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听闻轨理;二、讲说轨理;三、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听闻轨理的方法:首先我们一定要思惟闻法的所有胜利;接着对说法的法师和法本身要发起恭敬承事;再来应有正行听受的轨理。听闻佛法有何种胜利呢
《听闻集》说:(第9行)“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经由听闻,可以让我们了知很多佛法;再者,听闻之后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就能“由闻遮诸恶”。由于听闻的功德,把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断除,做到“由闻断无义”。把听闻深入结果,证得解脱成就佛的果位──由闻得涅槃。
听闻轨理第二项,对于法及法师发起恭敬承事者,如《地藏经》云:(第16页第7行)“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本来诸法师说法前,我们应该要先铺设法座的,这并不是因为那位说法师很了不起。比如说,汽车很好、很华贵,但是我们买车并不是因为汽车的华贵,而是因为有需要。就像这个比喻一样,是法师所说的法很重要,我们为了要听受的缘故,才庄严陈设法座。所以说,我今天坐在这个法座上,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了不起、有多尊贵,而是我所要讲说的佛法很重要。
最后是正听闻的轨理,听闻的方式有二:一、断器三过;二、依六种想。
关于“断器三过”,佛陀常讲,“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第一个“谛听”的意思是指,当我们在听受的时候心不可散乱。也就是把第一个过失“器皿倒覆”改过来,断除散乱心。第二个“谛听”是说,闻法之后我们必须好好的忆念思惟,不要听完就忘了,如同“器有穿漏”,杯子有破洞,进去后又流失掉,不可以的,这种过失要断除。再过来的“善思念之”是什么意思呢
去除“杯子的杂染”,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听法的时候,若染着世间八风的动机,以为听法可以得到名闻利养,听法就可以和别人竞争,以致于想得到美名妙誉,这种听法的心态,就如同杯子有垢染,盛再干净的水也都会染浊,一定要断除。所以要善思念之,殷切的去思念。
总的来说,所谓断器三过就是说:你虽然来听法,但心不在焉,没听进去──“如器倒覆”,这个过失是要避免的;接着是说杯子有杂质,你起了邪念头,以不清净的动机来听受教法;再者,虽然你没有前述的二个过失,但是听过之后就又忘失掉了,就像“器有穿漏”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三个过失我们应该先断除。
(丙三)正听闻轨理第二种是(丁二)依六种想:“戊一、听法者要当患病想”,这不是邪见,不是把“无病”硬说是“有病”,事实上我们是在大病当中。(17页第9行)“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就像凡夫一样,生病的时候医生告诉你不能这样做,你就不会做;要你这样做,你就照做。事实上,自己的病是很重的,也已经很久,很难治疗,应发猛利的心想:我贪等的一切烦恼就是我病的所在,所以将所听受的教法当做法药,用来治好自己的病。
(戊二)对说法的法师至诚的当医师想,(第12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遇到善知识不要觉得是负担,而要觉得庄严,就像有人身上戴了很多的饰品,虽然实在是很累赘,可是不觉得是负担,我们就要用这种心情,对说法的法师视如医生一样,应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戊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对所说的法应起药想,(18页第3行)“如(是)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戊四)像药一样的法,如果你殷重修学,贪等重病总是可以去除的。所以要非常慎重、严谨的修,对殷重修学作疗病想。(第5行)“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就像我们一样,学了那么多法依然没有什么用。我们都没有例外,有一首偈这样说:“虽然具有重大意义的心法、心要已经广大的听闻过了,然而真正能去实修的,就像手掌上的毛一样的稀少。”既然我们都已经听过很多广大的教法,为什么实修就像掌上的毛一样的少呢
虽然听过很多法门,并在广闻之后,也经过了思惟,然而用在实修的时候,却是少之又少,不能前进的原因就在这里。
(戊五)要视佛陀为善知识想。“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20页第2行)
(戊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第3行)
“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20页科判)
思惟说法师的胜利,说法师本身不应该为名闻利养,去与别人比较竞争,起我慢嫉妒之心,这种贪求的烦恼不应该有。(最后1行)“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发起承事大师(佛)及法者,对佛与法要起恭敬心,(21页第7行)“如薄伽梵说佛母(般若经)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说法者应以何意乐来说法,(第9行)“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怕他人胜过自己),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原来说法者在没有上法座之前,应先将整个传承上师祈请文念诵一次,同时作忆念,然后从佛陀到我们的根本上师为止的所有师长融入我们的身心,上座之后,并应念诵《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