爲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爲先,而有所見。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叁衣及缽。乞食業者,謂飲食等。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爲法故行經于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于床等上結跏趺坐。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之),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爲他說,或爲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叁摩地;若正勤修毗缽舍那;或于熱季極疲倦時,于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爲消遣。晝、夜二業者,謂于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第11行)此段旨在說明行、住、坐、臥的規矩。

   在此,我會把《廣論》很快地逐字念一遍,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就是《廣論》的口傳,如此才有圓滿的傳承。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即上述之“二、是于彼行正知”),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于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此中複有四種行相,初謂于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于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于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二謂于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余是可行處,于彼彼時,安住正知。叁謂于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于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四于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于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48頁第8行)

   這一段在說明下座時的行持方式。一般來說,若以正座修與下座修來相比較,下座修比較重要。爲什麼呢

   那是因爲當你在正座上修時,你會很小心地守護根門,但下座後就很危險了,因爲所遇的境很多,如果你亂來的話,會把整個上座修所獲得的功德全都破壞掉。所以下座後好好地修持,才是一個好的緣起。

   對于飲食的量而言,吃太少了會讓人肚子餓,太餓了就不能修善法;但也不能吃太飽,太飽了對修法也會有障礙,吃的量應該是在快飽之際就要停止。飲食太多會使身體太沈重,有如負重擔一樣,而且會增長昏沈及睡眠,如此一來,根本沒有能力去斷除煩惱。因此,飲食知量者是:如果吃叁分會完全飽滿的話,那就只吃叁分之二就好了,讓叁分之一是空著的;如果吃到叁分之叁,全部滿的話,你可能連呼吸都很困難。飲食不知量會引發貪欲,會有叁種過患:(49頁最後1行)“過患有叁,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爲齒所嚼,爲涎所濕,猶如嘔吐。二、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余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複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叁、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一)由爲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爲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二)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诤。(叁)不知滿足者,由于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衆多大苦。(四)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爲其主故,與他鬥競,受衆多苦。(五)從惡行生者,謂爲飲食,飲食因故,叁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複當墮諸惡趣。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爲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爲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寂天菩薩著)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于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龍樹菩薩著)亦雲,“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非爲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爲住其身。””

   前段說明:食物在我們未吃之前是很鮮美,顔色很好看,但吃下去之後就不一樣了;而且人爲了求取飲食,可能需要很勞累的去取得,爲此一直很辛苦。爲了飲食而引發貪欲,致使在一生中浪費了太多時間爲了飲食而工作;得到了之後又有怕被奪走的苦惱;而且由于貪求飲食的緣故,使我們造作了很多身口意的惡業。反觀菩薩的法行,若要菩薩爲了求飲食而造惡業,那他甯願餓死。

   我們取用飲食不應以食物的美好而生貪著,而是要以“爲了要維持此身體來修善法,以及爲布施、供養寄生在身體內的那些小蟲”的心態來攝取飲食才對。而且要在心裏存有“現在我攝取這些飲食來供養體內的八萬四千蟲,現在以財物施,以飲食來行布施,日後我更要以佛法來度化它們,以爲法施”的意樂;然後以此意樂來受用飲食。更進一步說,我是爲了無邊衆生的義利才來受用這些飲食,把飲食當成藥石來受用,不應是爲了增長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也不是爲了身強體壯而受飲食;只是爲了安住此身軀以便修行善法的緣故。這些是下座後有關“飲食知量”的修持准則。

   關于悎寤瑜伽,(50頁最後1行)“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雲:“種性之土于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于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叁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如何眠者,謂于永日及夜叁分,于(夜之)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夜之)初分已至(夜之)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爲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若能如是長養其身,于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爲利益。”關于這點,我要補充說明:我們睡眠是一定要的,不睡不行,雖然得到叁摩地,證得“止”功德的時候就可以斷除睡眠;但在這之前我們還是需要睡眠的。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于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如獅子臥者。”(51頁第5行) 這個說法是小乘有部的說法,大乘的說法不一樣,大悲心具有四身果位,對佛功德的描述認知不同。這裏一定要用獅子臥的理由是小乘有部的說法,認爲世尊雖然經由持續地修行而進入資糧道,然後加行道、見道、修道,乃至無學道,而證得佛的果位,但因爲成佛時的身體,是由他的父母淨飯王及其王妃所生的,是由惑業所感召的有漏身體,雖然成佛了,但是這個身體是有漏的,不是無漏的。因此(51頁第6行)“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于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一講 造者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