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寂天菩萨说:“饶益自己善业的心,尚且不曾在梦中出现,怎么可能会去想到利益其他的人呢
自利都不想了,怎么能够去成办利他呢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入菩萨行》第一品第二十四颂)。
今天我们在获得这个暇满人身的当际,不但修学佛教的诸逆缘都已排除,而且修学佛法的很多顺缘也都具足了,所以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去成办善业、利益他人。如果在得到这个具有大能力的人身,可以去成办善业时,却不好好的去断恶修善,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欺蒙、更愚痴的事了。因此不自欺,不虚度此珍贵的暇满人身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能够值遇真正的教法,修学到佛法的心要,就应依于闻、思菩提道次第,进而调心,调伏自己的心相续。事实上,听闻菩提道次第的主要目的,是在调伏自心的烦恼,如果只是博闻教法而不去实修,就像教法的骗子,不会得到任何的利益。如果自认为什么都知道,心呈僵硬、骄慢的话,佛法对他不但未能调柔心相续,反成戏论,这样是很不好的。所以,不论是说者或是听受的人,都要依着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进行闻思修,来达到调心的目的,这种认知是很重要的。
我们所听闻的与所行持的法是指什么呢
如何区分、判别哪些法是我们要修持的
什么是法的界限(分界点)
就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什么是法的界限呢
就是你要着眼于希求来世的义利。如果只为今世义利而去礼拜、旋绕(经行)听法的话,这不是佛法的修学者。我们应该要以未来生生世世的益利做为诉求,来修学佛法,这才是法的界限、法的最究竟,才能够成佛。”就算你所修学的是大乘的教法,是正法,可是动机(发心)却是为了今世的益利,那是造入三恶道的因,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自己下一世得到人天的果位,这样可以吗
其实,如果只为下一世得到人天的果位,就和为今世修好福报是一样的,一旦恶业现前,还是会堕入三恶道的,所以说是不究竟的。
因此,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断除轮回当中,这个以行苦为主体的五蕴合成的身体,就算过去所蒙受的痛苦已经很多了,但是未来还是会因此五蕴身,不断地蒙受更多的痛苦,这是必然的。那么,如果只断除个人自己的行苦可以吗
不可以的,因为我们所修学、所行持的这个法是大乘法,却因为自己的动机──只为断除一己之苦──而掉入小乘道去了,令所得到的果位也成为小乘果位,这是不可以的。仅仅所修的法是大乘法,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也一定要是个大乘行者才可以。
大乘、小乘的分野,是以我们的心相续有没有发菩提心来判定的。因为我们所修的是大乘法,就要认识到,如同我蒙受无边的痛苦,那无边的众多如母有情,也都和我一模一样的受着无边的痛苦,因而生起“我一定要解除所有众生痛苦”的那种心力,如果这心力无法生起,是不可能修大乘法的。无始以来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为“我爱执”所驱使;现在,我们很幸运地听闻到大乘教法,我们必须去除我爱执,反过来修学“爱他执”。然而要使爱他执的心自然生起,是必须恒常地串习,养成习惯,才有可能,只有一、两次的修习是生不起来的。因此依教修学。不断地串习,就会渐次地得到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呢
很明白的说,“是为了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佛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要把所有众生安置在佛的果位”是利他;换句话说,为了安置我之外的其他众生于无住涅槃的果位上,我必须先成佛。怎么修呢
就像世尊一样,他也不是一修就成佛的,他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先遇到善知识,再于依止善知识之上修学道次第,然后依次不断地修学而成就佛道的,我们的修学也当如是。佛陀的示现也都是为了摄受后世这些随行弟子而作的,要成就佛道的行者,就必须依止佛法来修学。
如何修学佛法呢
佛法的修学次第就是我们必须先听闻,然后思惟,再进而串习。如果只有听闻,只是用耳朵听一听,这样是没有办法串习修学的,应该要更进一步地去思惟,在思惟之上再进而去串习修学。应该是闻、思、修三者互不分离,一以贯之地去修学,而成就佛道。
以上我所讲的是出自《入菩萨行》的内涵,这部论著的作者是寂天菩萨。《入菩萨行》的全部内涵是在讲授菩萨的行持之理。就像盖房子,若下层的地基尚未打好,就不可能加盖上一层的房屋。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修学伟大的菩萨行,就必须先把前面的共道基础,也就是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的道体先建立起来。在座的诸位,也许有人已经听闻并修学过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的教授了,不过,佛法本应要恒常、反复的修习,再听一遍只有好处,并没有坏处。接下来我不再漫谈,而是以《广论》的科判作为基础,将整个学佛的道体做一次简扼的介绍,以此来为大家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
或许有人会质疑说,科判无法含括所有的细节,恐怕会有遗漏。有关这个疑问,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大智慧,而且又有很好的因缘及很大心力的人,那么你就应该要广学《广论》,而且要精进地、好好地去学,并且确实地去修行。但是如果各位也像我一样,既没有什么功德,也没有什么精进力,又没有分辨的智慧,只是想要把所学到的简要教授用在自己的修行上,这样也就够用了。就像富豪人家,物资丰足,随时想要煮顿饭菜,就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取用;可是富人就算有很多食物,一个人也只有一个胃,无法消化所有的食物。所以说,一位很谦虚的平凡人,虽然只有一个很小的炉子自炊自煮,也同样能饱足自己的肚子;也就是说,虽然做饭的材料很少,炉子也不是很好,但实际上,因为吃的有限,肚子一样会饱的。同样地,《广论》的科判虽然不是很广,不能涵盖所有的道体内容,但是用来建立我们的概念,如同令自己肚子饱一样,也足够了。
菩提道次第所教授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所行的趣向佛果之道,如果我们每天可以做“从依师之理到止观双运”的菩提道次第道体的略修,也就是忆念修,这样就可以让你得到人生的核心要义,那这人生会很有意义;但是这必须用心去配合,由自心生起这个量,再一直修上去才可以。听闻教法不是只用来告诉别人,这样是不行的;在你修学的当下,心也就要随之忆念。因此,听受道次第的教授,不要问说别人有没有修,而是要将所听到的教授用来自我省思,看我的心修到什么地方了
观自己有什么缺失,自己修正;自己有什么功德,自己随喜。如此依止去修才对。听受教法的时候,应该懂得听受教法的规矩,这样就可以让心入于佛法,并如理的与法相应。
现在讲一个罗刹的故事,罗刹本来不是罗刹,而是一位国王的伙夫。国王喜欢吃肉,有一天他找不到肉给国王吃,就杀了一个孩子,把他当一般的肉煮给国王吃,国王吃了觉得味道鲜美,还想再吃,所以伙夫天天想办法去杀一个孩子来煮给国王吃。这时他已经变成罗刹而不是伙夫了。他接二连三杀了九十九位王子,最后剩下一位叫月菩萨的王子,也被罗刹抓了去。抓去的时候,月菩萨就哭了,罗刹问他:“你为什么掉眼泪,是怕我吗
”月菩萨说:“我不是怕你。”“那你为什么掉眼泪呢
”“是因为我向一位婆罗门求法,还没求到,也还没有供养他。”“是这样子啊!那好我先放你回去,供养完之后,再回来这里让我杀。”月菩萨答应了,就到婆罗门那里去行供养、求法,然后再回到罗刹的山洞来报到。罗刹见到他就说:“你怎么那么笨,还回来让我杀。”王子说:“我是一位菩萨,不打妄语,因为深信业果,所以根本不害怕。”“你这个人好奇怪!我先去把要炸你的油热一热,再来杀你。”罗刹想了一下,又问说:“你到底去婆罗门那里求什么法
你先讲给我听,再杀你。”月菩萨说:“可以啊! 但是你要先铺设法座让我坐,我再说法。”罗刹听了,真的就去铺法座,而且在铺设法座的当下心就动了,“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一直是这样诚恳,真的很令人感动。”因此启发了他的善根。等月菩萨为罗刹讲完法之后,“喔!佛法的镜子果然照到我的心。”从此罗刹就信了佛道。
以上面这个故事做譬喻,连罗刹都可以听到了法而悔改,我们还不至于像他这么差吧! 后来罗刹请问月菩萨:“我杀了这么多人,罪障不是很重吗
我的罪这么重,可以接受教授吗
”月菩萨告诉他:“可以的,只要你一心专注,仰求佛法,然后痛改前非,一样可以受教。”由于当时罗刹的心整个的转变,生起渴求佛法的心,月菩萨说了很多偈颂,他一讲完,罗刹就完全体认到“佛法如镜”“法镜果真照见我的缺失,让我看到我的缺点。”从此以后就完全进入佛法的修学。就像这个公案一样,在我们听受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时候,菩提道次第就像法镜,是心的法镜,用来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眼镜(去寻求别人的过失)。修学菩提道次第主要是在修心,在听受的当下就要调伏自己的心续。
接下来开始讲《广论》的本文,先是礼赞文:“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第1页)造此论者敬礼至尊文殊菩萨。然后礼赞导师──释迦牟尼佛,他是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接着礼赞传承教法的两位菩萨──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之后是执持教证功德,佛所授记的菩萨──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也就是说,我向导师释迦牟尼佛及文殊、弥勒、龙树、无著四菩萨稽首礼赞。菩提道次第教授,是经由世尊及几位菩萨没有间断的传承下来的,这样的教授汇归于阿底峡尊者,又传承不断地依次传至自己根本上师为止的所有善知识,对于这些祖师大德,他(造论者──宗喀巴大师)至诚地敬礼。所传承的教授是什么呢
三士道次第教授。事实上,…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