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

   寂天菩薩說:“饒益自己善業的心,尚且不曾在夢中出現,怎麼可能會去想到利益其他的人呢

   自利都不想了,怎麼能夠去成辦利他呢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入菩薩行》第一品第二十四頌)。

   今天我們在獲得這個暇滿人身的當際,不但修學佛教的諸逆緣都已排除,而且修學佛法的很多順緣也都具足了,所以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應該盡可能的去成辦善業、利益他人。如果在得到這個具有大能力的人身,可以去成辦善業時,卻不好好的去斷惡修善,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欺蒙、更愚癡的事了。因此不自欺,不虛度此珍貴的暇滿人身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能夠值遇真正的教法,修學到佛法的心要,就應依于聞、思菩提道次第,進而調心,調伏自己的心相續。事實上,聽聞菩提道次第的主要目的,是在調伏自心的煩惱,如果只是博聞教法而不去實修,就像教法的騙子,不會得到任何的利益。如果自認爲什麼都知道,心呈僵硬、驕慢的話,佛法對他不但未能調柔心相續,反成戲論,這樣是很不好的。所以,不論是說者或是聽受的人,都要依著菩提道次第的教授進行聞思修,來達到調心的目的,這種認知是很重要的。

   我們所聽聞的與所行持的法是指什麼呢

   如何區分、判別哪些法是我們要修持的

   什麼是法的界限(分界點)

   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什麼是法的界限呢

   就是你要著眼于希求來世的義利。如果只爲今世義利而去禮拜、旋繞(經行)聽法的話,這不是佛法的修學者。我們應該要以未來生生世世的益利做爲訴求,來修學佛法,這才是法的界限、法的最究竟,才能夠成佛。”就算你所修學的是大乘的教法,是正法,可是動機(發心)卻是爲了今世的益利,那是造入叁惡道的因,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說,我們修學佛法是爲了自己下一世得到人天的果位,這樣可以嗎

   其實,如果只爲下一世得到人天的果位,就和爲今世修好福報是一樣的,一旦惡業現前,還是會墮入叁惡道的,所以說是不究竟的。

   因此,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斷除輪回當中,這個以行苦爲主體的五蘊合成的身體,就算過去所蒙受的痛苦已經很多了,但是未來還是會因此五蘊身,不斷地蒙受更多的痛苦,這是必然的。那麼,如果只斷除個人自己的行苦可以嗎

   不可以的,因爲我們所修學、所行持的這個法是大乘法,卻因爲自己的動機──只爲斷除一己之苦──而掉入小乘道去了,令所得到的果位也成爲小乘果位,這是不可以的。僅僅所修的法是大乘法,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心也一定要是個大乘行者才可以。

   大乘、小乘的分野,是以我們的心相續有沒有發菩提心來判定的。因爲我們所修的是大乘法,就要認識到,如同我蒙受無邊的痛苦,那無邊的衆多如母有情,也都和我一模一樣的受著無邊的痛苦,因而生起“我一定要解除所有衆生痛苦”的那種心力,如果這心力無法生起,是不可能修大乘法的。無始以來到目前爲止,我們都是爲“我愛執”所驅使;現在,我們很幸運地聽聞到大乘教法,我們必須去除我愛執,反過來修學“愛他執”。然而要使愛他執的心自然生起,是必須恒常地串習,養成習慣,才有可能,只有一、兩次的修習是生不起來的。因此依教修學。不斷地串習,就會漸次地得到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呢

   很明白的說,“是爲了要把所有衆生安置在佛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要把所有衆生安置在佛的果位”是利他;換句話說,爲了安置我之外的其他衆生于無住涅槃的果位上,我必須先成佛。怎麼修呢

   就像世尊一樣,他也不是一修就成佛的,他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先遇到善知識,再于依止善知識之上修學道次第,然後依次不斷地修學而成就佛道的,我們的修學也當如是。佛陀的示現也都是爲了攝受後世這些隨行弟子而作的,要成就佛道的行者,就必須依止佛法來修學。

   如何修學佛法呢

   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我們必須先聽聞,然後思惟,再進而串習。如果只有聽聞,只是用耳朵聽一聽,這樣是沒有辦法串習修學的,應該要更進一步地去思惟,在思惟之上再進而去串習修學。應該是聞、思、修叁者互不分離,一以貫之地去修學,而成就佛道。

   以上我所講的是出自《入菩薩行》的內涵,這部論著的作者是寂天菩薩。《入菩薩行》的全部內涵是在講授菩薩的行持之理。就像蓋房子,若下層的地基尚未打好,就不可能加蓋上一層的房屋。同樣的,如果我們想要修學偉大的菩薩行,就必須先把前面的共道基礎,也就是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的道體先建立起來。在座的諸位,也許有人已經聽聞並修學過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的教授了,不過,佛法本應要恒常、反複的修習,再聽一遍只有好處,並沒有壞處。接下來我不再漫談,而是以《廣論》的科判作爲基礎,將整個學佛的道體做一次簡扼的介紹,以此來爲大家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科判無法含括所有的細節,恐怕會有遺漏。有關這個疑問,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大智慧,而且又有很好的因緣及很大心力的人,那麼你就應該要廣學《廣論》,而且要精進地、好好地去學,並且確實地去修行。但是如果各位也像我一樣,既沒有什麼功德,也沒有什麼精進力,又沒有分辨的智慧,只是想要把所學到的簡要教授用在自己的修行上,這樣也就夠用了。就像富豪人家,物資豐足,隨時想要煮頓飯菜,就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取用;可是富人就算有很多食物,一個人也只有一個胃,無法消化所有的食物。所以說,一位很謙虛的平凡人,雖然只有一個很小的爐子自炊自煮,也同樣能飽足自己的肚子;也就是說,雖然做飯的材料很少,爐子也不是很好,但實際上,因爲吃的有限,肚子一樣會飽的。同樣地,《廣論》的科判雖然不是很廣,不能涵蓋所有的道體內容,但是用來建立我們的概念,如同令自己肚子飽一樣,也足夠了。

   菩提道次第所教授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所行的趣向佛果之道,如果我們每天可以做“從依師之理到止觀雙運”的菩提道次第道體的略修,也就是憶念修,這樣就可以讓你得到人生的核心要義,那這人生會很有意義;但是這必須用心去配合,由自心生起這個量,再一直修上去才可以。聽聞教法不是只用來告訴別人,這樣是不行的;在你修學的當下,心也就要隨之憶念。因此,聽受道次第的教授,不要問說別人有沒有修,而是要將所聽到的教授用來自我省思,看我的心修到什麼地方了

   觀自己有什麼缺失,自己修正;自己有什麼功德,自己隨喜。如此依止去修才對。聽受教法的時候,應該懂得聽受教法的規矩,這樣就可以讓心入于佛法,並如理的與法相應。

   現在講一個羅刹的故事,羅刹本來不是羅刹,而是一位國王的夥夫。國王喜歡吃肉,有一天他找不到肉給國王吃,就殺了一個孩子,把他當一般的肉煮給國王吃,國王吃了覺得味道鮮美,還想再吃,所以夥夫天天想辦法去殺一個孩子來煮給國王吃。這時他已經變成羅刹而不是夥夫了。他接二連叁殺了九十九位王子,最後剩下一位叫月菩薩的王子,也被羅刹抓了去。抓去的時候,月菩薩就哭了,羅刹問他:“你爲什麼掉眼淚,是怕我嗎

   ”月菩薩說:“我不是怕你。”“那你爲什麼掉眼淚呢

   ”“是因爲我向一位婆羅門求法,還沒求到,也還沒有供養他。”“是這樣子啊!那好我先放你回去,供養完之後,再回來這裏讓我殺。”月菩薩答應了,就到婆羅門那裏去行供養、求法,然後再回到羅刹的山洞來報到。羅刹見到他就說:“你怎麼那麼笨,還回來讓我殺。”王子說:“我是一位菩薩,不打妄語,因爲深信業果,所以根本不害怕。”“你這個人好奇怪!我先去把要炸你的油熱一熱,再來殺你。”羅刹想了一下,又問說:“你到底去婆羅門那裏求什麼法

   你先講給我聽,再殺你。”月菩薩說:“可以啊! 但是你要先鋪設法座讓我坐,我再說法。”羅刹聽了,真的就去鋪法座,而且在鋪設法座的當下心就動了,“這個人從一開始就一直是這樣誠懇,真的很令人感動。”因此啓發了他的善根。等月菩薩爲羅刹講完法之後,“喔!佛法的鏡子果然照到我的心。”從此羅刹就信了佛道。

   以上面這個故事做譬喻,連羅刹都可以聽到了法而悔改,我們還不至于像他這麼差吧! 後來羅刹請問月菩薩:“我殺了這麼多人,罪障不是很重嗎

   我的罪這麼重,可以接受教授嗎

   ”月菩薩告訴他:“可以的,只要你一心專注,仰求佛法,然後痛改前非,一樣可以受教。”由于當時羅刹的心整個的轉變,生起渴求佛法的心,月菩薩說了很多偈頌,他一講完,羅刹就完全體認到“佛法如鏡”“法鏡果真照見我的缺失,讓我看到我的缺點。”從此以後就完全進入佛法的修學。就像這個公案一樣,在我們聽受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時候,菩提道次第就像法鏡,是心的法鏡,用來照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眼鏡(去尋求別人的過失)。修學菩提道次第主要是在修心,在聽受的當下就要調伏自己的心續。

   接下來開始講《廣論》的本文,先是禮贊文:“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第1頁)造此論者敬禮至尊文殊菩薩。然後禮贊導師──釋迦牟尼佛,他是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接著禮贊傳承教法的兩位菩薩──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之後是執持教證功德,佛所授記的菩薩──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也就是說,我向導師釋迦牟尼佛及文殊、彌勒、龍樹、無著四菩薩稽首禮贊。菩提道次第教授,是經由世尊及幾位菩薩沒有間斷的傳承下來的,這樣的教授彙歸于阿底峽尊者,又傳承不斷地依次傳至自己根本上師爲止的所有善知識,對于這些祖師大德,他(造論者──宗喀巴大師)至誠地敬禮。所傳承的教授是什麼呢

   叁士道次第教授。事實上,…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