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P2

  ..续本文上一页区分为三士道次第教授,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有些众生只想修学下士道,他就可以依着下士道来修学;心量大一点的可以依中士道来修学;如果他是修学上士道的,可以把之前的下士道转为共下士道,中士道转为共中士道,以共道基础来成办上士道的修学,是依这样的次第来学。

   我们修学三士道次第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动机安立在菩提心之上,要以非造作的、具相的(真实的)菩提心为前提,来修学道次第。非造作的菩提心,除非是无始以来已经修习过,否则很难生起。然而,就算我们没有非造作的菩提心,但是行者在听受或修学道次第的时候,仍应该以菩提心作为动机,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上,去修学下士道及中士道。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不经由初级班怎么可以进入进阶班呢

   因为我们所学的是大乘教法,所以要以菩提心为修学的动机,而下手处仍是从下士道、中士道依序开始。为了明白的阐释道次第的教授,造者并不广说漫谈,就直接把精要抉择出来教授,做为修学指导,就像照亮暗地的明灯一般。

   接着讲造论的因缘是什么

   原因之一,是为了我个人生生世世都能够深广的实修菩提道次,其次,也为了引导与我同样有善根因缘的行者往赴佛地,趋入成佛之道,所以我造这部论著,不管是广或略的道次第教授,都是一样的。

   整部论由四个门径来说明这个教授:“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关于造者殊胜这部分,我就不广说阿底峡尊者的历史了。简要的说,造者殊胜分三:“乙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教、证功德);乙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第2页最后1行)。关于阿底峡尊者本身如何在种姓当中受生的道理,如拿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华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第3页第1行)。尊者获得功德事理,分为二点:“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关于教功德方面,尊者在“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声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辩经),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不只如此,又依止很多师长去求受灌顶,在二十九岁以前,于多位获得成就的上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接着他又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已证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其号戒铠为亲教师,而后出家。“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第4页第2行)

   尊者如理依着教法而得证的功德有哪些呢

   真正证悟了增上戒学功德、增上定学功德及增上慧学功德。尊者善巧地圆满成就了增上戒学的功德,包括:最胜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还有金刚乘律仪。在持守别解脱律仪方面,尊者皆能圆满的守护,即令很小的学处也不坏失;并且是第一位精通十八部粗细比丘戒的微细差别,所以成就大持律上座的美名。

   在菩萨律仪方面的成就呢

   (第4页最后1行) “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弥勒菩萨)妙音尊(文殊菩萨),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学习爱他胜自的菩提心)。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制戒及遮戒学处都能够好好的守护着。

   在金刚乘律仪的功德上有哪些成就呢

   成就定学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三摩地(第5页第7行),“如是于三种律仪(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金刚乘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尊者清净的传承),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有关受戒后的防护不犯,尊者随时带一尊佛塔在身边,以便犯戒时可以马上净除还初。

   其次是成就增上定学的功德,分共与不共两种:(第10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止),得堪能心(得到身心的堪能)。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三摩地、密乘)。”至于成就慧学中,也分共与不共,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止观双运定)。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

   (乙三)在得到教证功德后,尊者如何执持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两点说明:(第6页第1行)“丙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丙二、藏中所作事理”。关于尊者在印度所作事理者,(第6行)“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即(使)于自部(自宗),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所有宗派),不分党类奉为(头)顶(的庄)严。”尊者在西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智光、菩提光)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口缚]贾精进狮子,及拿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阿里)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尊者)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论》等,而兴教法。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闍黎善破灭已,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尊者)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第一门径“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简介到此。

   接下来讲说第二门径,为令学者能够对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点说明(第8页第10行),“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的意思就是说:“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的)是道之正体,有(的)是道之支分。”(第9页第1行),换句话说,不论是哪位众生,当他修学佛法的时候,有些道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正体,有些是支分,但彼此不互相排斥取舍,是一位补特伽罗成佛必要的修行根本,所以称为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如果这样讲的话,很明显地,所有的经教、经典──甘珠尔(经藏)、丹珠尔(论藏)都可以经由五大部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的论典以及戒律、《俱舍论》),涵盖摄归到菩提道次第上来。比如说戒律是属于中士道次,《现观庄严论》是属于大乘成佛之道的;中观则可以安立在胜观里,《释量论》可以摄入到四谛法门和胜观里面的,所以不论你学五大部论也好,大经大典也好,都可以涵盖摄归到道次第的教授里来修学,所以说圣教无违。

   包括密乘,可以分成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个密乘续部的内涵也都是用以成佛的。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教法、教授是不能成佛的,乃至于一个字都可以引为成佛之用。既然整个所学的法都可以引为菩提道次第修学,自然可以称为圣教无违。佛说教法的用意,是让众生能一分一分地尽除垢染,圆满功德。也就是说,佛所说的教法,没有哪一点是对众生没有用处的,所有一切的教典都可以涵摄到菩提道次第的教授里来修学,特别是针对大乘佛法的修学者来说,尤其是必须如此。有些法虽被安立为前行法,有些被安立为支分,然而这些都是能够引为道用的。

   至于“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是说佛法的修学,有的是“观察修”,有的是“止住修”,不管是观修或止修,都是修学,不能说修归修,讲归讲,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如理地修学道次第,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而把一切圣言引为教授。

   “甲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第14页第5行) 就是说,如果你未能依着道次第修学,即使学了很多之后,心也会散掉,收摄不回来;而且若是没有遵照这样的教授,也很难获得佛的密意,即使获得,耗费的时间也会很久,因此又提到“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即《菩提道炬论》),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第7行)

  “甲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极大恶行就是谤法。(第9行)“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非理作意),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这样去执持的话,会变成谤法重罪。如果修学者可以对前面所提到的三个殊胜产生定解,很自然的,就可以把第四个极大恶行“谤法重罪”消灭,至为殊胜。

   本教授次第的第三门径:(15页第7行)“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中分三…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