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正如寂天菩萨所说的,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一个圆满具足,可以修学显密双运的人身,在这具有自主能力的当下,如果不好好地专注修学佛法,等死亡来临,定会堕入三恶道。一旦堕入三恶道,不要说是修学佛法,就是连佛的名号,也不可能再听到的。所以今天在得到人身时,应该专心一意地把握时间,将余生尽可能地投注于佛法的修学。当此成办佛法的内外因缘都已经具足之际,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让此得来不易的人身获得意义。
暇满的人身比摩尼宝珠还珍贵难得,就算是获得了摩尼宝珠,也不过是去除今世的贫穷匮乏罢了,却不能避免三途苦。相反的,如果善用这个人身,就可以成办很多根本究竟的安乐,即令是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有成办转轮圣王果位的威力。
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很宝贵而且难得的人身,从自利来说,就好象在一个具有百千万亿宝物的宝洲里,这座宝洲一直等着你去取宝,而且你也已经到了那个宝洲,却是空手而返。我们所希求的这个宝是正法宝,我们具有这个能够修学正法宝的人身,却不好好地去利用,反而迷惑散乱于今世无意义的事物上,然后再次地空手往赴下一世,这样是很不值得的。因为我们的人生都已经过了一半,因此我们要向前看,看来世的义利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唯一能够利益来世的方法唯有佛法。
我们所修学的法,不应该只为求自己的下一世继续得到人天果位,也不该只是为个人的了生脱死而已,那我们应该怎么安立动机呢
我们应该“为了解脱所有无边如母有情众生,脱离三苦的折磨,要将他们安置在佛陀果位的缘故,所以我必须成佛。”以此为动机去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必需先了知,了知之前必先听闻,因此才有我们现在的听闻教法。
我们所听受的教法,是三世诸佛所趣入之道──特别是龙树、无著菩萨所庄严的超胜传承──是所诠无不圆满、次第也无误的菩提道次第,是很多的祖师,包括阿底峡尊者的修学精髓。这样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主要是用来调心,是每一位众生能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地循序而上,完整修学显密双运的教法。
如果弃舍、脱离菩提道次第,而有别的成佛之道的话,那我们根本不需要来这里听闻,事实上,就是因为可以依菩提道次第而成佛,所以我们才来听受这个教法。讲授菩提道次第,要由几个科判来说明它。
次开为四门:“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现在我们讲到“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说法前要先能够诵持《伏魔真言》,一般来说,我们以《心经》来替代。同时讲者必须(22页第1行末)“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正理来安立而作说法,教就是先以正理来安立而讲说。然后为了让听者更容易了解,所以用譬喻来说明,又由于这个是有法源依据的,所以引用圣言来做教授。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第2段)很多祖师大德都有这种说法。一般而言,在听闻菩提道次第教授之前,我们对于师长都必须经过两、三年的祈请,之后,师长才予以说法的。有这种风俗,其理由倒也不是吝啬传法,而是为了让师长观察行者的法器,堪受与否;第二是看行者是否对法起敬重心和珍贵想。“未请不应说”,这种说法并非菩提道次第的作者编造的,这是有一段法源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成佛之后,四十九天沉默不语,也就是说没有人请法,之后梵天王基于应以诸正道度化众生,就以千辐经轮由天上降到人间,然后劝请世尊讲法。因此,世尊才去鹿野苑对五大弟子初转*轮。
即使弟子已经祈请师长说法,仍然是要观察听受者的法器,如果不是法器,还是不应该为他讲说。相反的,如果观察发现这个行者是个法器,即便他没有劝请说法,仍应为他讲说。
正讲说时的姿态以及该不该说,引用《毗奈耶经》(戒经)的说法有二十种:(第10行)““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低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著冠著蔓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持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返是应说,依无病也。”此是对师徒如何讲授、听闻教法的轨理作个简说。
事实上,师徒之间经过一座的讲说听闻,就算是一座(座上修),后行也要作完结的回向轨理。(23页第2行)“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这几次所讲的,是引导修学的前三个门径,是正教授的前行。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这是正行。(第11行)“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第24页第7行)“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我们所要依止的师长应具有十种德相,“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就是,善知识应该具有调伏的德相。指的是什么呢
具有增上戒学的德相,“静”是指增上定学,“近静”是指增上慧学。
或许有人有这种怀疑:“西藏人很重视上师(藏语“喇嘛”),他们的教是“喇嘛教”,所以说西藏的教不是佛教;关于依师之理当然是指依止上师的道理,这也是西藏人自己造的,不是佛经讲的。”事实并非如此,依师之理并不是西藏人新造的,法源是来自于佛说的《戒经》、显教(显乘)、密续(密乘)里都有的。《经集》(寂天菩萨编)里讲:“一切功德来自于上师,所以必须依止师长。”不仅如此,在佛说的广本的《般若经》,中本的《般若经》以及略本的《般若经》,经文开始的前面,都有讲到依师之理。在《华严经》里面,佛讲到说:“善财童子不但要观师如佛,依止师长修学佛道,还要观众生如佛。”各乘中皆有广说这方面的道理。
《般若经》里面有一品“常啼菩萨品”,常啼菩萨为什么会常常哭呢
因为他想要学《般若经》,可是一直没有遇到善知识,很焦心,常常哭泣,所以叫做常啼菩萨。因为常啼菩萨是这么殷切的渴求教法,并且欲求依止善知识,所以佛菩萨示现告诉他:“你的法缘在东方,有位法圣论师与你有缘。”当他得到此信息时的那种快乐,像是得到奢摩他的功德一般,非常的轻安欢喜。马上日夜无间地一心奔向东方,既不觉得渴、也没想到饿,只想去上师那里依止供养。
常啼菩萨非常的穷,当他一心奔向他的法圣论师时,是以听法的心供养。当法圣论师问他:“你有什么好供养
”“我没有什么可以供养。”但是常啼菩萨想,我应该供养的,便准备把自己的肉割下,拿去卖钱,好去买供品来行供养。于是常啼就跑到大街上去叫卖:“谁要买我的肉啊! ”梵天王不相信,以为他只是大声喊叫而已,是假意的,就化现成一位婆罗门到眼前。常啼菩萨就问他说:“你要买我的肉吗
”婆罗门说:“我要买供养用的供品,只需要骨髓。你卖不卖骨髓呢
”常啼菩萨说:“当然卖啊! 很高兴可以把骨髓卖给你。”马上就用铁石把身体部分砸碎取出骨髓。虽然他非常地痛,但是当他一想到,这样便能有能力供养师长,又能听受教法,得到很殊胜的利益,就非常的欢喜。
在城里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女儿,看到这个情况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受这种卖骨髓痛苦
”常啼菩萨回答:“因为我想要听受法圣论师的教法,却没有钱买供品,所以要卖骨髓。”“你千万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去向父母请求,你需要的供品由我们来负担,助你成就这个因缘。”梵天王这时终于开口了:“原来你是真心的佛子,真的是想要在法圣论师前求《般若经》的教法,才舍身卖骨髓的。我只是在试探你的心,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对教法那么虔诚,你果然如此,我很感动,我会祈求让你很快的恢复原状。”这位富有人家的女儿,于是到她父母那儿求取了很多的宝物,另外有五百位才女也愿意随同常啼菩萨,一道去法圣论师面前求受《般若经》,去修学这个法。
但是法圣论师并没有马上为他讲法,法圣论师自己先修了七年的三摩地。七年之后,当他起座时看到常啼菩萨,就要摄受他。常啼菩萨立刻就殷切地铺陈法座,恭敬地请上师讲法。可是在洒扫净地时,没有水可用,他就把自己以及五百位才女的身体刺破,用血代替水来洒地。他们能以如此广大的心行供养,并殷重地祈请法圣论师为他们讲授教法。在听受教法的时候,常啼菩萨已经是大乘资粮道的上品,已得到法流三摩地的功德了。常啼菩萨以大乘资粮道上品的功德,仍旧不顾自己身躯的苦楚和疲厌,殷切猛力地一心求法,因此功德广增。法圣论师讲《般若经》,先用琵琶做比喻来讲授,当下常啼菩萨立刻跳升到七不净地(大乘的初地到七地,七种不清净地,八地以上才清净)的第七地,把两大阿僧祗劫的资粮全都圆满了。很明显的,虽然他所求受的《般若经》是很殊胜,但是能够令他很快圆满资粮的理由,是因为他能那么真诚地以密乘的教法去依止上师,因此他可以从一个凡夫地的菩萨位,迅速圆满的成就两大阿僧祗劫的资粮果位,进而证得七地。
我们应该要知…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