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叁、于完結時共作軌理。”
聽聞軌理的方法:首先我們一定要思惟聞法的所有勝利;接著對說法的法師和法本身要發起恭敬承事;再來應有正行聽受的軌理。聽聞佛法有何種勝利呢
《聽聞集》說:(第9行)“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經由聽聞,可以讓我們了知很多佛法;再者,聽聞之後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就能“由聞遮諸惡”。由于聽聞的功德,把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斷除,做到“由聞斷無義”。把聽聞深入結果,證得解脫成就佛的果位──由聞得涅槃。
聽聞軌理第二項,對于法及法師發起恭敬承事者,如《地藏經》雲:(第16頁第7行)“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于說法師供養者,謂于師起如佛想。”本來諸法師說法前,我們應該要先鋪設法座的,這並不是因爲那位說法師很了不起。比如說,汽車很好、很華貴,但是我們買車並不是因爲汽車的華貴,而是因爲有需要。就像這個比喻一樣,是法師所說的法很重要,我們爲了要聽受的緣故,才莊嚴陳設法座。所以說,我今天坐在這個法座上,並不是因爲我有多了不起、有多尊貴,而是我所要講說的佛法很重要。
最後是正聽聞的軌理,聽聞的方式有二:一、斷器叁過;二、依六種想。
關于“斷器叁過”,佛陀常講,“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第一個“谛聽”的意思是指,當我們在聽受的時候心不可散亂。也就是把第一個過失“器皿倒覆”改過來,斷除散亂心。第二個“谛聽”是說,聞法之後我們必須好好的憶念思惟,不要聽完就忘了,如同“器有穿漏”,杯子有破洞,進去後又流失掉,不可以的,這種過失要斷除。再過來的“善思念之”是什麼意思呢
去除“杯子的雜染”,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聽法的時候,若染著世間八風的動機,以爲聽法可以得到名聞利養,聽法就可以和別人競爭,以致于想得到美名妙譽,這種聽法的心態,就如同杯子有垢染,盛再幹淨的水也都會染濁,一定要斷除。所以要善思念之,殷切的去思念。
總的來說,所謂斷器叁過就是說:你雖然來聽法,但心不在焉,沒聽進去──“如器倒覆”,這個過失是要避免的;接著是說杯子有雜質,你起了邪念頭,以不清淨的動機來聽受教法;再者,雖然你沒有前述的二個過失,但是聽過之後就又忘失掉了,就像“器有穿漏”也是不行的。所以這叁個過失我們應該先斷除。
(丙叁)正聽聞軌理第二種是(丁二)依六種想:“戊一、聽法者要當患病想”,這不是邪見,不是把“無病”硬說是“有病”,事實上我們是在大病當中。(17頁第9行)“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于長時中,而痛惱故,于彼應須了知是病。”就像凡夫一樣,生病的時候醫生告訴你不能這樣做,你就不會做;要你這樣做,你就照做。事實上,自己的病是很重的,也已經很久,很難治療,應發猛利的心想:我貪等的一切煩惱就是我病的所在,所以將所聽受的教法當做法藥,用來治好自己的病。
(戊二)對說法的法師至誠的當醫師想,(第12行)“于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爲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遇到善知識不要覺得是負擔,而要覺得莊嚴,就像有人身上戴了很多的飾品,雖然實在是很累贅,可是不覺得是負擔,我們就要用這種心情,對說法的法師視如醫生一樣,應該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戊叁)“于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對所說的法應起藥想,(18頁第3行)“如(是)諸病者,于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于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戊四)像藥一樣的法,如果你殷重修學,貪等重病總是可以去除的。所以要非常慎重、嚴謹的修,對殷重修學作療病想。(第5行)“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于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就像我們一樣,學了那麼多法依然沒有什麼用。我們都沒有例外,有一首偈這樣說:“雖然具有重大意義的心法、心要已經廣大的聽聞過了,然而真正能去實修的,就像手掌上的毛一樣的稀少。”既然我們都已經聽過很多廣大的教法,爲什麼實修就像掌上的毛一樣的少呢
雖然聽過很多法門,並在廣聞之後,也經過了思惟,然而用在實修的時候,卻是少之又少,不能前進的原因就在這裏。
(戊五)要視佛陀爲善知識想。“于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20頁第2行)
(戊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于世。”(第3行)
“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叁、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20頁科判)
思惟說法師的勝利,說法師本身不應該爲名聞利養,去與別人比較競爭,起我慢嫉妒之心,這種貪求的煩惱不應該有。(最後1行)“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雲:“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于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爲護念,諸非人等于彼守護,諸天于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贊,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衆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發起承事大師(佛)及法者,對佛與法要起恭敬心,(21頁第7行)“如薄伽梵說佛母(般若經)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說法者應以何意樂來說法,(第9行)“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于自所應起醫想,于法起藥想,于聞法者起病人想,于如來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衆修習慈心。應斷恐他高勝嫉妒(怕他人勝過自己),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贊自功德舉他過失,于法悭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應作是念,爲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于其清潔悅意處所,坐于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原來說法者在沒有上法座之前,應先將整個傳承上師祈請文念誦一次,同時作憶念,然後從佛陀到我們的根本上師爲止的所有師長融入我們的身心,上座之後,並應念誦《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二講 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